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春 王令
王令著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他的诗文朗朗上口,擅长用拟人比喻等手法表明志向,《送春》就是其中一首。
王令《送春》图
《送春》这首诗写的是晚春时节,濒临阴历三月,百花已经开到了尽头,逐渐呈现落败的趋势。南飞的燕子也回到了之前的地方衔泥筑巢开始了新生活,但是那该离开的杜鹃却还不愿离去,每逢夜半便绕花啼哭。他不相信春天已经走了,希望用自己忘情的呼唤能够唤回春天的身影。
王令用杜鹃比喻自己,杜鹃执着的留恋春天就是自己在留恋春天。文章读起来浅显易懂,并不晦涩,但是能够感受到字里行间的凄凉悲苦。他这半生飘落,境遇悲凉,但是他却有一颗执着的心。他用杜鹃奋力留下最美好时光来比喻自己不放弃和拼搏的精神。《送春》虽然字词表达的凄凉,但是仍然带着积极向上的心态。
《送春》作者王令是北宋时期的诗人,生于1032,死于1059。他一开始的字是钟美,后来改成丰原。家乡祖籍是河北。他年幼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只能跟随着叔叔在扬州居住。从学堂学成之后在天长、高邮等地方教书为学。他这个人不仅有才学还有治国治世的能力,抱着一颗为天下百姓安宁而努力的心,宰相王安石十分喜欢王令的为人和诗作。
《送春》中杜鹃啼血引用的是民间典故,因为杜鹃的叫声悲切,像咳出血一样的鸣叫,经常被诗文中借用表明心迹。
王令早年曲折
王令早年曲折,早年的时候曾祖父祖父都是朝廷要臣,但是到了他父亲这一辈的时候,就只做了一个郑州的县城能主簿,家境一落千丈。在王令五岁那一年的时候,父亲死了,之后母亲也病逝,就剩他和姐姐相依为命,姐姐出嫁之后,王令彻底成了孤儿。
王令画像
早年王令无依无靠,只能寄人篱下,跟着官微家贫的低级武官叔叔王乙一起到了扬州。自此之后,王令称自己为广陵人。到了王令七八岁的时候,他被叔叔送进了私塾。早年王令是一个性格奇怪的孩子,他白天在私塾读书的时候不认真学习,就和小朋友一起玩,到了晚上的时候,通宵达旦的开始苦读。他为人仗义,不像一般的酸秀才,年轻气盛,敢于和不义行为作斗争,是私塾里的孩子王。
转眼,王令十六岁,他跟着表哥一起到瓜州,一年之后,他自立门户,离开了寄居十年的叔父,他的姐夫死了,姐姐成了寡妇。他前去接回了姐姐和外甥。离开叔叔经济支持的他迫不得已离开了私塾,年少的他担起了一个家的担子。
他去私塾当了老师,在这里他认识了束氏,这是他人生至交。这让他的人生多了一些经济和情感上的支撑。他的性格还是那么古怪,不理会别人的建议,他放弃了科举,就像现在有人放弃高考。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早年曲折的生活经历让他对这个官场产生了失望,他在华灯初上,别人家欢声笑语的时候经常感觉到悲苦。王令早年曲折让他过上了一种不同于常人的生活。
王令和王安石
宋仁宗时期,王令辞别束氏,一个人到了高邮去聚学。在高邮,王令认识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这个人就是变法的丞相王安石,王安石当时正好由舒州入京,经过高邮。王令早就听闻王安石的名声,对他很是钦佩,便给王安石写一封陈情表。正是这篇陈情表让王令和王安石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