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liucheng1972”创作,转帖如下,版权由原作者所有,本来有几幅好图的,但因为格式问题穿不上来,很遗憾
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奥地利封建帝国。1804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兰茨二世(1792~1806在位)宣布自己为奥地利皇帝,改称弗兰茨一世(1792~1835在位),是为奥地利帝国之始。统治范围包括奥地利、匈牙利、上西里西亚、波希米亚等地。1867年奥匈帝国成立,奥地利帝国不复存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奥地利先后3次参加反法联盟,均为拿破仑·波拿巴击败,失去本土西部、意大利北部、西加里西亚和南斯拉夫等领地,神圣罗马帝国已彻底瓦解。1806年弗兰茨一世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1809年任命K.W.N.L.von梅特涅为首相,奥地利的反法政策改为策略性与法合作。1810年弗兰茨一世将女儿玛丽亚·路易丝嫁给拿破仑一世,以巩固奥地利的地位。1812年,拿破仑一世侵俄失败(见俄法1812年战争),奥地利又转而与法作战,莱比锡战役以后,于1814年3月攻入巴黎。在同年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梅特涅施展外交手腕,使奥地利收复所失领地,后组成以奥地利为首的德意志联邦,奥地利的大国地位得到恢复。1815年,奥地利发起成立神圣同盟,成为复辟势力的代表,纠合欧洲各君主国镇压各国革命,维护专制制度,充当欧洲宪兵。
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关税同盟成立后,各小邦纷纷参加,梅特涅的权势一蹶不振。欧洲1848年革命爆发后,3月13日维也纳群众在学生领导下爆发起义,梅特涅被迫辞职。在维也纳革命影响下,匈牙利和捷克先后发生革命,皇帝斐迪南一世被迫逊位,其侄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即位。此后政治倒退,帝国的专制统治变本加厉。1849年起,奥地利与普鲁士为争夺德意志霸权展开尖锐斗争。奥地利在德意志联邦中的盟主地位暂时得到稳定。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奥军被击败,被迫同意解散德意志联邦,此后,德意志走上以普鲁士为首的自上而下的统一道路(见德意志帝国)。奥地利被迫转向巴尔干等地发展,对国内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采取让步政策。1867年2月,匈牙利获得自治,同年6月正式成立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的统治结束。
奥地利帝国(KaisertumÖsterreich),1804-1867年间中欧的一个国家,欧洲列强之一,神圣同盟的积极推动者和主要成员之一,奥地利共和国的前身。某程度而言,奥地利帝国这个名称亦是哈布斯堡-洛林皇朝统治下的奥地利和其他领地的统称。在1867年后,奥地利帝国成为奥匈帝国的主体之一。该帝国的首都为奥地利皇室领地内的维也纳。
起源
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就任神圣罗马皇帝时,德意志城邦割据的情况已经十分严重,神圣罗马皇帝早已大权旁落。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崛起加剧了德国诸城邦的分化,帝国的前景并不乐观。再加上1804年5月18日,法国第一执政拿破仑称帝。有见及此,在拿破仑称帝三个月后的8月11日,弗朗茨宣布提升奥地利大公国为奥地利帝国,自称为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以回应拿破仑,并借机整合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地。
简况
奥帝国最大的特点也是弱点便是,领土跨越多个民族的居住地,而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推行自由主义以及民族平等的冲击下,各地反哈布斯堡统治的活动日益活跃。虽然如此,奥地利帝国仍是欧洲主要国家之一。奥地利皇室向来担心革命浪潮危及自身的统治权,奥军向来积极干预欧洲他国事务,镇压革命。另一方面,奥地利历任皇帝笃信天主教,因此教廷给与神圣罗马皇帝在教宗选举中的否决权,被转授与奥地利皇帝,直至1914年才被枢机主教团废除。
奥匈帝国国旗
奥匈帝国大国徽
历任奥皇
帝国皇冠,原为神圣罗马皇帝鲁道夫二世的私人皇冠自弗朗茨称帝后,到1867年重组为奥匈帝国共有3位君主。若算至哈布斯堡王朝覆亡,则共由四位君主曾使用奥地利皇帝的称号。
奥地利帝国时期
弗朗茨,1804年-1835年,英译为法兰西斯
费迪南,1835年-1848年
弗朗茨·约瑟夫,1848年-1867年,英译为法兰西斯·约瑟夫
奥匈帝国时期
弗朗茨·约瑟夫,1867年-1916年
卡尔,1916年-1918年,末代奥皇,英译为查理,卒于1922年
改革为奥匈帝国
奥地利帝国成立以后,国内多民族的纷争和对外战争的失败令哈布斯堡-洛林皇朝的势力再被削弱。1859年的意大利独立战争使奥帝国失去在意大利的所有领地;1866年的普奥战争迫使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结束了哈布斯堡家族统领德意志各城邦的时代。内政方面,匈牙利对维也纳的统治也非常不满,国内其它许多地区民族主义思想也不断加强。奥军在沙俄的支持下对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镇压,更加加剧了匈牙利对奥地利的统治不满。
在一些政府官员劝告下,奥皇弗朗茨·约瑟夫决定与所有民族运动家谈判。虽然如此,但帝国内各部分以匈牙利贵族的势力最为强大这些贵族,而他们只肯接受一个他们与奥地利传统贵族之间的二元体。纵使维也纳担心单独与匈牙利贵族谈判会遭到其它民族更大的反对,但最终仅与匈牙利的贵族协商,令奥匈最终组成一个联邦国家。
自此,奥地利帝国成为奥匈帝国的主要组成部分,直至1918年奥匈帝国被瓦解,而奥地利帝国的主体,奥地利皇室领地,成为奥地利共和国。
领土
奥地利帝国辖下由多个奥皇兼任国王的“王国”以及一些公国和领地组成,主要组成部分如下:
波希米亚王国(KönigreichBöhmen)
匈牙利王国(KönigreichUngarn)
达尔马提亚王国(KönigreichDalmatien)
加里西亚及洛多梅里亚王国(KönigreichGalizienundLodomerien)
克罗地亚及斯拉沃尼亚王国(KönigreichKroatienundSlawonien)
伦巴第及威尼斯王国(Lombardo-VenezianischesKönigreich)
奥地利皇室领地(ErzherzogtumÖsterreich)
卡林西亚公国(HerzogtumKärnten)
卡尼鄂拉公国(HerzogtumKrain)
萨尔茨堡公国(HerzogtumSalzburg)
西里西亚公国(HerzogtumSchlesien)
施蒂利亚公国(HerzogtumSteiermark)
布科维纳公国(HerzogtumBukowina)
塞尔维亚及塔米斯-巴纳特公国(WoiwodschaftSerbienundTamischBana)
特兰西瓦尼亚大公国(GroßfürstentumSiebenbürgen)
摩拉维亚侯国(MarkgrafschaftMähren)
蒂罗尔亲王伯国(GefürsteteGrafschaftTirol)
戈里奇亚和格拉迪斯卡伯国(GrafschaftGörzundGradisca)
福拉尔贝格领地(Vorarlberg)
伊斯特尼亚领地(Istrien)
奥匈帝国简介
奥匈帝国(Austro-HungarianEmpire)(德语:Österreich-Ungarn,马扎尔语:Osztrák-MagyarMonarchia)是1867年至1918年间的一个中欧的二元君主国(Dual-MonarchicUnion)国家。
奥匈帝国行政区划
奥匈帝国是存在于1867年至1918年间的一个中欧共主邦联国家。当时的匈牙利王国与奥地利帝国组成“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以及匈牙利圣斯蒂芬的王冠领地”联盟,匈牙利国王与奥地利国王是同一个人。匈牙利对内享有一定程度的立法、行政、司法、税收、海关等自治权,外交和国防等对外事务方面则与奥地利一样,统一由帝国中央政府处理。
奥匈帝国是匈牙利贵族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争取维持原来的奥地利帝国时所达成的一个折衷解决方法。它的首府设在维也纳,是当时仅次于俄罗斯帝国的欧洲第二大国,人口仅次于俄罗斯帝国及德意志帝国,居于第三位。它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内政主要由组成它的十一个主要民族之间的商议所决定。当时欧洲各地民族独立思想不断发展,虽然奥匈帝国在其成立期间不断有民族起义和其它纠纷,但在它所存的约50年间整个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实现了现代化,许多开明的改革得以施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解体。
在这段时间里,匈牙利王国与奥地利帝国组成联盟,这个联盟的德文全称是「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以及匈牙利圣史蒂芬的王冠领地」(DieimReichsratvertretenenKönigreicheundLänderunddieLänderderheiligenungarischenStephanskrone)。在这情况下,匈牙利国王与奥地利国王均是同一个人。匈牙利对内享有一定程度地于立法、行政、司法、税收、海关等享有自治权;对外事务方面(外交和国防)则与奥地利一样,统一由帝国中央政府处理。
领土构成
一般将奥匈帝国的领土分为两个部分:内莱塔尼亚(Cislethania)和外莱塔尼亚(Translethania)。
狭义的内莱塔尼亚仅指莱塔河以西的部分,即奥地利,但广义的内莱塔尼亚还包括斯洛文尼亚、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加里西亚和达尔马提亚等地区。这部分被统称为「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与领地」。
外莱塔尼亚,即莱塔河以东的部分,也不只包括匈牙利,而且还包括斯洛伐克、特兰西瓦尼亚、克罗地亚。这部分领土被统称为「圣史蒂芬的王冠领地」。圣•史蒂芬一世是匈牙利的第一位***国王,他后来被尊为圣人。
行政划分
内莱塔尼亚的王国和领地包括
波希米亚王国(KönigreichBöhmen)
达尔马提亚王国(KönigreichDalmatien)
加里西亚-洛多梅里亚王国(KönigreichGalizienundLodomerien)
奥地利公国(包括上奥地利和下奥地利)(ErzherzogtumenÖsterreichÖsterreichobderEnnsundunterderEn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