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的儿子(刘少奇子女现状)

刘少奇同志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漫长的革命年代中,他积极领导工人运动,发展革命力量,长期担任党的主要领导人,为革命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刘少奇在工作中往往一丝不苟,这种品格也被他带到了教育子女上面,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九个子女都为国家建设出了一份力。

这九个子女分别是刘允斌、刘爱琴、刘允若、刘涛、刘丁(刘允真)、刘平平、刘源、刘亭亭、刘潇潇,他们中有的成了上将,有的拒绝加入外籍,有的当了一名普通的老师。

但无论身在何方,身处何职,他们心中一直牢记着父亲的嘱托,那就是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那这九个子女后来都怎样了呢?

刘允斌

长子刘允斌于1924年出生在江西萍乡的安源煤矿,当时国内的革命形势尚不明朗,刘少奇和何葆贞正在这里积极组织工人运动。

因为工作繁忙,夫妻俩无暇照顾孩子,刘允斌刚出生后不久便被送到了湖南农村的一位农民家中寄养,直到13岁那年,组织上才派人把他接回了延安与刘少奇团聚。

革命年代,革命者与亲人往往聚少离多,刘少奇也不例外,抗战全面爆发后不久他就到了北方局担任书记,而为了能让刘允斌成才将来报效国家,周恩来亲自带他到了苏联学习。

1945年,刘允斌凭借出色的成绩考入了莫斯科大学化学系学习,他梦想着将来为国家的化学工业出力,因为对化学有着极大的兴趣,他虽然基础薄弱,但很快成绩就追了上来,后来还考上了研究生。

新中国成立后,刘允斌回到了国内,他没有留在大城市享受美好的生活,而是主动请缨到了西北的核试验基地参与到了核武器的研制。

作为当时我国少有的化学人才,刘允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他也深深牢记着父亲的嘱托,在基地里除了极少数领导之外,无人知晓他是刘少奇的长子。

值得一提的是,刘允斌为了支援祖国的建设,在中苏交恶后,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主动与苏联妻子离了婚,一心扎在戈壁滩里,这种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967年12月,刘允斌逝世,年仅42岁。

刘爱琴

长女刘爱琴于1927年出生在湖北汉口,当时刘少奇正在这里参加党的八七会议,此时正值蒋介石叛变革命,国内革命形势陷入到低谷的时候,刘爱琴的到来给了刘少奇很大的慰藉。

但还是那样,刘少奇为了刘爱琴的安全考虑,无法将其带在身边,只好托人把她寄养在了当地的一户工人家庭。

这工人虽说不是我党人士,但也知道工人运动的好处,所以对孩子很是照顾,然而随着汪精卫在武汉发动大屠杀,这工人也惨遭屠戮,工人的妻子实在无法养活刘爱琴,只好含泪把她送到了一个车夫家里当童养媳。

在这里,刘爱琴的生活非常艰难,经常连饭都吃不饱,身体和精神都饱受摧残。

直到长征顺利结束后,刘少奇才有时间委托周恩来帮忙寻找女儿的下落,周恩来几经打听才找到了刘爱琴,并且叫人把她送到了延安与刘少奇团聚。

看到女儿消瘦的样子,刘少奇很是愧疚,后来,刘爱琴也和哥哥刘允斌一起到了苏联学习。

新中国成立后,刘爱琴回到了祖国,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在这里学习了俄语专业,后来,毕业后的她还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主动下乡插队,一待就是十几年。

改革开放后,刘爱琴回到了北京,当了中国公安大学的俄语教授,成为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

值得一提的是,刘爱琴早在50年代就申请过入党,但刘少奇没有特批,而是让组织上对刘爱琴严格要求,刘爱琴也没有气馁,一直在努力提高自己,直到15年后,她才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党员。

刘允若

次子刘允若于1930出生在上海,当时上海的国民党反动势力还十分强大,刘允若3岁的时候,因为收养他的党员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刘允若只能被迫在上海流浪,孤苦无依。

后来,他被一个街上要饭的乞丐收养,两人一直靠乞讨为生,随着刘允若年纪越来越大,他也想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只是此时的刘少奇正在为革命四处奔走,实在无暇照顾孩子,刘允若只能一个人咬着牙生存下来。

直到1946年,聂荣臻接受刘少奇的委托找到刘允若的时候,他还在上海居无定所,平时就靠沿街卖报填饱肚子,后来,刘允若被接到了北京和父亲刘少奇一起生活。

虽然刘少奇也很心疼儿子的遭遇,但还是没有让他享受任何特殊的待遇,反而对他要求十分严格,每次上学都是自己去挤公交,到了学校也不许透露自己的身份。

刘允若一开始很不理解,但当听说了父亲的革命事迹以后,他非常动容,下定决心要和父亲一样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后来,刘允若到了七机部工作,为国家的无线电建设做出了贡献,只是遗憾的是,1977年,刘允若突然急性肝炎,抢救无效病逝,年仅47岁。

刘涛

次女刘涛于1944年10月出生在延安的医院里,她的童年算是比较安稳的,一直在父母的照顾下长大,后来刘少奇与王光美结婚后,刘涛又跟着王光美一起生活。

虽然不是生母,但王光美待她比亲生女儿还亲,事事都会亲自过问,还主动教她读书识字,刘涛接受了很好的教育,从小就对文学尤其是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59年,15岁的刘涛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女附中学习,她在这里充分地享受着学习的快乐,文学造诣也不断提高,后来,她还在报刊上发表了自己创作的诗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不过,刘涛没有沿着文学的道路一直走下去,他也牢记着父亲的教诲,想着通过实业报效国家,于是,考大学的时候,她主动选择了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毕业后到了铁路局当了一名普通的工人,退休后一直过着平凡低调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王光美对这个孩子很是疼爱,但也没有因此就放松对她的要求,刘涛每次上学也都和其他孩子一样挤公车,即使是生病了王光美也不会派公家的车去接。

也正是在这种严格的家风教育下,长大后的刘涛养成了自力更生的性格,一直没有找家里帮过忙。

刘丁(刘允真)

三子刘丁,又名刘允真,于1946年7月出生在延安,比姐姐刘涛小两岁,他俩都是刘少奇的前妻王前生的孩子,或许是担心他们俩会感到孤独,王光美对他们格外照顾。

刘允真是个乖孩子,父亲说什么他就做什么,一直本本分分,只想成为一名普通人,后来他考上了北京丰台农业学校,成了一名农业专家。

改革开放后,刘允真又被调往广西、湖南多地参与经济管理工作,虽然没有做出多大成绩,但基本的任务还是完成得很好,也正是因为太过平凡,人们对他的印象很少。

晚年的刘允真退休以后也是过起了更加平凡的生活,在他的心中时刻牢记着父亲刘少奇当年对他们兄弟姐妹几个说的话:你们不能以高级干部子女的身份自居,不能搞特殊,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先想自己做得对不对!

刘平平

三女刘平平于1949年5月在北京出生,她出生的时候正值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日子,刘平平的童年可以说无忧无虑。

不过,在刘少奇严格家风的教育下,刘平平并没有放纵自己,从小就按部就班地学习,后来她还出国留学,先后考取了哥伦比亚大学的营养教育硕士和博士学位。

刘平平也牢记着父亲的嘱托,学成后第一时间回到了祖国,在北京食品研究所工作,当上了所长。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1999年11月25日,国际星座局将蛇夫星座上新发现的第36号小行星命名为了王晴星,而王晴就是刘平平。

刘源

四子刘源于1951年2月出生在北京,他的童年同样无忧无虑,但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刘源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学习各种事务上面,这也让他从小就长了见识。

改革开放后,刘源勇敢地参加了高考,并且顺利被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录取,在校期间,他在积极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在利用课余时间到厂子里进行实践,他知道事业要想取得成功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大学毕业后,刘源放弃了在城市的美好生活,主动申请下乡到了河南的一个普通农村工作,在这里他先后担任副乡长、副县长、县长等职务。

在任期间,刘源没有一点架子,一直扎根农村,帮助老百姓谋福利,大家都很敬佩他。

再后来,刘源从地方调入了部队工作,有过当兵经历的他对军营有着特殊的情感,他先后担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水电指挥部政委,总部副政委等职务,为武警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000年,刘源晋升为中将军衔,9年后,政绩突出的他又被授予了上将军衔,是刘少奇子女中军职最高的一个。

如今,刘源继续在任上为武警部队建设出力,闲暇之余,他也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发展,不仅如此,作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后代,刘源还十分注重团结后代们的友谊,经常和毛家人联系,大家都很认可他。

刘亭亭

四女刘亭亭于1952年出生在北京,她从小就兴趣广泛,干一行爱一行。

大学毕业后,刘亭亭先是在美国的洛克菲勒公司上过班,后来回到国内后,她又自己在香港创办了两家公司,成为了一名商人,这些年也积累了不少的财富。

当然,刘亭亭虽然做过的职业比较多,但她依然没有忘本,生活上过得十分低调,不仅如此,她还经常给困难群众捐款捐物,尽到了自己的一份责任。

刘潇潇

小女刘潇潇与哥哥姐姐们的年龄相差得比较悬殊,她是1960年生人,老来得女的刘少奇对这个小女儿十分宠爱。

后来,刘潇潇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德国波恩大学,攻读自己感兴趣的生物遗传工程学,王光美对这个小女儿也十分支持,刘潇潇到了国外上学后,她隔三差五地就会给女儿打电话。

1987年,27岁的刘潇潇就获得了硕士学位,年轻有为的她顿时引起了西方企业的关注,一些知名外国企业为了留住她甚至开出了百万高薪,并且还保证为她提供一个所在国的国籍。

在当时,这是多少人眼中梦寐以求的工作,留在国外可以享受充足的物质生活,可刘潇潇想都没想就一口回绝了,她拒绝加入外国国籍,不为别的,只因为她是一个中国人,更是刘少奇的女儿。

刘潇潇知道国家正值改革开放的发展期,国内急缺自己这种精英人才,于是,她二话没说,毕业后就回到了国内发展,自主创业,为经济建设出力,她的此举也赢得了母亲王光美的认可。

综上,刘少奇的九个子女无论是在部队任职,还是在商场打拼,还是在国家单位上班,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踏踏实实做事,低低调调做人,这也是刘少奇对孩子们最大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