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的《伦敦宣言》进一次巩固其中立,当时国际联盟会议上承认瑞士的永久中立,并以1815年条约为据,宣称保证其领土完整,这符合总的和平利益,因此符合联盟的原则。
1920年5月瑞士投票要求加入国际联盟,其总部在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坚持下设在日内瓦,在纷乱的30年代,国际联盟的解体使瑞士放弃集体安全而重申自己绝对中立的旧地位,他们担心发生最坏的情况,便从心理上、经济上和军事上都作好应付任何可能发生的冲突的准备。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联邦议会发布中立宣言,这个宣言以强大的陆军和空军为后盾,在只有4,000,000总人口中最后有850,000士兵被动员起来,阿尔卑斯山脉中有一个称作内堡(reduit)的堡垒已作好准备,因此即使中部地区的城市失守,瑞士军队仍能与纳粹作战,尽管它被纳粹和法西斯军队所包围,瑞士却是中欧唯一幸存的民主国家,因素有三:第一,如果发生入侵,瑞士将摧毁阿尔卑斯山脉中的道路和铁路线;第二,瑞士军队是一支难对付的战斗部队;最后,瑞士军队将充分利用其高山的地形优势。
瑞士严守中立一直坚持到今天,虽然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站在联合国这一边,1986年瑞士以3∶1的表决票数反对加入联合国,不过瑞士的军队却为联合国的维持和平任务而接受训练。
9、二战后的经济状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长时期瑞士的经济全速发展,很少有失业情况,但由于70年代早期的衰退,它采取了重新组织瑞士工业使之合理化的政策,尤以建筑业和钟表业为重点,并且将外国劳工遣回本国,据统计,1973至1976年间就有400,000多工作职位被取消,不过,90年代早期瑞士居民中超过100万外国人。
瑞士是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的成员,1973年它与欧洲共同体(EC)达成协议,为制造品逐渐建立一个免税贸易区,瑞士观点的若干重要条款已载入合约中,瑞士对内部事务和政策的自主权并不危及中立,因此予以保留;在瑞士的外国工人不得自由行动;瑞士不受欧洲共同体的共同农业政策约束;瑞士不卷入欧共体与其以外国家的关系,与欧共体合约的有效期至1993年1月,以帮助进一步巩固瑞士的经济,瑞士配合欧洲的统一体而又保留与中立有关的政治和外贸事务的行动自由,然而,出口品获得免税进入拥有3.25亿欧共体消费者的市场(德国合并后超过3.4亿),接近1991年瑞士出口的58%,此时瑞士自诩国民平均所得是世界工业国家中最高者。
由于1992年12月31日开始实施一项基本上改变的政策,遂为12个欧共体国家创造一个开放边界线的单一市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被迫与欧共体达成一项协议,藉以产生一个连接欧共体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欧洲经济区,成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会员进入更为强大的欧共体的前奏曲,虽然联邦政府支持这种行动,但是任何协议还需由各州正式批准。因此情况就是如此,如果瑞士加入欧共体,明显地就要削弱其中立性和自1815年以来将瑞士治理得如此之好的传统。
总的来说,瑞士的历史发展可大致分成3大阶段:第一,居民必需使其生活适应崎岖多山的地形;第二,为了捍卫领土,人民必需抵抗邻近强大民族的侵略;第三,他们必需打造一套可以维持该国人民生计的经济体系,从大体上看来,瑞士人在这3个阶段的表现可谓成就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