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习俗蹴鞠的由来 万人同向青霄望(蹴鞠)

导读:蹴鞠放现在来说就是足球,如今我国的足球不行,但是古代视乎的蹴鞠非常厉害,因此清明节的蹴鞠习俗还保留了下来,那么关于清明节习俗蹴鞠的由来,你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对万人同向青霄望(蹴鞠)的介绍,感兴趣的朋友来瞧瞧吧。

清明节习俗蹴鞠的由来

虽然有不少国家都认为自己是足球运动的诞生地,但研究国际足球的历史学家有确切证据表明,足球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古代的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

2004年2月4日,国际足联副秘书长热罗姆·项帕涅在伦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宣布足球起源于中国。

对于这个结果,中国人盼望已久,也当之无愧。因为蹴鞠在我国已有着长达数千年的悠久历史。

蹴鞠,也作蹙鞠、蹋鞠、蹹鞠、蹴跔、蹴球、筑球、踢圆、圆情等。传说蹴鞠活动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为训练军队而发明的。正如汉人刘向在其《别录》中说:

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或曰起战国之时。蹹鞠,兵势,所以陈之知武材也,皆因嬉戏而讲习也。

由于黄帝本人就是传说时代的人物,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尚在两可之间,蹴鞠是否为他所造自然就更加难以说清了。即便如此,据可靠的文献记载,至少战国时期蹴鞠就已经出现,且它已和吹竽、斗鸡、走狗、弹琴、六博等一起,成为齐国都城临淄老百姓的休闲娱乐活动。

汉朝时,喜欢蹴鞠的就大有人在,桓宽在著名的《盐铁论》中列举了当时的奢侈淫逸、游手好闲之风,其中一条便是“康庄驰逐,穷巷蹋鞠”,由此可见蹴鞠的风行程度。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这时候,女子们也加入蹴鞠的行列中来。河南南阳出土的《乐舞百戏》画像石上,一高髻长袖的女子正在舞乐伴奏下两脚各蹋一鞠,姿态优美。类似的画面还见于河南登封启母阙画像石上。蹴鞠女身姿婀娜、长袖舒展、活泼可爱,有极强的韵律感。

在汉代,蹴鞠并非只是一项娱乐活动,这一方面是因为它的起源即与“兵势”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是这一活动确实具有“因嬉戏而讲习”的作用。“军士羽林无事,使得蹋鞠”,汉代军队中一直保持着以蹴鞠提高士兵作战素质和技能、强化士兵攻守意识的做法。

足球

万人同向青霄望(蹴鞠)

当时的蹴鞠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非对抗性的,以表现个人技巧为主;一种是多人参加的对抗性竞赛。前者活动方便,不受场地的限制;后者多在专门的球场(称作鞠城、掏域或鞠室)里进行,且具有一定的比赛规则。东汉人李尤写过一篇《鞠城铭》,文章虽短,却大致能够反映当时对抗性蹴鞠比赛的基本状况:

员鞠方墙,放象阴阳。法月衡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列有常。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犹然,况乎执机。

从中可见汉代人在设计蹴鞠比赛规则时遵循着效法自然的法则,而且对于裁判提出了不徇私情、秉公而断的要求。

大约在南北朝时期,蹴鞠开始比较集中于寒食节期间进行。至唐代,“寒食(清明)蹴鞠”已成为流行广泛的习俗活动。“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杜甫《清明》),“云间影过秋千女,地上声喧蹴鞠儿”(曹松《钟陵寒食日与同年裴颜李先辈郑校书郊外闲游》),“时也广场春霁,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阗。或略地以丸走,乍凌空以圆”(仲无颇《气球赋》),诸多诗文,正是这一习俗流行的最好反映。

唐代“寒食(清明)蹴鞠”的盛行客观上促进了蹴鞠的发展,当时,不仅鞠的制作有了改进,蹴鞠的方式也有较大变化。早期的鞠是以皮革制作的实心球,所谓“以皮为之,实以物,蹴蹋之以为戏也”。唐代的鞠则是具有球皮和球胆的气球了。据初唐徐坚《初学记》载:“鞠即球字,今激鞠曰球戏。古用毛纠结为之,今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由于鞠的制作方法发生巨大变化,球体变轻,能够踢高,自此以后,人们多以踢高为能事。唐代有个叫张芬的女子,常常在福感寺蹴鞠,“高及半塔”,被时人称赞为“曲艺过人”。正因为球总是被踢往高处,才会出现“万人同向青霄望,鼓笛声中度彩球”的盛大场面。

在蹴鞠形式上,唐代也有了一些新变。当时的蹴鞠主要分有球门的和没有球门的两种形式。没有球门的蹴鞠俗称“白打”。白打原是两人对踢,后来发展为三人角踢,四人、五人直至十人的轮踢,但仍称为白打。从简单的几个动作到“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蹴鞠技巧在唐人的普遍参与中大大提高了。带球门的比赛叫“蹴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记载了蹴球的规则:“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否。”球门设在场地中央,在两根高高的竹竿上结网为门,根据两队射门次数的多寡来判断胜负。

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中记载,归氏子弟因皮日休的“皮”姓作诗嘲笑:“八片尖皮砌作球,火中燂了水中揉。一包闲气如常在,惹踢招拳卒未休。”这首略带恶意的诗作恰恰反映了唐代球的构造。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清明节习俗蹴鞠的由来,万人同向青霄望(蹴鞠)”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