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曾经生死与共的,也可以在转瞬间成为剑拔弩张的对手,尤其是邻国之间,合作、矛盾以及摩擦都是在所难免的。
中日之间便是如此,两国也曾是手足兄弟,然而在国家利益面前,终究是变得面目全非。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在这个东方大国处于任人宰割局面时,同样发生巨变的北方帝国抛来了橄榄枝。
新生的苏联需要认同以及盟友,与亟待解救的中国成为了至爱亲朋。这份情谊随着战争而来,也随着战火消散而去,慢慢强大的中国逐渐成为苏联的眼中钉肉中刺,血与泪的情谊转瞬间化为灰烬,剩下的只有无尽的猜忌与挑衅。
沉睡的真相
1974年3月14日,一架苏联军机未经同意,直接侵入了中国新疆境内。这架苏联战机在刚降落没多久后便被中国军方牢牢控制住了。动乱后余波不断的时期,新疆这片区域的特殊性,加上中苏两方的各执一词令人们很难看清此次苏联军机入侵新疆事件的真相。
面对中方的询问调查,苏联战机上的人员坚称自己是由于恶劣的天气迷失了方向才无意踏入了中国境内的,只是面对着武力值十足的邻国战机,新疆境内的我军组织没有任何松懈。
此时是1974年,中苏的蜜月期早就结束,战争分裂的余波依旧在中国境内随处可见。无论是中国的领导者还是普通的民众,都还在时时刻刻绷紧着战斗的弦,更何况两国之间早已失去了彼此的信任。
自家的战机以及人员被扣留,苏联方自然不能坐视不理,只是毫无沟通的侵入行为,以及拥有战斗以及侦查属性的军机,都让中方觉得苏联的官方理由不过是苍白的狡辩罢了。
1974年3月28日,苏联外交部在致中国驻莫斯科大使刘新权的信函里,再次明确表示,这次的飞行任务只是派遣机组人员去一个驻扎在阿尔泰村庄的防哨所,接一名病情非常严重的士兵回去治疗而已。
在经过19个月的询问与调查后,中苏两方最终达成和解,确认了这次事件是一场意外,并将飞机上的所有人员:机长亚历山大·库尔托夫、驾驶员亚历山大·乌兹科夫、机械师布切利尼科夫安全释放回苏联。
只是看似圆满的解决背后,滋生的是更多的猜忌与敌对,苏联媒体更是对这件事件进行各种不负责任的猜想,歪曲事实的同时更抹黑中国的形象,以此换取国人的愤怒以及他国的同情。
他们的行为或许是为了博取眼球谋取自己的利益,或许是授意于官方势力,只是无论是哪一种都充满卑劣的气息。
归国的整个机组人员也对自己国内关于这件事情的报道表示错愕,在他们看来,这只是一场意外,并且中方政府从未为难过他们。
其中的机械师布切利尼科夫后来在接受采访时,基本还原了他所知晓的事情原貌。
那天他们接收到上方的命令,去偏远的阿尔泰村庄哨所接一位病情严重的士兵回去治疗,只是风暴来袭,在云层里他们迷失了方向,无线设备也随之失灵。
云层中孤立无援的他们在盲目地飞行一段时间后,飞机的油箱开始告急。为了节省燃料他们最终选择迫降在了一个山谷里,远处的牧马人让他们误认为自己身处蒙古国中,想着再坚持一下或许就能返回苏联了。
只是事与愿违,再强行飞行一段时间后,燃料基本耗尽,他们第二次被迫降落。
机械师布切利尼科夫最先爬出机舱,他蛰伏在小山坡上观察周边情况,陌生的环境让他察觉出不对。
很快他发现有一群拿着武器的民兵正在向他们的军机包围过来。他迅速回到机舱里复命,三人关闭好机舱门,紧张而焦灼地等待着。
不久,机舱外就传来敲打的声音,最终他们在陌生的中国话里恍然大悟,这里不是苏联而是中国。
经过简单的问询后,他们并没有被为难,还被赠予了食物和水充饥。之后边防军人的汽车将他们押送到乌鲁木齐的监狱里,在这里接受了数日的盘问。
虽然接受了严格的看管以及中方的教育,但是他们并没有遭受非人道的虐待。日常就是观看苏联电影、散散步,做些简单的运动打发时间。在安逸的等待里,他们最终安全归国,并在归国前领略了中国的大好风光与热情好客。
当他们归国后,在苏联那样高压的政治环境里,并没有受到严格的审查,只是被训斥了一番。这样轻描淡写的处罚也让很多人疑惑,这次事件难道真的是没有政治意图的?或许只是一次行动失败后的粉饰太平。
一场酣畅淋漓的文斗
或许,在今天的人们看来,这不过是漫长历史里的一个小小涟漪。只是大国之间的较量,除却真枪实弹就是在这些细微处的文斗。
当时的中苏在这次事件处理中,稍微有那么些许的不谨慎便会掀起轩然大波。毕竟那还是1974年,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都没有从战争的动乱里彻底走出来。不同于如今的和平发展理念,以拳头说话还是那个时代的底色,每个国家都有假想敌,内心深处都残留着对战争的恐惧。
论军事实力,当时的苏联自然是强过中国的,但是自身国土的神圣不容侵犯。若是因为苏联强大,中方便不管不顾地将人送回不加盘问,只会让世人耻笑,苏联轻贱。
若是如此,凭借自身军事实力,苏联未尝不敢生出敲打中国的心思。这样一来,中方委曲求全换来的便可能是一场腥风血雨。
在当时的危机四伏观念里,若是中方不经过审讯贸然向苏方发难,也是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是以,中国拿出了几千年文化熏陶出的处事之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用时间消弭影响与怒火,全了双方颜面,也避免了一场祸事。
无论苏联是否居心叵测,中国最终采用了"文斗"的方式化解了这场大国危机。这在当时是最佳的选择,中国不卑不亢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让他国不容小觑。
反观苏联的强硬态度以及无良媒体报道,足见其跋扈与混乱。对外不能以理服人只知施压,对内不能妥善管理任由流言四起,这些不足都为其后来的分裂埋下伏笔。
越是靠近越是复杂
1974的这场意外引起中方如此大的警觉,除了领土尊严以及特殊时期的应激反应外,更在于苏联战机迫降的地方——新疆。
新疆地域辽阔,民情复杂,盘根错杂的环境还不是刚刚历经劫难的中国中央可以完全掌握的区域。这片土地上发生过太多的流血以及反叛事件,若是苏联真的有心挑拨拉拢势必会在当时掀起波澜。
新疆对于中国的重要,作为邻国的苏联不会不知晓。所以,当苏联外交部打着战机运送伤病的旗号意外来到新疆时,不得不让中方怀疑,这是否是一场蓄意的侦查行动。
毕竟这架飞机上的无线电早就在迷失时失灵了,机组人员并没有及时与本国部门进行联络,但是苏联方却抛出早已联络过的矛盾信息。
苏联方这样自相矛盾的解释或许是为了减轻本国人员的失误,以防中国的重判,但也可能是出于某种目的的保护,这与三位机组人员在归国后丝毫没受责难形成呼应。
并且此三人中的机长依旧留在了部队里,或许背后隐藏的任务并不是分配给了三个人而是一个人。当然这些都是后世之人的揣测,一切的真相早已随着时光流逝。无论真相如何,中方终究是在又一场危机中化险为夷了。
中苏双方从最开始的亲密无间到后来的剑拨弩张,充分说明了越是邻近国家之间的情感越是复杂。他们会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不得不成为伙伴,又会不得不为了各自的利益走上对立面。
任重而道远,中国作为与诸多国家接壤的大国在这之后的岁月里依旧遇到了类似的事件。只是随着中国的强大,我们的态度也越来越坚定。中国在秉持着不卑不亢外交态度的同时,也开始了主动出击,面对敢侵犯中华者即便困难重重,也要将其诛灭。
1974年的苏联战机事件,或许是一场意外,或许是一场没来得及的蓄谋侦查。但无论是何种因,自强谦和的中国都凭借着自身的实力断绝了恶果。而这件事件的真相也终究随着时间的黄沙被埋没。
国与国之间的博弈,战争是最后以及最坏的手段。上善伐谋,以最小的代价换取长久的和平才是一个大国应当具备的素养。
当时的中国并没有斤斤计较,而是选择各自体面的方式了结,若是像当时苏联国内媒体那般计较,不知会生出多少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