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令早年曲折
王令早年曲折,早年的时候曾祖父祖父都是朝廷要臣,但是到了他父亲这一辈的时候,就只做了一个郑州的县城能主簿,家境一落千丈。在王令五岁那一年的时候,父亲死了,之后母亲也病逝,就剩他和姐姐相依为命,姐姐出嫁之后,王令彻底成了孤儿。
王令画像
早年王令无依无靠,只能寄人篱下,跟着官微家贫的低级武官叔叔王乙一起到了扬州。自此之后,王令称自己为广陵人。到了王令七八岁的时候,他被叔叔送进了私塾。早年王令是一个性格奇怪的孩子,他白天在私塾读书的时候不认真学习,就和小朋友一起玩,到了晚上的时候,通宵达旦的开始苦读。他为人仗义,不像一般的酸秀才,年轻气盛,敢于和不义行为作斗争,是私塾里的孩子王。
转眼,王令十六岁,他跟着表哥一起到瓜州,一年之后,他自立门户,离开了寄居十年的叔父,他的姐夫死了,姐姐成了寡妇。他前去接回了姐姐和外甥。离开叔叔经济支持的他迫不得已离开了私塾,年少的他担起了一个家的担子。
他去私塾当了老师,在这里他认识了束氏,这是他人生至交。这让他的人生多了一些经济和情感上的支撑。他的性格还是那么古怪,不理会别人的建议,他放弃了科举,就像现在有人放弃高考。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早年曲折的生活经历让他对这个官场产生了失望,他在华灯初上,别人家欢声笑语的时候经常感觉到悲苦。王令早年曲折让他过上了一种不同于常人的生活。
王令和王安石
宋仁宗时期,王令辞别束氏,一个人到了高邮去聚学。在高邮,王令认识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这个人就是变法的丞相王安石,王安石当时正好由舒州入京,经过高邮。王令早就听闻王安石的名声,对他很是钦佩,便给王安石写一封陈情表。正是这篇陈情表让王令和王安石相识。
王安石画像
这封陈情表就是《南山之田》,王安石果然也没让他失望,两个人在精神上高度契合。王安石年长王令十余岁,但是年龄并未给两人产生代沟。王安石在这之前认识王令的叔叔王乙,听过王令这个孩子。
王安石特别喜欢这个聪慧的孩子,他看中王令的才华,两个人成了莫逆之交。这时间多得是趋炎附势之辈,王安石举荐王令给一些声名斐然的文人学者,王令的诗文也开始流传开来。但是一些阿谀奉承的人开始闻声而来,这让性格倔强的王令十分不喜。他在自己家的大门上写上一句话:您们别来看我了,看我干什么呢?来了我又不开心,您可就别再来了。
王令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他看见江淮地区闹荒,到处都是饿死的孩子,他触景生情,写了《梦蝗》来表达自己的愤怒。
但是王安石的赏识并没有让他的生活变得好转,因为他为人刚正不阿,所以注定到不了官场。家境贫困,他只能让姐姐再嫁,但是在古代,迫于礼数,再嫁的人是备受鄙视的。为了不让姐姐和自己在亲友面前难堪,他举家迁往江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