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长平之战后为何不灭赵?白起之死无关范睢,他干了更重要的事的相关内容:长平之战后,白起想乘胜追击,对赵国展开灭国战,但是赵国对秦相范睢行贿,灭国行动终止,白起与范睢矛盾加剧,八个月后,秦昭襄王再次起兵灭赵,令白起领兵,嬴稷、范睢登门相求,武安君死活不去,最后被逼的没办法
长平之战后,白起想乘胜追击,对赵国展开灭国战,但是赵国对秦相范睢行贿,灭国行动终止,白起与范睢矛盾加剧,八个月后,秦昭襄王再次起兵灭赵,令白起领兵,嬴稷、范睢登门相求,武安君死活不去,最后被逼的没办法,武安君絮絮叨叨的启程了,这个样子去将军,秦王哪能放心?加上范睢推波助澜,便将白起赐死。
为了更好的理解范睢,我先交代一下长平之战发生的战略背景。
三家分晋后,桌面上的玩家也就剩下战国七雄了。秦国自商鞅变法,就定下了兼并天下的战略目标,它实际又分三个阶段:战略试探、战略相持、灭国大战。
战略试探,从商鞅就开始了,一战就夺回被魏国占据达九十年的河西之地,斩首魏军四万五千人。此后,秦国对周边的魏、韩、楚不断蚕食,之后司马错占据巴蜀之地,大致到这一时期,战略试探完美收官。
接下来的是战略相持,这才是最难做的。这个时候各国的国力发生了进一步分化,由原来的战国七雄,演变成了一超六强,或者叫二超五强。秦国、赵国是第一梯队,剩下的四国实力进一步下降。
在这样的情况下,秦国却面临一个严峻的形势:东方列国变得空前团结起来,它如果打一个国家,另外几个就会上前帮忙,一时陷入胶着状态。
破局之人范睢开始登场了,他用一种更高的战略智慧[远交近攻]来分化瓦解,效果很好。
秦国也在加紧积蓄力量,它需要一场战争来打破这种平衡,毕竟,这样僵持下去,东方列国发展起来,于秦无半点好处。
柿子挑软的捏,破局要找最强的对手。无可避免的长平之战就这样发生了。
范睢,有名的睚眦必报之人,从他性格上看,铲掉白起,似乎顺理成章,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人。是真的吗?
说他睚眦必报,是因为当年他的顶头上司须贾嫉妒他的才能,差点把他打死,在范睢成为秦相后,借机羞辱了须贾,也算是大仇得报,我倒不认为这是睚眦必报。比如和珅、袁世凯等人均对当年羞辱自己的人进行了回敬。能够忍受胯下之辱的,似乎只有韩信吧。
苏代行贿范睢,所以不灭赵?
说是赵国派出苏代,向范睢展开金元外交,说,如果白起灭掉赵国,他的功劳可就比你大了,人家位列三公,兄弟你就靠边站了,于是范睢就笑纳了,对秦王说:
这事儿吧,听起来感觉就像段子手编的。
范睢什么人?东方六国搞合纵的时候,他已经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了,水平明显不在一个维度内,说他将计就计差不多,说他被游说,显然断不可能。还有,作为从厕所里爬上来的大秦相国,什么苦没吃过?什么荣华没享过?苏代送的那点钱,范睢还真不一定看上。
既然看不上钱,真的不嫉妒白起的功劳?
这毕竟是当事人的心理想法,但可以比对。一起看下范睢在长平之战中忙了些什么。
两国交兵,是一种全方位的较量,不仅仅只限于三军将士,后方的朝堂是另一处战场。范睢主要干了两件事:
1、迫使赵国换将,临阵换将,尤其是这种百万级别的两军对垒更是不能轻易换帅,范睢却给做成了。另外,到了战争后期,赵国才知道秦国统帅是白起,这里面大有文章啊。
2、斡旋列国
根据以往的战争经验,秦赵开战,合纵必开。但这次对决,列国居然围观,没人上前帮忙,为何?
范睢对此战有着深刻的认识,这是拿秦国的国运下注,不容任何闪失,所以他的任务就是瓦解合纵。
在以前,搞下金元外交或许这事就成了,但是近年秦国出兵数量越来越多,比如伊阙之战歼灭韩魏24万联军,此次长平对峙,秦国出兵六十万。显然,秦国的战略意图越来越明显,相应的,给列国造成的恐惧也就越来越大,糖衣炮弹已经玩不转了。
范睢发明了一个新的玩法:打麻药!秦赵两国使者不绝于路,赵国使者每次来咸阳沟通打仗之事的时候,范睢主动向其他五国通报,就差实况转播了。所以五国都认为打不起来了,就这样玩了三年,当大家都麻痹的时候,快刀斩乱麻,不到两个月时间,赵军四十五万人马全部被杀,列国直接吓破胆了。
假如五国援赵呢?长平之战怕是没这么好打,甚至彼此会撤兵,再次陷入胶着状态,战略平衡依然无法打破。从这点上来说,范睢亦是有大功的。
秦国为何不乘胜追击呢?有两个根本原因:
一、秦国实力有限
长平之战,虽然秦胜,但也只能说是惨胜,秦国损失二十万兵员。战争期间,秦昭襄王亲自赴前线的河东及郡,给参战人员直接加爵一级,十五岁以上男子尽赴战场。战争结束,这几个郡几乎都被打烂了。
另外,秦国的后勤补给不足。虽然已经占据巴蜀几十年,但如果说那个时候的巴蜀还是秦国的一个累赘,也不算夸张。[天府之国]这个名号是在秦昭襄王后期修建好都江堰之后才有的。郑国渠还没搞,关中一带更是一片盐碱地,毕竟,那个时候,郑国可能也就刚刚出生。连年征战,几十万人马的粮饷如何解决?
二、形势发生逆转
秦赵对峙的时候,其余五国处于围观状态,其实这五国的心态是很矛盾的。救赵国吧,一是消耗自身实力;二是怕得罪秦国,万一秦赵停战,回过头来,自己就成了被收拾对象。另外,秦赵是唯二的两个强国,看到他们打架,其实另外五国是有种莫名的兴奋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嘛,所以他们只管静静的吃瓜。
可是,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疯狂,没想到仅仅两个月时间,战场情况就发生了巨变,秦赵真的不是做做样子,是真的打了,并且赵国四十五万人马全部被杀!
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秦国又开了一个先例---大规模杀降。
直到这个时候,六国才意识到,秦国这是要把我们赶尽杀绝啊,当秦国再次发兵围邯郸的时候,才有了楚魏拼死相救,唇亡齿寒嘛。
所以,在白起杀降的那一刻,形势已经发生了逆转,范睢对此应该是有预见的。
最后,再说说白起之死。
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和他自身因素有关。
秦昭襄王、范睢亲自去白起家里,就是为了让他挂帅打邯郸,可以说是给足了面子,白起不去,自然有自己的理由,邯郸形势已然发生变化,目前是打不下来的,这也说的过去,但是在王陵战败后,他不应该说:
最后,他几乎是被硬逼着上前线的,但他还是在拖了三个月之后才缓缓动身。直到这个时候,如果他心无怨言的奔赴战场,秦昭襄王还是不会杀他的,但他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任何一位君王,遇到白起这种表现,心里都要犯嘀咕:这个样子,他万一谋反怎么办?万一像郑安平那样降赵怎么办?
另外,秦昭襄王那个时候已经68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留下白起这样一位杀神,一个功高盖主的掌军统帅,他刚登基的时候就遇到了魏冉那样的权臣,是以他不希望将来的新君重走他的经历。所以,站在赢稷的角度分析,一个死了的白起似乎更让他放心。
还有,将白起赐死,可以缓解秦国与列国的紧张局势,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他们,削弱他们合纵的强度。这于秦国而言,显然是大大有好处的。
结束语
这样分析下来,白起之死,根本原因并不在范睢这边。他们的矛盾也并没有激化到鱼死网破的阶段,只是战略方向不同而已,就像当年司马错和张仪关于是否攻占巴蜀之地的争论。
客观的看,范睢功劳并不低于白起,在赢稷心目中,范睢地位或许更高,不仅仅是因为当年[强公室,杜私门],更重要的是他的战略高度无人企及。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长平之战后为何不灭赵?白起之死无关范睢,他干了更重要的事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