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蹴鞠习俗风靡 明清以后蹴鞠活动开始衰落

导读:不管是什么时候,大家都对足球很是喜爱,现代人追世界杯,古代人追蹴鞠比赛,尤其是宋元时期,蹴鞠习俗很是风靡,只不过这项娱乐活动没能坚持太久,明清以后蹴鞠活动开始衰落了,接下来和小编一起去瞧瞧具体详情吧。

宋元时期蹴鞠习俗风靡

到了宋元时期,鞠的制造工艺又有提高,球壳用香皮十二片“密砌缝成,不露线角”,而且要“碎凑十分圆”。与此同时,寒食清明蹴鞠的习俗也传承了下来。每逢节日来临,蹴鞠的,观看蹴鞠的人何止万千?!无论是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的“触处则蹴鞠疏狂……于是相继清明节矣”,还是周密《武林旧事》中的“蒋苑使有小圃……立标竿射垛,及秋千、梭门、斗鸡、蹴鞠诸戏事,以娱游客”;无论是万俟咏的“寒食近,蹴鞠秋千,又是无限游人”(《恋芳春慢·寒食前近》),还是李时勉的“斗残蹴鞠忽归去,还向高堂纵歌舞”(《清明》),无一不是这种习俗存在的明证。而我国最多产的诗人陆游一生中写过多首与蹴鞠有关的诗,诸如“蹴鞠墙东一市哗,秋千楼外两旗斜”“寒食梁州十万家,秋千蹴鞠尚豪华”等,都写出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流行和普及。不仅如此,当时的民间还出现了称作“齐云社”或“圆社”的足球组织。参加球社的人,一定要遵守社规,如不许做“人步拐、退步踏;人步肩、退步背”等危险动作。这些组织曾经产生过一定影响,当时流传着“若论风流,无过圆社”“人都道齐云一社,三锦独争先”“天边自结齐云社,一簇彩云飞便停”诸如此类的话和诗,里面都含着时人对球社的称誉。

宋代城市中有专供市民娱乐的场所,叫瓦舍、瓦市。瓦舍中有各种说唱艺术杂技表演,蹴鞠便是其中的一项。据《武林旧事》记载,当时著名的蹴鞠艺人有黄如意、范老儿、小孙、张明、蔡润五人。

由于时人对蹴鞠这项运动的喜爱,甚至出现了因球技好而本人得到赏赐、提拔的事件,颇有点儿像唐代斗鸡小儿的命运。所以时人说:“莫道齐云无好处,金门曾受帝宣。”宋朝有个叫柳三复的,即是因球技高超而获青睐的人物。话说柳三复考中进士后想见宰相丁渭,但苦于没有理由。有次丁渭在后园蹴球,柳知道后就去了。待丁渭的球踢出园外,柳三复“即挟取”,把球送回来,丁渭知道了这回事,要见见柳三复。柳便怀揣自己的文章,头顶着球进了门来。见了丁渭先拜三拜,然后从怀中取出诗文呈上,又拜了两拜。每弯身拜时,那球就转到背臂间,等他直起身时那球又跑到了头上。丁渭见此“大奇之,留为门下客”。

明清以后蹴鞠活动开始衰落

明清以后,蹴鞠活动就渐渐衰落了。尽管在明代的文学作品中还能看到踢球的影踪,比如《聊斋志异·汪士秀》是一篇因踢球而父子团圆的故事,但这在蹴鞠的历史上显然已是强弩之末。

汪士秀是庐州人(今安徽合肥),父子都善于踢球。父亲四十多岁时,在钱塘江中溺死。汪士秀南游洞庭湖,夜泊湖畔,思念父亲之死,不能入睡。忽见湖水中出来三人,铺一张大席在水面,饮酒作乐。又两人为侍者,其中的老头汪士秀看着像自己的父亲。“二漏将残,忽一人曰:‘趁此明月,宜一击球为乐。’即见僮汲水中取一圆出,大可盈抱,中如水银满贮,表里通明。坐者尽起。黄衣人呼叟共蹴之。蹴起丈余,光摇摇射人眼。俄而訇然远起,飞堕舟中。汪(士秀)技痒,极力踏去,觉异常轻软。踏猛似破,腾寻丈,中有漏光下射如虹,蚩然疾落。又如经天之彗直投水中,滚滚作沸泡声而灭。”不料汪士秀将球踢破惹恼了那三人,要置汪士秀于死地。结果经过一番搏斗,在父亲的帮助下汪士秀终于转危为安。原来那三人都是鱼精。他父亲溺水被鱼精拯救留作仆役,踢的球则是用鱼膘做成的。

足球

恰像鞠球被踢起在空中画了一道美丽的弧线后迅速落下,蹴鞠活动在前秦时期兴起,经历了汉唐宋元的辉煌之后,最终在清代走向衰落。伴随着蹴鞠活动的衰落,清明蹴鞠也走上消亡之路。所幸的是,伴随着蹴鞠被公认为足球运动的前身,伴随着国人对于文化遗产的日渐重视,近几年来,蹴鞠活动又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

正在恢复的蹴鞠运动到底能走多远,笔者无法确知。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不应忘记,作为一种习俗活动,寒食清明蹴鞠曾经给多少人带去了兴奋与欢乐。

寒食清明蹴鞠不分城市乡村,市民乡民都能在参与和观赏中体验到这一活动的魅力。在“村毬高过索,坟树绿和花”(薛能《寒食有怀》),“乡村年少那知此,处处欢呼蹴鞠场”(陆游《残春》)的描写中,我们仿佛听到了震耳欲聋的锣鼓声、加油声和欢呼声,仿佛看到了蹴鞠场上激烈的争斗,看到了圆圆的彩球流星样凌空飞起以及被双脚演绎出的万般花样,看到了村民们因激动兴奋而泛红的脸庞。至于市民,则更不用说了,连皇帝大臣也多乐此不疲呢。据《宋史·太宗本纪》记载,太平兴国五年(980)的三月戊子日,宋太宗就和亲王、宰相、淮海国王等在大明殿蹴鞠玩耍。

寒食清明蹴鞠不分男女,男子女子都在其中尽显风流。也许一些诗词给人蹴鞠乃男子事的印象,但实际上,女子同样热情洋溢地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王建《宫词》“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就是唐代女子蹴鞠的明证。尤值一提的是,巾帼不让须眉,女子的蹴鞠技艺毫不逊色。康骈《剧谈录》记载的一件小事就反映了这一事实:一天,京兆府的官吏王超走过长安城胜业坊北街时,看到几个军士正在蹴鞠,那球没有控制好,朝着路旁槐树下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女滚了过去,只见那女子不慌不忙,伸腿将球稳稳接住,一记劲踢,球直飞数丈。

在元代,女子蹴鞠在文人的笔下显得格外优美动人。如郭翼《蹴鞠篇和铁崖》云:

绿云草色光如苔,彩楼红扇相当开,美人凌波蹴月来。蹴月来,不坠地,袖回风,动罗袂。

杨维桢《蹋鞠》云:

月牙束靿红幧首,月门脱落葵花斗。

君看脚底软金莲,细蹴花心寿郎酒。

类似作品的广泛存在反映了元代妇女蹴鞠的兴盛。我们相信那些爱好蹴鞠的女子绝不会放过清明这一充满娱乐色彩的良辰佳节,她们定然会“笑出深闺里”,“斜穿鞠域,相邀同去”,踢它个“眼亲步活转移速,解数般般谁道难”(李昌祺《题美人蹴圆图》)!

十二香皮,裁成圆锦,莫非年少堪收。绿杨深处,恣意乐追游。低拂花梢慢下,侵云汉月满当秋。堪观处,偷头十字拐,舞袖拂银钩。

肩尖并拐搭,五陵公子,恣意忘忧。几回沈醉,低筑傍高楼。虽不遇文章高贵,分左右,曾对王侯。君知否?闲中第一,占断是风流。

这首《满庭芳》,写鞠的构造,写春日蹴鞠的景象,写蹴鞠人的忘忧与忘我,其作者必是个鞠场中人。因为只有场上踢过醉过的人才能发出“闲中第一,占断是风流”的赞叹。

多么想,在阳春三月、桃红柳绿的清明时节,也能呼朋唤友,同将彩球高高踢起……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宋元时期蹴鞠习俗风靡,明清以后蹴鞠活动开始衰落”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