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历史介绍 希腊领土面积 希腊历史上有哪些文明?(2)

1054年,东正教与天主教彻底决裂。

1453年5月29日,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

7、拜占庭帝国时期

拜占庭帝国的历史由学者August Heisenberg总结为“皈依基督教的希腊人的罗马国”的历史,自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及后西罗马帝国的覆灭,而原本由东罗马帝国统治的埃及、巴勒斯坦及叙利亚等地又在七世纪被阿拉伯入侵及占领,希腊于是成为了帝国的主要部份,希腊人也成为帝国的主要公民,并最终将这两种身份等同了起来。

君士坦丁大帝将拜占庭建筑成为帝国的首都(从此称为君士坦丁堡),将其置于帝国中心,并在之后的历史长河中一直作为灯塔狼烟指引着希腊人的民族归属感,直到近代。

君士坦丁大帝和查士丁尼一世的形象构成了帝国前期(324年—610年)的历史,这两个皇帝吸收了罗马的传统,作为拜占庭帝国奠立和发展的根基。最初的几个世纪用于巩固帝国边界,并试图恢复罗马帝国的疆域,同时,这一阶段也标志为正教传统的建立及其与来自帝国内部异端的冲突。

在拜占庭中期(610年—867年)的第一阶段,帝国经受了同时来自宿仇(波斯人、伦巴底人、阿瓦尔人和斯拉夫人)和新敌(阿拉伯人、保加利亚人、弗拉几人)的进攻,这些攻击并不局限于边界冲突,有时他们深入疆界甚至威胁首都。同时,入侵者并不满足于时而短暂的进攻,而是转为长期定居,变作与帝国敌对的新的国家,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因素导致帝国的结构也产生了转变,比如小户的自由农民的兴盛、军事统治的扩张以及军区(themata)制度的发展,完成了肇始于上个时期的这些变化。

在行政领域也发生了一些改变:社会和行政变得相当希腊化,同时偶像破除运动之后重塑了正教传统,这些因素致使了对邻近国家成功的军事行动,将它们置于拜占庭的文化影响圈之内,在这个时期版图有所缩小,并且由于丢失了生产财富的地区,经济受到一定的破坏;然而,它取得了语言、宗教和文化的巨大辐射力。

1204年,发生了帝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标志了拜占庭晚期的开始,希腊人的君士坦丁堡在历史上第一次失守,帝国被拉丁十字军征服并由一个拉丁国家所取代了57年,此外,拉丁占领时期极大地影响了帝国的内部发展,因为封建分封制度被引入了拜占庭生活。

1261年,希腊帝国被分割至前希腊拜占庭科穆宁王朝的成员(Epirus)手中以及巴列奥略王朝(君士坦丁堡沦陷时的最后一任王朝)手中,希腊拜占庭帝国内部的衰弱以及奥斯曼帝国的入侵逐渐导致了帝国的衰亡,1453年,拜占庭帝国落入奥斯曼人手中,希腊的拜占庭时期宣告结束。

需要指出的是“拜占庭时期”这个术语是由现代历史学家发明的,自10世纪起人们称呼这个帝国为希腊帝国,而之前则为罗马希腊帝国(Romeo-Greek),这就是为什么希腊人有时在口语中自称为Romioi,“罗马”(Romeo)这一修饰来自于帝国在政治行政领域对于罗马的传承,实际上,在欧洲历史上许多国家都使用这个修饰,比如卡洛林王朝以及日耳曼人的神圣罗马帝国都将自己看作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

8、奥斯曼帝国时期

1460年,希腊遭奥斯曼帝国统治,奥斯曼帝国采用阿尔巴尼亚族省督来统治希腊,用希腊官僚统治罗马尼亚人和斯拉夫人。

奥斯曼人结束1204年以来的分裂局面,希腊进入奥斯曼帝国统治的历史阶段,他们由驻索菲亚的欧洲领地总督直接管辖,1470年,被六个“旗”(Sanjak),旗之下再细分数个县,土耳其苏丹让希腊当地的名门望族,负责地方收税和维持治安的工作,也有担任中央政府重要要职,如教会、军队、文官,都有需要他们的地方。

有些希腊人不愿受到奥斯曼人的统治,兴起了两股移民潮,首先是希腊知识分子阶层向西欧的移民,由此激发了文艺复兴的到来;其次,一些希腊人离开了平原,躲进层峦的群山中。由于希腊是个多山的国度,而奥斯曼人从未成功地在山区建立他们的军事或者行政存在,因而在这种意义上来说,奥斯曼人从来没有完全征服希腊。

19世纪初,乌克兰的敖德萨,希腊人建立秘密组织友谊社。

1774年,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大败给俄国后,依据两国签订的库楚克凯纳吉条约,奥斯曼开放黑海让俄国船只通航,并减免其关税,俄国因为缺乏黑海船只,所以慷慨地让同是东正教的希腊人和部分巴尔干人,享有船只悬挂俄国旗号的权利,于是,大量希腊商人趁机掌控俄国有利可图的粮食贸易,把大乌克兰地区生产的小麦,运送到粮价较高的南欧与西欧地区,这不但让希腊本地的希腊商人崛起,也从西欧媒介并传导了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与独立理想。

1821年3月25日,希腊爆发反侵略军的独立战争,同时宣布独立,英国诗人拜伦投身于希腊独立运动,一直持续到1829年。

9、希腊独立战争

奥斯曼人统治希腊直到19世纪早期,1821年希腊人发动了希腊独立战争,并宣称独立;不过受到奥地利首相梅特涅的抵制,这一运动直到1829年才获得最终的胜利。

当时的欧洲知识精英普遍崇拜古希腊文明,敌视伊斯兰文明,纷纷以同情的眼光看待这场战争,将之视为古典主义的欧洲或是基督教的欧洲对于异族的反抗。

例如欧仁·德拉克罗瓦在他1824年的作品《伊俄斯的屠杀》(Le Massacre de Scio)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一些非希腊族的志愿者也参加了战斗,如诗人拜伦,当时奥斯曼帝国对于反抗军来说过于强大,事实上,他们一度接近于完全扼杀起义军,但正是迫于外国军事力量的干涉才没有实现。

1827年的纳瓦里诺海战标定了战事的走向,其中来自英国、法国和俄罗斯的舰只击溃了奥斯曼和埃及的联合舰队,而在1832年得以顺利独立,现代希腊于是出现。

希腊独立之后,出现了地方派系斗争的局面。

10、希腊王国

1828年,由爱奥尼斯·卡波季斯第亚斯带领希腊迈向独立,同时当选为第一共和国的首任总统,然而他却在1831年遭到暗杀身亡,此后全国陷入了一片混乱,列强决定介入并计划成立一个王国。

在1832年的伦敦会议之中,英、法、俄三国指派统治巴伐利亚维特尔斯巴赫王朝、年仅十七岁的奥托王子为希腊的第一位君主,由于当时奥托尚未成年,于是就由一个摄政团辅政,到了1835年,他才亲政。

1862年,奥托一世被罢黜后,由来自丹麦的威廉亲王即位,是为乔治一世,他一共在位五十年,在这段期间,希腊的版图大为扩张(在他加冕后不久,英国便把爱奥尼亚岛割给希腊);同时,在经济方面也有大幅成长,1913年,就在希腊即将于第一次巴尔干战争获胜之际,乔治一世在塞萨洛尼基遇刺身亡。

乔治一世死后,由其子康斯坦丁一世继位,他在德国受过教育,并且还娶了德皇的女儿索菲亚,因此也算是德国人,而拒绝首相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参与三国协约的建议,使希腊一开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保持中立,然而,此举引起部分人士的反对,双方意见相左,各自在雅典与塞萨洛尼基成立政府,造成分裂的局面。

1917年,希腊还是加入了三国协约阵营,而康斯坦丁一世则被迫让位给他的儿子亚历山大,战后,希腊获得小亚细亚的一些土地作为补偿。

1920年,亚历山大国王被猴子咬伤而逝世,由康斯坦丁一世重新继承王位,但稍后发生的第二次希土战争中希腊军队惨败,致使他又被罢黜下台,不久于西西里岛的流放地逝世,其后,乔治二世继位。

1924年,乔治二世因第二共和的成立而离位;1935年,Georgios Kondylis将军发动政变,将共和政府推翻,并举办公民投票恢复君主制,乔治二世复辟;1941年,德军入侵希腊后他与全体王室成员流亡到埃及;1946年,乔治二世回国复位,直到1947年去世。

乔治二世的继承人为保罗一世,他在位至1964年;1967年12月,其子康斯坦丁二世为上校团驱逐,并由上校团所指派的摄政王取而代之;1967年4月建立了军人独裁政权;1973年,在军政府所主导的公投下,王室被废除,确立共和制;同年6月,乔治·帕帕多普洛斯出任总统。

11、希腊共和国

1974年7月,希腊军政府垮台,康斯坦丁二世返国,但是他并未恢复王位,11月举行议会选举,新民主党获胜并执政;12月举行公民投票,有69%的民众赞成终止君主制度,确立国家政体为共和制,希腊王国至此宣告灭亡,走入历史。

此后由新民主党和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简称泛希社运)轮流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