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姑思凡的意思是什么(尼姑思凡事件)

人们常说,看破红尘,遁入空门,青灯一盏,木鱼常伴,万般放下!。所以剃度为僧,削发为尼,这样的现象在古代和现代都很普遍。

现代人可能并不知晓,古人想出家为尼或出家为僧,远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容易。需要个人下定决心,也要顾及家人的感受,甚至古代法律对于出家这件事还有着严格的规定。

而历史上的明朝律法更是针对出家人的男女性别,在年龄上有着不一样的约束。究其原因,明朝中后期僧尼的心态不正的问题加重,世俗情结的趋势有所蔓延。

佛门清净地,尼姑思凡不守妇道

虽然佛教发源地不是中国,但一直以来给世人的印象是清净之地,是清修论道的圣地,出家之人远离凡尘俗世,戒贪戒嗔戒痴。

但在几千年之前的古代,佛门的管理却不如现代的管理有序、严格,其中的乱象丛生,明朝末期尤其盛行。当时社会的人们对佛门弟子的印象很差,因为和尚破戒和尼姑思凡的丑事频发,搞得佛门净地污秽不堪。

明朝时期的尼姑更是一度成为破坏佛门清规的一群人,表面上,尼姑们躲在庵中念经颂佛,实则恋世情结深重,出现了不少不守妇道的淫尼。

早在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发展生产,刺激人口增长,发文规定:男子不得在20岁之后出家为僧,女子不得在40岁之前出家为尼。

经过几十年的明朝律法约束,人口数量得到了有效地增加。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朱元璋的这条规定也有了变化,特别是一些俗世女子更是把尼姑庵当成了逃离现世的场所。

这些躲入尼姑庵中的女子,有些是被丈夫休掉的,有些是丧子丧父的,有些是大龄未嫁的,还有些是与夫家和娘家关系都处不好的。说起来她们自称是断了凡尘,一心向佛,而实际上,她们当中的许多人只是把尼姑庵当作了暂时的栖身之地,尘缘未了。

无论是现代女子亦或古代女子,恪守妇道是女人的本分,而寺庙里的尼姑更应该要斩断七情六欲。所以,明代尼姑庵中也不乏真正修行的尼姑,她们清心寡欲,与世隔绝,过着平淡如水的日子,规矩严苛,门禁森严。

可到了明朝中后期,佛门清净地可谓是乌烟瘴气,淫乱无度。尼姑庵中鱼龙混杂,许多不守妇道的女子也混进入了尼姑当中,她们难以排解内心的寂寞,时不时对前来上香或朝拜的男子实施勾引。

据相关史书记载,当时不仅有许多尼姑在遁入空门后,依然眷恋凡尘,偷偷与男子私会,破坏清规戒律。甚至,还有一些和尚和尼姑私下通奸的丑事,不堪入目。

明孝宗朱佑樘一度颁布指令:只要有尼姑被证实犯了奸淫罪,一律在所清修的寺院门口佩戴木枷一个月,在戴满30天后,再决定该如何去具体发落。

可人心的欲望和贪念犹如洪水猛兽一般,加上当时的朝廷律法判罚不严,胆大妄为的僧尼根本不把这些处罚放在眼里,佛门乱象屡禁不止。

到了明末时期,尼姑庵的局面处于不可控的状态,一些女子只要和家里人吵一架,就会私自跑到尼姑庵出家为尼,而且这样的人群越来越多。有一些尼姑庵为了满足一些达官贵人家庭的妻女需求,甚至对外宣称不接收平民女子出家,只为贵族女眷提供避难服务。

可想而知,这些上官贵族的妻女之所以削发为尼,只不过是一时之气,大多是一些家庭琐事所致,她们根本不是真心出家,更多是为了逃避现实。

所以,这些尘缘未了的女子在不断见到有男子前来尼姑庵中上香拜佛时,难免春心荡漾。久而久之,就动了凡心,做出荒唐淫乱的苟且之事也在意料之中了。

身陷尼姑庵,俊朗秀才差点丧命

当然,也有一些不同看法的人抨击,出家这件事本来就是违背人性,尤其对于一些处于旺盛年龄的男女而言,他们一旦难以自控,就会做出一些离经叛道的举动。毕竟这个世上的男男女女,难舍酒肉,难弃欲望。

因此,一些古代的儒家传统学者为了禁止伤风败俗之事,提出了严禁妇女出家的言论。在他们看来,俗世中的妇女是危险之人,无论是其本人出家为尼,或是与僧尼往来,结果都有可能造成男女关系混乱的后果,最终导致伤风败俗之事频发。

虽然儒家学者受儒教思想的局限,也许其言论有片面的地方,但古代妇女出家所带来的问题不容忽视,妇女出家为尼,是不是真能做到在青灯下念佛修心?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结论,因为人的情感和欲念是一件极为复杂的事情。

试想一下,一个正值青春的未婚少女,抛却锦衣罗缎,不施粉黛,削去青丝,沦为清贫尼姑,就能做到大彻大悟了吗?其实未必。

年轻气盛的妙龄少女只不过是无奈的选择罢了,其冲动行为背后反映的是其本身的一种厌世观,有可能随着年龄增长和境遇变迁而发生意志转变。

就算尼姑们谨遵清规戒律,远离凡尘世俗,但她们天性当中的感性部分和细腻情感始终是要面对的。

明朝有一首关于寺庙尼姑的歌赋,歌词的大意是这样的:尼姑庵中的尼姑常年没有孩子和丈夫陪伴,天天吃斋念佛,也没有真正的得道成仙。时间久了,寂寞难耐,误入烟花柳巷,或是还俗再嫁个丈夫,才不会感到孤独。

所以,古代的一些尼姑耐不住寂寞,最后还是留长了秀发,重新嫁人,这样的还俗例子还真的不在少数。相传,明代饶州府有一个尼姑,偷偷与一个民间书生交往,两人情投意合,尼姑最终还俗嫁给了这个书生。有诗句为证:袈裟脱却着红裙和于今嫁与张郎去。

但不是所有的男子都如这个张郎一样的幸运,许多不明真相的年少男子入寺后,被一些不安分守己的尼姑所迷惑,并被她们圈养在寺中,难以脱身,甚至还有丢了性命的命案发生。

明成祖朱棣在位的永乐年间,一位工匠被请去修理一座寺庙,在地底下发现了一顶不同寻常的帽子,帽子上有一串亮闪闪的珠子,工匠于是偷偷带珠子出寺,拿到集市上兜售。不料,这件宝物被一大户人家认出是自家的物件,于是工匠被当作窃贼而抓获。

在被官府问到珠子的来历时,工匠害怕被罚重罪,只好如实告知出自某寺庙,这样顺藤摸瓜,才在寺庙内发现了某少年郎的尸首。只不过,其尸首已经被肢解,且被埋于寺庙地下的多处,手段之残忍,令人咋舌。

原来,该名死去的少年郎因为误入尼姑庵,被思凡的尼姑们留了下来,被夜夜轮番折磨,最终精尽人亡。慌了神的尼姑们为了隐匿丑事,不敢将少年的尸体运出寺外,于是生出一计,将尸体肢解,埋在庵内的地下,掩人耳目。

后又有明英宗朱祁镇的天顺年间,一位常熟籍的秀才上京赶考的途中,出去游玩后一直没有回来,周围没有人知道他究竟去了哪里。同去的友人苦苦找了他好几天,无果。正当秀才的同乡们纳闷之时,面黄肌瘦的秀才又回来了。

经过大家的询问,才知道秀才到了一所尼姑庵上香,被庵中的尼姑们相中。

尼姑们想方设法把秀才留了下来,刚开始秀才还乐在其中,每天呆在隐蔽的地方等待尼姑们带着好酒好菜来款待他,而且秀才在每天晚上酒足饭饱后,就是和尼姑们一起玩乐,所以周围没有人发现尼姑庵中还藏着一名男子。

可是秀才一天天地被尼姑们压榨,渐渐力不从心,越想越害怕,于是伺机从尼姑庵的围墙上翻了出去。等到外面的人发现他时,身子骨已经瘦得不成人样,秀才差点没被认出来。

受尽屈辱的秀才在同乡人的劝说下,去当地官府报了案,这才有了他的离奇故事被外人所知晓。谁也没想到,不起眼的尼姑庵真的堪比刀山火海,秀才在经历了这一段特殊的生活之后,人生也是唏嘘不已。

对于明代尼姑的世俗化现象,有明代人对此做了深刻的分析,加上现代的影视剧和小说对尼姑形象的塑造和描写,着实印证了这一句话:长是长着一张尼姑脸,实则暗藏了一颗女人心!

等同猪肉价,犯事尼姑强行被卖

其实,古代尼姑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在各个朝代都有发生,但在明朝尤为盛行,可以说是到了泛滥的程度。所以明朝各代皇帝都有针对这种丑恶现象颁布相关的法律条文,对尼姑犯下奸淫之事进行惩治。

最为典型的就是上文所述的明孝宗下令,尼姑女冠有犯奸宣淫者,于本寺门首枷号一个月,满日发落。

毕竟佛门乃是神圣的清净之地,尼姑和尚通奸或是尼姑勾引世俗男子,都是伤风败俗的丑事。

自明朝建立以来,中央朝廷和地方官员都在采取各种办法和措施,来制止此等门风衰败的现象。明太祖朱元璋在当时就曾经将诱惑朝廷高官的尼姑,直接投河处死。

明神宗朱翊钧的万历年间,还出现了一些假尼姑靠着尼姑庵的庇护,私下出卖肉体来获取钱财的荒唐事。恰逢钦差大臣周孔教到江南巡视,苏州百姓忍无可忍,向他告发了假尼卖淫的事情。

周孔教属儒家弟子,不仅一身正气,而且重视礼义廉耻,哪里能容忍尼姑庵这样的歪风邪气?他一纸诉状直接递到了明神宗的手上,控诉了假尼卖淫事件的种种罪状,请求彻查相关案件。

皇帝自然也是对此事龙颜大怒,授权周孔教立即深入调查和尼姑庵相关的事件。这不查不要紧,一查真是不得了。僧尼通奸、尼姑虐待少年致死、尼姑勾引书生,乃至假尼姑打着尼姑庵的幌子行淫秽之事,全部被暴露出来,骇人听闻。

明朝本来就对尼姑出家的年龄有明确的规定,但真正按律执行的没有几个人,因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最后令到这样的法律制度形同虚设,周孔教在取得了确切证据后,如实向皇帝禀报,并提出了严厉惩罚的建议。

明神宗朱翊钧果断采纳了周孔教的建议,对尼姑庵的门风进行了肃清,也将犯事的尼姑进行了清理。同时他还下令,所有犯事的尼姑均按照当时的猪肉价格来计价,将她们全部就近卖给当地娶不起老婆的光棍、死了老婆的鳏夫或是服完兵役的士兵们。

钦差大臣周孔教奉皇帝旨意严格执行此项惩罚办法,绝不姑息,尼姑庵事件才算得以平息。

这个办法看起来有点不近人情,但很多事情如果不痛下决心,确实只会形成恶性循环。但同时,这个办法也有额外的收获,那就是解决了很多古代男子的婚姻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通过明中后期的一系列朝廷律法颁布和严格执行,许多发生在尼姑庵中的不堪事件总算得到了有效地遏制。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尼姑庵不再是藏污纳垢的场所,恢复了往日的清净风气。而许多诚心向佛的尼姑们从此有了真正的栖身之地,最终能够专心修炼,普度众生。

结语

明末年间的尼姑恋世现象被揭露后,确实让人为之震惊。但很显然,这样的荒唐人和荒唐事也只是占了极少数的比例,确实不是普遍的现象,更不能因此而诟病所有的佛门子弟。

毕竟尼姑庵的尼姑和寺庙中的僧人,都是特殊的群体,他们当中当然不乏虔诚向佛的人,虽然也还是有一些留恋尘世的人混入其中。

但总的来看,尼姑的世俗化现象尽管在明中后期形成了一股不正之风,可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在决心出家之后,基本都是恪守清规戒律,虔诚地过着清修平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