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瑆简介(永瑆为什么没有继承皇位)

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乾隆皇帝将皇十五子永琰的名字秘密写入传位诏书。这份对大清皇帝而言至关重要的传位诏书,是继乾隆帝嫡子永琏、永琮和备受恩宠的皇五子永琪接连早逝后,乾隆皇帝权衡再三,反复斟酌的结果。

可是,乾隆三十八年的时候,可供皇帝选择皇储位置的人选虽然不多,但永琰绝不是唯一选择。当时,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已经出继旁支,失去了继承的机会;皇八子永璇年已28岁,年岁最长,但却是个举止轻浮、行事不稳的浪荡公子,深被乾隆皇帝厌恶;皇十二子永基生母系那拉皇后,虽出身高贵,为嫡子身份,但却因继皇后被乾隆皇帝不废而废,影响到了永基在乾隆皇帝心中的地位,同样失去了被选为皇储的机会;皇十七子永璘当时才只有8岁,还是个孩子,同样没有竞争实力。最后,便只剩下实力相当的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五子永琰可供乾隆皇帝选择。

那么,乾隆皇帝究竟基于什么考虑选择了永琰而放弃了最著仁孝的永瑆呢?

出身

永瑆系乾隆皇帝十一子,出生于乾隆十七年,其生母系当时备受恩宠的嘉贵妃金佳氏,也就是《如懿传》中那个让人恨得牙痒痒的嘉贵妃的历史人物原型。但嘉贵妃在乾隆二十年因病薨逝,时候被追封为了淑嘉皇贵妃。

永琰系乾隆皇帝第十五子,出生于乾隆二十五年,生母就是我们熟悉的令妃,后来的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巧合的是,令妃在生下永琰的时候,也是贵妃位分,后来也被晋封为皇贵妃。但魏佳氏的皇贵妃却是实打实的位分,统摄后宫长达十年之久。

金佳氏出身内务府包衣,魏佳氏出身满洲正黄旗包衣,出身几乎平等。但,魏佳氏的父亲是内管领,也就是管理内务府包衣事务的中层领导,正五品官衔;而金佳氏的父亲则是上泗院卿,也就是弼马温。两位贵妃的出身虽然差不多,但外戚家族势力差别甚大,这让永瑆在外戚势力方面先输了一局。

生母影响

永瑆的生母嘉贵妃虽然在乾隆十年到乾隆二十年之间备受恩宠,也在八年内为皇帝生下是为皇子,但在乾隆皇帝选择皇储人选的时候,已经不在人间18年了,即使皇帝对其有情也以往的差不多了,毕竟她不是富察皇后能够让皇帝一生追忆。所以,永瑆想要子凭母贵基本没有机会。

永琰的生母令贵妃在继皇后被不废而废以后被晋封为皇贵妃,这可是皇后在位时候晋封的皇贵妃,而且不是贵妃病重或者时候追封,而是实打实的统摄六宫的皇贵妃,其地位和圣宠可见一斑。所以,在子凭母贵上,永琰又胜出一局。

自身条件

在清朝附属国朝鲜的官方记录《朝鲜李朝实录》上记载着当时出使清朝的朝鲜使者,向朝鲜国王汇报宗主国大清帝国众位皇子的具体情况。朝鲜使者通过对永瑆和永琰的观察得出结论,认为永瑆为人恺悌,最著诚孝,而且其工于书艺,高宗深爱之,但是却对满洲最推崇的骑射方面并没有达到乾隆皇帝对于皇子们的最低要求,高宗厌之,并数次严斥。并且,永瑆的书生气太重,为人处事常常优而寡断。说白了,永瑆就是一个书生意气,没有担当,没有冲劲的皇子,虽然在文学方面造诣颇深,但距离登基为帝差之甚远。

而对于永琰的评价则是各个方面虽然不都不出色,但却在各个方面都能有点成绩,只一个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主。在《东华录》中有一段嘉庆皇帝永琰对于自己学习方面的自我评价:援笔立就,动成典则、上下三千年,治迹目了然。啥意思?就是说,做文章提笔就写,一挥而就,稍微写一下就能成为典故,流传千古。对于诸家史学更是研究的透透的,上下三千年,了然于胸。这虽然有些盲目夸大、自吹自擂的嫌疑,但如果没有点真才实学,嘉庆皇帝也不会这样光明正大的吹嘘自己。

在自身条件方面,永瑆还是没能干过永琰。

对于身后的皇位继承人,乾隆三十八年已经63岁高龄的乾隆皇帝必须做出决断,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乾隆皇帝最终将皇十五子永琰的名字写入了传位诏书中。

(参考文献:《朝鲜李朝实录》、《清高宗实录》、《东华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