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阿房宫(项羽为何要烧阿房宫)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这是中学课本上唐代诗人杜牧对于阿房宫的描述。学过这篇课文的人都会对阿房宫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因为将其描写的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很多人也都对之心生向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于龙首原西侧准备开始修建属于大秦的朝宫,朝宫顾名思义,就是皇帝用于朝见臣子的宫殿。但是在刚刚确立咸阳为都时,秦始皇一直还都是在先皇的宫殿进行上朝。

阿房宫名字的来源也是很有意思,民间传言说是秦始皇小时候的初恋名字叫做阿房女,后来这个女子死了,这座宫殿也是为了纪念她。而《史记》中就比较官方,说是因为形似四阿旁广,才这样取名。

一直到秦始皇南巡突然驾崩,阿房宫一直都处于正在修建的状态。因为秦始皇已经去世,所以秦二世胡亥立马将修阿房宫的这批工人派去修秦始皇陵。直至公元前209年,秦始皇陵才基本竣工。

胡亥为了完成秦始皇的夙愿,于是又继续派人继续修建阿房宫。但是此时却爆发了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一时间整个咸阳都乱了起来。沉重的赋税,百姓苦不堪言,无奈之下只能起兵反抗。

此时朝中也起了异议,李斯等人劝秦二世停止修建阿房宫,然而二世听信赵高谗言,觉得李斯等人有二心,于是就借此事将提出反对意见的几人都问罪并处死。很快二世也因此,早早丧命。

公元前207年,赵高权利在手,没多久就逼迫二世自杀,这下皇帝没了,阿房宫也正式停工。最终也没有建成,可以说就是一个烂尾楼一直占着地方。

在很多人印象中,都觉得阿房宫是被项羽一把火烧没的。其实就连杜牧也是这样认为,《阿房宫赋》里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无疑也是在把烧毁阿房宫的元凶指为项羽。

然而这一句,其实也是项羽火烧阿房宫的唯一证据。

在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称项羽遂屠咸阳,烧其宫室,但是根本没有提这个宫室具体是什么宫。但是阿房宫根本就没有建成,项羽有必要花功夫去烧一座未完成的宫殿吗?而民众对项羽有这样的印象,其实也不奇怪。

项羽是诸侯国项国后代,也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本身秦国赢了天下,就十分令其他诸侯国不满,可以说项羽从小受到耳濡目染的教育大概就是要反秦。陈胜吴广起义后,很快项家也在吴中开始起义。

与秦朝对抗,实则就是为了匡扶楚国。听从了谋士范增的建议后,项羽从民间找来了楚怀王之孙,并且加以扶持,拥立为楚王,自己被封为上将军。因为叔父项梁被秦将章邯所杀,项羽更加深了对于秦人的恨。

因为从小才气过人,项羽在带兵这方面也是天赋异禀。多次在战役中大破秦军,名震楚国。凭借出色的军事能力,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后来的多次与秦军正面交锋,也都基本无一败。

很快项羽带领的楚军就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准备一路带兵冲向关中。到了函谷关的时候,因为有兵驻守,所以一时之间无法攻破。然而这时一个令项羽暴怒的消息传来:刘邦已经攻入了咸阳。

刘邦曾经是项羽叔伯项梁的部下,原本只是泗水亭亭长,后来自己在当地发动农民起义后,成为沛县县长。项梁死后,刘邦带兵一路收留项梁、陈胜的散卒,直接打到了武关东面。

可以说,刘邦其实就是运气好,动作总是先项羽一步。

攻入了咸阳后,秦王朝自知大势已去。秦朝第三位皇帝子婴直接向刘邦献上了传国玉玺,这也宣告了秦朝的灭亡。在咸阳内,看到皇城的富丽,一时间让刘邦有些飘飘然。

身边的大将樊哙前来劝刘邦,不要忘记秦人的教训,但是刘邦根本没有放在心上,一时只知道贪图享乐。直到张良意识到刘邦现在的状态不太对,前来游说,刘邦才从眼前的美好清醒过来。

很快,刘邦就率军到达了灞上。城中百姓见此状,体感江山是要易主了,都表现得十分紧张。为了稳固民心,刘邦制定了约法三章:杀人的人也要伏法,偷盗者要抵罪,同时将秦朝的律法全部废除。

制定了这样的条例,老百姓觉得刘邦很是亲民,也开始相信刘邦是真的从民众立场考虑的好主公。就这样,刘邦得到了当地的民心。但是项羽这边却早已暴跳如雷,都认为刘邦不仁不义。

项羽的谋士范增早就看穿了刘邦,说刘邦这个人在山东的时候就好吃懒做、贪恋钱财,这次进了咸阳居然没有轻举妄动,说明肯定是有更大的野心,现在就该杀了他永绝后患。

后面的故事就是经典的鸿门之宴,因为项伯与张良交好,一直悄悄地给刘邦那边通信,而项羽也一直迟迟下不了杀掉刘邦的决心,导致刘邦借去上茅厕的功夫趁机逃跑。

刘邦逃跑后,项羽就攻入了咸阳城。可以说,此时咸阳城里的居民刚刚让自己相信了刘邦是一个爱国爱民的好君王,却很快又有一支军队再次踏入,这让百姓们必然再次陷入了惶恐。

而且项羽是诸侯国出身的子弟,自然不会懂百姓的心理状态,只觉得刘邦背叛了自己,自己很不高兴,所以要将自己的负面心情全部发泄到百姓身上,于是便带兵屠杀了许多人,还抢了先秦的不少财宝。

彭城之战,刘邦虽然大败,但是却遇见天公作美,一阵大风刮散了楚军。刘邦再次趁乱逃跑,萧何也在此时开始发动周边的百姓加入刘邦的队伍。因祸得福,刘邦的汉军再次壮大。

此时范增已经看出来了,最终得天下的人必然会是刘邦。项羽此时听信了谗言,觉得范增有二心,于是不再听信范增。范增气火攻心,告老还乡,却在中途病死。

项羽对于秦国的恨,是从祖先那里就留下的。项燕就是因为与秦国大将王翦交手,楚军大败,项燕也自尽而亡。虽然章邯已经投降,但是项羽的叔叔也确实死于秦军之手,可以说秦国对于项羽来说是家恨。

项羽在咸阳中的举动,很难不让百姓再次陷入到之前暴秦苛政的阴影中,民间对于项羽的印象也随之越来越差。加上项羽直接火烧了秦宫,后来传着传着火烧的这座宫殿就变成了阿房宫。

得民心者得天下,项羽的军事力量再强大,但是他残暴的印象已经在百姓的心中根深蒂固。其实不单单是人民,就连曾经跟着项羽一起打天下那些诸侯都已经逐渐脱离了他。

项羽的民心已经差到了如此的地步,而且确实进咸阳后做出了不少残暴的行为,既然已经做了那么多了,多了火烧阿房宫这一件似乎也没什么人有太多异议。

然而为什么火烧阿房宫却引起了这么多后人的愤慨呢?其实还是因为《阿房宫赋》,在这篇文章中,把阿房宫描述的金碧辉煌,而且还是秦人辛苦建成的,可是说是劳动人民的结晶。

杜牧本身这篇文章就是幻想,描述的内容就是他没有见过且历史上没有的。在古代通讯并不发达,这篇文章出名了,成为了千古名篇,自然也就成了你说什么就是什么,不会有人去考究。

而且杜牧写这篇文章,也不是为了诚心造谣项羽。学过《阿房宫赋》的都知道,杜牧是为了借古讽今,告诫统治阶层不要只顾着搜刮民脂民膏搞这些不实用的东西,而是应该多关心下百姓。

秦朝虽然是封建君主制的开端,但本质是个短命的王朝。可以说嬴政的子孙还没有做出什么功绩,整个国家就因为农民起义暴乱了,确实也是后人复哀后人也。

在这短短几十年里,阿房宫根本就没有建成,所以根本也不存在杜牧描写的那些景象。唯一和真实阿房宫遗址对应上的,大概就是阿房宫真的很大。阿房宫大约有八万平方米,容纳上万人住也没有问题。

2002年,考古队对阿房宫进行了调查,那时候就发现,阿房宫从来就没有被焚烧的痕迹,除了有三面墙和很少的一部分瓦砾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而就算有的话,部分建筑也属于自然倒塌。

可能有人还会觉得,这只能证明项羽没有放火烧阿房宫,并不能代表他没有加以毁坏。

然而还有一点,那就是阿房宫的建筑确实是秦朝所建,但是只简单建造了一个前殿的夯土台台基。不过从这个台基也能感受到阿房宫的宏伟。如此看来,项羽去烧这么一个台基也是更加的没有必要。

根据现在阿房宫遗址的位置来看,阿房宫的距离在咸阳以东将近12公里,距离长安更是将近13公里。攻入咸阳还专门跑那么远就为了放一把火,怎么看都是不符合正常人逻辑的做法。

而且如果真的像史书中说的,烧阿房宫这把火足足烧了三个月,根据常识也能知道,那火势必然会蔓延到其他地方。也不至于像如今考古得到的一点焚烧痕迹都没有。

历史是由成功者书写的,项羽可以说是赢了一辈子,但是最后一场战争却是彻头彻尾地输掉了。因为这次失败,让他无颜面对江东父老,选择自刎于乌江边。

如果当时他没有自杀,而是东山再起,历史会不会被改写,也未必可知。虽然在现在,项羽是很多人眼中失败的英雄,但是在当时的时代,作为一个败寇,自然是不会有什么太好的名声的。

对于后世看历史当作闲谈的人们,很多时候真相是什么似乎也并不重要。杜牧写文章时候,可能也没有注意到那些特别的细节。就这样,项羽的这个罪名,一不小心就顶雷了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