子路从而后
子路作为孔子的学生是一个非常可爱的人,子路也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人,虽然自己也知道自己身处的时代是一个大道不行的时代,但是仍然积极的去做一些努力,去积极的改变这种状况,即使是不能够奏效,但是也可以使得自己的心获得安稳,使得自己不违背君子之道,所以对于隐士,子路是不赞同的。
子路从而后
《论语》中记载了一个关于子路的小故事,子路跟随着孔子出行,但是自己落在了后面,找不到孔子了,看到一个老人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路过,子路于是问老人,你看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人回答,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算什么老师?说完之后,老人就去除草了,于是子路拱手站立在一边等候,老人留子路在家里住,杀了鸡,做好小米饭给子路吃,并且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追上自己的老师,并且说了自己遇到的事情,孔子说,这是一个隐士啊,叫子路再回去看看,子路回到老者家里的时候老人已经出门去了。子路于是让家人转告老人说,不出来从政,不积极的做一些努力是不对的,长幼的顺序不能废止,君臣之道也不可以废止,不能只是为了自身的清白就不去为官,面对这个混乱的世道,大道不行的道理我是知道的,但是也不应该破坏了君臣之道。
从这则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所提倡的积极的入世态度,即使是明知大道不行,也一定要积极的努力,正是因为世道混乱,才需要有人去改变,这是儒家的思想,也是子路的想法,也正是鉴于这样的想法,子路才积极的去做官,直至在这个混乱的世道中丢失了自己的生命。
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孔子是一代大儒,其思想非常的深邃,孔子的思想就像是颜回说的那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孔子的学问不是死的学问,孔子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形做出自己的判断做出不同的反应,从孔子受困在陈蔡之间,被胁迫发誓,孔子于是发誓,后来脱困后却不去遵守誓言就可以看出孔子所遵循的君子之道是非常灵活的。
孔子因材施教
孔子不仅仅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有着随机应变的能力,同时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也能够做到因材施教,而不是呆板的搞一刀切,孔子之所以被推崇为万代之师是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的。《论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子路来问孔子,有一件合乎义理的事情,可以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父兄都在,最好是在征得父兄的意见之后再去做。一会儿冉有又来问同样的问题,孔子说,可以立即去做。见到这件事情的公西华疑惑了,问孔子为什么。孔子说,子路性情好勇过人,为了避免他犯错误,所以我建议他征得父兄的意见后再去做,而冉有性格比较怯懦,经常萎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勇敢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