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尊王攘夷方略是谁确定的

尊王攘夷方略是谁确定的

当北方的山戎侵扰了刑国后,还将刑国的都城毁掉。管仲省时度势,认为中原各诸侯国都是一家,应该亲昵相处,而山戎嗜血杀人,疯狂抢掠,是对华夏的一大祸害,应该一致对外。所以管仲对齐恒公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建议,齐恒公在经过思虑之后,接纳了意见,开始了他合法合理的走上春秋首霸的征途。

齐恒公

齐恒公

在经过多年的南征北讨后,齐恒公率军帮助燕国、刑国击退了肆掠的山戎。齐恒公又率领多国联军,南下讨伐时常北上侵略中原的楚国。而且楚国也在巨大的军事压力下,被迫向周天子进贡,并且加入了以齐国为首的诸侯联盟,承认齐国春秋首霸的地位。这些归咎到一点上,就是管仲提出的和齐恒公确立的“尊王攘夷”带来的好处。

齐恒公是姜子牙的第十二代孙,是齐僖公三个儿子中最小的。当年齐僖公即位后,是为齐僖公。齐僖公昏庸无能,因为和鲁国姬妾私通一事被发现后,具有远见的管仲和鲍叔牙提前将公子纠和小白护送出齐国避难。后来齐国发生政变,公孙无知杀齐僖公,无知自立为君,但是不久公孙无知被雍林人杀。公子纠和小白急忙往齐国赶去,以继承君位。途中管仲一箭射中了小白的带钩,小白乘机装死,让管仲误以为小白已死。消息传到公子纠那边后,公子纠一行人就缓缓向齐国进发。没想到小白已经提前赶回齐国,成为了齐恒公。

齐恒公派兵大败拥护公子纠的鲁国,并逼鲁国杀死了公子纠。这时候齐恒公不计前嫌,听取了鲍叔牙的举荐,将管仲收为己用,并任命为国相。这才有了后来一个提出“尊王攘夷”的方略,一个拿定主意确立了这样的方针。

尊王攘夷什么意思

“尊王攘夷”最早出现在《春秋公羊传》当中,是源于中国春秋时期的一系列政治、军事行动,而《春秋公羊传》则是对春秋时期所发生的事进行的记载,其中就有这尊王攘夷。尊,就是尊重,推崇。王,就是当时的周天子,或者知他在中原的正统地位。攘,是抵御的意思。夷,就是当时的游牧民族等外来的侵略民族。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尊崇和维护周王的统治地位,抵御排斥外来的侵略民族。

《春秋公羊传》书册

《春秋公羊传》书册

尊王,推崇周王的地位,维持周王室的宗法制度。周惠王曾有废除太子的动向,被齐恒公得知后,他召集了各路诸侯在首止,同周惠王会盟,确保了太子的正统地位。并且对不出会的郑国,有了军事上的打击,以告诫他藐视王法的行为。公元前656年,指责楚国延期将贡品缴纳给天子,导致大典无法顺利举行,楚国也承认了错误。

攘夷,就是对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和居在南方的楚国进行抵御,阻止他们对中原的入侵。公元前663年,齐恒公接受了燕国国君的求救,出兵击退了燕国境内的山戎。公元前661年,齐恒公派兵帮助刑国赶出了山戎,并重建国都。第二年,卫国国君被入侵的山戎杀害,齐恒公再一次出兵帮助卫国重建家园。公元前655年,齐恒公有率领多国联军讨伐南方的楚国,楚国在重大的压力被迫同意进贡周王室,并加入以齐国为首的联盟当中。

齐恒公借助“尊王攘夷”的旗帜,不仅名正言顺当上了春秋一霸,还为华夏驱赶了饿狼一般的外来侵略者,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做出极大的贡献。

尊王攘夷的故事

尊王攘夷就是诸侯国维护中原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抵御外来的异族侵略势力。之所以有尊王攘夷这一现象的出现,是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的。周朝自周平王东迁之后,中国第一次进入了混乱的时代,春秋时期。这一时期的周天子的权威已经大为减弱,各诸侯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发生兼并国土的战争,所以以往被是为高高在上的周天子现在已经没多少人去理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