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们看剧也知道皇帝有很多称呼,一般皇帝自称朕,臣子则称皇帝为陛下,对于这些称谓,你知道陛下一词是怎么来的吗?然后宰相这个职位在朝廷里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吗?想知道宰相在朝廷里是多大的官,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陛下”一词是怎么来的
无论我们看历史电视剧或电影,只要有皇帝出现,就会听到群臣们左一个“陛下”,右一个“陛下”地叫。为什么称皇帝为“陛下”呢?“陛下”的“陛”,是指帝王宫殿的台阶。《说文》中说:“升高阶也。从阜,坐声。”本义就特指皇宫的台阶。古时帝王的卫士就在陛下两侧进行戒备。“陛下”是臣子对帝王的尊称。当帝王与臣子谈话时,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阶下的侍者进而转告之,因而称“陛下”,意思是通过在帝王台阶下的下属向帝王传达卑者话,表示卑者向尊者进言。蔡邕《独断》卷上说:“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敬辞。《史记·秦始皇本纪》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由“陛下”又引申为“陛见”,此指臣下见皇帝。《后汉书·戴封传》说:“公车征,陛见,对策第一。”《东周列国志》第108回:“天子自称曰:‘朕’;臣下奏事称‘陛下’。”
关于这一说法,《国策·燕策》中也载道:“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陛下”就是臣子谒见帝王时所处的位置和地点,展现的是大臣们对帝王恭敬的一种称呼,因为“陛下”一词使用较为频繁,逐渐转变成了尊称帝王的称谓。在后来的社会发展中,不仅是朝臣、黎民百姓,或者为了对别国的帝王表示尊敬,也一律使用了“陛下”这一称谓。
“宰相”在朝廷里是多大的官
人们常用“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上能跑马”来形容一个人的心胸豁达,做事不计小节。作为古代辅助君王执政国事的最高长官,宰相在整个政权体系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宰相的正式官名随着朝代的更替,先后出现过:相国、丞相、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多达几十种官名。据史料记载,远古的商周时代已设有太宰、尹、太师等称谓,这些官职虽然也是辅佐天子管理国家事务,但在当时并不具备国家幕僚长的性质。社会更替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相的官职。如齐国名相管仲、赵国名相廉颇等。当时社会盛行养士之风,许多知识渊博的人被朝廷招聘为相。
古代秦国由于商鞅变法,发展迅速,成为战国第一个设立郡县制的国家,并在公元前309年委任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丞相之名由此开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首次把宰相作为官制确定下来。而在此之前的殷周时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通过分封诸侯进行分管而治的,商朝的王或周朝的天子无权干涉分封国的内政,由于分封国的君王由贵族世袭,以致天子无权解除他们在分封国的统治大权。秦始皇称帝后,废除分封、设立郡县、废除诸侯、设置官吏,皇帝不再通过宗法亲缘关系进行统治,改任官僚分管全国各地,一套全新的官僚统治体系全面产生,核心政策就是借宰相大臣之力辅佐全国政务。宰相就是在这一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随着封建体制的壮大发展,宰相制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沿袭了两千年。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陛下一词是怎么来的,宰相在朝廷里是多大的官”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