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一带守灵风俗 湖南守灵称什么

我们都知道要为逝去的人设灵堂,因为这个地方不仅是向逝者表达敬意和哀悼,也是家属和朋友共同悼念、回忆逝者生平和共享哀伤的空间。那么,江浙一带守灵风俗是怎样的呢?湖南守灵称什么呢?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江浙一带守灵风俗

江浙一带也如此,如在江苏丹阳等地,布置好灵堂后,死者的子孙需守候在灵柩旁,哀至则哭,此外每日需举行朝夕奠,直至终七或百日祭。浙江建德等地入木后,孝子依柩朝夕不离,曰守灵,早晚上食如生时。德清等地大殓后,灵柩通常停在厅堂中,孝眷在旁伴宿者谓之“伴材”。镇海一带入棺后,男子寝苫于棺侧,妇女朝夕馈食,曰“上饭”,夜半供茗果,曰“上夜香”。

在闽台的闽南人当中,死者入殓后,贫家即日出葬,富者则停棺在堂,并安置魂帛灵位于厅堂中,此俗称“置灵”。因此在出葬前,孝子、孝眷等都需在棺材边上守灵,朝夕哭拜。同时,中等以上的人家多延僧道做功课,普通有一日、三日或七日之分,最隆重的甚至可以多至十日或四十九日。此外,这期间也是亲友吊唁的时期。亲友接到讣闻,多会来吊奠。所以,丧属守灵,一方面可以配合僧道做法事,另一方面,当有人来吊唁,也可以陪祭和致谢。到了夜里,那些未结婚的子女还需要轮流在棺材边上睡觉守灵,此俗称“困棺脚”。据说这是不忍心让死者遽尔孤零;也有人说,亡者在死后的第七天会返家再察看子孙们是否能生活下去,而子孙则缅思昔日生育鞠养之恩,而相依为伴。实际上这也有担心亡者是因休克而误认死亡,因此子孙们需要守在灵柩边上听声音,注意棺内的动静。

湖南守灵称什么

湖南吉首人在入殓成服后也要守灵,其夜间守灵称“坐夜”,通常会请人用悲哀的调子轮流唱丧歌,其内容既有讲述死者生平的,也有歌功颂德和劝善的。贵州许多地方在亡者入棺后,若不在隔天出葬的话,丧家也需守灵一段时间,且多有伴亡唱丧歌的举动。如平坝等地的丧家,自初终至出殡前,每夜伴亡。伴亡时,亲友聚集击鼓唱孝歌。桑梓等地称此为“闹夜”。定番人入殓后也要守灵、“朝夕上食”,夜里还有跪听当地名人读《蓼莪》、讲《孝经》、唱孝歌的仪节,以下为一首戏说地方办丧事过程的孝歌:

灵堂

一年半载请阴阳,孝子安葬二爷娘,讣书贴在大街上,诸亲六眷见了忙。吊客纷纷临门降,开奠杀猪又宰羊,鸣金敲鼓叮当响,哭丧调儿吹得长。坐轿来的亲家母,骑马来的亲家郎,表嫂就像观音样,背了娃娃走忙忙。表姐表妹好品相,头发就像狗样光,干姊干妹人漂亮,高底花鞋穿一双。走进孝堂抬头看,花花绿绿摆两旁,小脚就像粽子样,一口咬得二三双。大脚就像船一样,自己知趣来缩藏,看来只有幺舅妈,金莲才有三寸长。表嫂干妹把路上,邀邀约约进丧房,惹得众人笑洋洋,揪揪扯扯做过场。说起哭声净叫唤,假意摸住眼睛眶。也有哭得悲声放,也有哭得断肝肠,也有借哭诉冤枉,也有假意闹一场。哭罢阴阳来发引,孝子扶丧到坟堂,阴阳呼龙来下圹,众亲个个都相帮,就把新坟来垒上,孝子三日坐草堂,三日复山归庄上,再望坟墓哭一场。

成都人除了请道士在外堂从事一些丧仪外。孝子等在成服后,需守在灵堂内灵柩边守灵、举哀。每日三餐需敬香、献帛、供奉饭菜。在大家吃饭前,先在灵位前供上几碗“淆饭”,待大家吃完,要把所供的饭菜夹少许放在一个瓦罐内装起来,丧出时与棺材一起埋在墓穴中。女眷早晚都要痛哭一场,此俗称举哀。遇到亲友来吊唁,孝子们要陪祭,并给他们叩首致谢。新繁等地由于需停柩一段时间,所以他们常在成服的隔日,大备酒食,举行客奠,多者百余席,少亦数十席,谓之“封丧”,亦谓之“止吊”。亲友备楮财、挽联、羊豕等仪祭之,余则仅备楮财,谓之“白客”;主人则裂布赠之,谓之发孝。亲友祭奠后,丧家需要独自停柩暂厝守灵,朝夕献馔,至葬乃止。

云南镇雄一带在小殓后,就开始男左女右寝于地守丧,并随时哭泣,早晚上食供献。广西同正一带也同样,大殓成服后,“孝子披发斩衰,芒鞋桐杖,席于殡所,不论男女均依照期功想麻以次而杀”,在灵堂中守灵。此外在出殡后,孝子还要在堂前席地而寝至百日后才能进房。武宣一带入殓后停柩在堂,子妇伴宿柩旁,分别男左女右,寝草苫,枕土块。旧时,三月后方可复寝。在20世纪30年代,“葬期不限,足三月、一星期内葬者有之。葬后,妇女复寝,男子仍宿堂中守孝,满三月方复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