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韩国哪个历史长 韩国变法的真实历史

目录导航:

  1. 日本和韩国哪个历史长
  2. 韩国变法的真实历史
  3. 韩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什么国
  4. 以前韩国属于中国吗
  5. 想了解韩国历史和于日本的关系
日本和韩国哪个历史长

朝鲜半岛紧附亚欧大陆,人们迁徙交流比较方便,它比日本早有人类居住并不足为奇;日本在公元前3世纪有人类活动的记载,史学界称这个时期为:绳文时代 【约中国先秦】。

当时的倭人有文身、黥面、拔齿的风俗,其实这种习俗不仅日本有,朝鲜半岛的南部、硫球群岛、越南、缅甸及我们中国都受到过影响。就拿拔齿为例,日本爱知县稻荷山贝冢竟达到了100%,中国的拔牙习俗最早可追溯到纪元前4000——2500年间的大汶口文化时期,最晚的一直延续到本世纪40年代贵州地区的仡佬族仍在流行。也就是说,这些风俗习惯很有可能不是局部形成的,而是有其传承路线。

现在很多日本学者认为日本人是中国人到朝鲜半岛后迁徙过去的,甚至有的人认为日本现代的皇室也有朝鲜半岛的血统。近年来,中、日的很多学者甚至认为古代的‘倭’不仅生存在日本列岛,而且朝鲜半岛、中国海沿岸地区均有倭人居住,一些人主张‘倭’起源于中国,最早记录倭人的中国史籍是《山海经》,其次是《论衡》和《汉书》,日本列岛的‘倭’是由中国江南地区东渡过去的。

韩国变法的真实历史

战国时期的韩国,在韩昭侯继位之后深感韩国国力羸弱,早就有心改变这一局面。同属三晋的魏国,就是因为魏文侯重用李悝进行变法,才会变得这么强大。因此,韩昭侯也想在韩国变法,以壮大国力。为此,韩昭侯四处网罗人才,而申不害就是韩昭侯发掘的人才之一。

曾有段时间,韩昭侯遭遇了重重阻碍,产生了畏难情绪,对申不害抱怨:“法令制度很不容易实行。”申不害却回答:“所谓法,就是有功必赏,因才而封官。现在国君设立了法令制度,却又听从身边近侍的请托,这就是法治难以实行的原因所在!”

韩昭侯听了,羞愧不已,连忙答道:“从今天开始,我知道如何实施法令、该如何听取建议了。”

不久后,申不害却突然前来,为他的堂兄请求官位。

韩昭侯严正地回答:“这不是我从您那里学到的东西。难道要我听从您的请托,却败坏您的治国之道吗?还是让我回绝您的请托呢?”

申不害听了,吓得连忙向韩昭侯请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韩昭侯公开说,他向申不害学习治国之道,可见两人虽为君臣,可也是师生。这种关系下,申不害劝韩昭侯暂时对魏国示弱,以换取韩国的喘息之机,韩昭侯能不听吗?

很快,韩昭侯就依申不害所说,前往魏国朝觐魏惠王了。

东周局势的发展,正如申不害所料。在韩昭侯称臣之后,魏惠王很快就放过了韩国,转而将重心放到了秦、赵、齐等等大国上。公元前353年,因为赵国怂恿宋、卫等国伐魏,魏惠王一怒之下,大举发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并最终攻破了邯郸。可不想齐国却趁虚而入,伪攻魏国襄陵(今河南睢县)来迫使魏军撤退,却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或今山东巨野东北)伏击了魏军,让魏军大败而还!

魏国在桂陵的大败,充分证明了申不害谋划功力之深,也让韩昭侯对他更为倚重。两年后(公元前351年),韩昭侯毅然提拔这位曾经的“郑国贱臣”为相国,在韩国推动变法。

因为申不害主导了韩国的变法,他往往被后人划归为法家人物。但申不害所学的却是黄老之术,秉持“静因无为”而立刑名法术之纲的理念。所谓“静因无为”,实际上就是在不改变现状的基础上,建立起能与现实相适应的一套法律体系,并通过督责考绩的办法将其推广实施。在历史上,申不害变法也被称为“术治”。

韩国是三家分晋中的一家,到了韩昭侯时期,看见了魏国变法大成,韩国特别想寻求一个能变法强国的能人,在众多游学的士子中,韩昭侯认定了申不害,任命申不害为韩国国相,统筹国家所有事务。

申不害变法追求一个“术”字,什么是“术”呢?简单一说就明白了,如用识人之术,这个术的主体是人,所以术产生出来的效果就是用术的那个人想的;利用术治的韩国,开始也是拿世族开刀,收回世族特权,推毁世族城堡,把世族府库财富用来充盈国库。用“术”治来考核军工官员,也就像现在有些公司给员工打绩效评核一样,不是根据公司规章制度来定,而这个绩效用“术”治来定,就是根据你直属上司对你近期表现打分,这个“术”治绩效是有脸色分的,而商鞅变法则是按公司的规章制度来准确性地衡量每个岗位的绩效评核,不存在脸色分。

申不害鼓励农名开垦荒地,并且很重视和鼓励冶铸行业,使得当时天下名剑强弓劲弩都来自韩国,申不害在韩国15年,除了内外修通之外,他主要是教授韩昭侯如何用“术”治来治国,在他的努力下,也使得韩国人民过上了小康的生活,国家也并列七雄之中。

但是申不害变法,追求的术治太过于依赖实行“术”的这个人了,有才能开明的君王用术还可以,小心眼的用术,那不得死走逃亡伤,也在术治的国情下,韩国国君与大臣之间尔虞我诈,相互圆滑,而在朝的大臣对在野的职工也是如此对待。使得韩国国政后期无力,在这种的影响下,后期韩国的人才引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也使得韩国逐渐落寞,四处依附,最终消亡。

当然,最后出了一个韩非子,可惜啦,如果出生早几十年,估计世界要大变。

韩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什么国

韩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先秦诸侯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晋武公叔父)的后代。

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灭智伯荀瑶,瓜分晋地,是为晋阳之战。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州)。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前325年魏惠王与韩宣惠王(韩威侯)在巫沙会面,并尊为王。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旧地置颍川郡。

韩国,为明朝在西北分封的藩国,始祖为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子朱松。

韩宪王朱松(1380年6月26日—1407年11月19日),明太祖朱元璋庶二十子,母周妃,与岷庄王朱楩同母,王妃冯氏。朱松为人谨慎,英敏聪颖,通晓古今,无大功大过。朱松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受封韩王,但他尚未就藩,就在永乐五年(1407年)去世,享年28岁。

以前韩国属于中国吗

一、朝鲜王朝是中国的附属国,但不属于中国。

韩国与朝鲜原来是一个国家,统一叫朝鲜,或者叫朝鲜王朝(如中国之大清一样),朝鲜王朝是中国的附属国,但不属于中国,跟琉球王国一样,每年给中国朝贡。

二、朝鲜王朝的演变

1、高句丽王朝,建立于中国东汉王朝的郡县之内。唐朝时,新罗和唐朝联军先灭了百济再灭高句丽,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成为唐朝附属国。

2、后来的高丽王朝取代新罗王朝,是在高句丽王朝灭亡几百年后,所以高句丽和高丽并没有什么继承关系,而历史上的高句丽,好勇尚武,疆域不小,所以现在的朝鲜半岛上的人,往往愿意自称是其继承者。

3、其实,当初的高句丽早就被唐朝彻底灭亡,唐朝把高句丽大部分人口强制迁移发配到唐朝各地。 少量人逃到新罗(朝鲜半岛上同时存在的另一个王朝)被新罗人同化。

4、现在的朝鲜民族的由来:古代高句丽、新罗、百济是三个有血缘关系的三个不同民族,就像我国古代的契丹人和女真人有关系,但不能混同。近代朝鲜民族的前身就是新罗人融合了百济人和极少高句丽人在新罗王朝时代而形成的新的民族,又经过高丽王朝和朝鲜王朝才形成现在的朝鲜民族。

从现代历史学观点,根据地域划分历史,高句丽历史应该为中国,朝鲜,韩国共有的历史。因为古代高句丽的疆域就在中国、朝鲜、韩国现在的领土上。韩国人想独占这段历史,无非是想和中国划清界限,当了一千多年的附属国,脸上无光。从深处看,韩国不少人还对中国的领土存有非份之想,说什么整个长白山(朝鲜人称之为白头山)都是韩国的。听听这笑话,其实整个朝鲜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附属国。

想了解韩国历史和于日本的关系

日本在甲午战争之后,将原本朝鲜王国(朝鲜半岛)的宗主国满清逼退,使满清政府丧失了对朝鲜王国的影响力,朝鲜王国也就改为大韩民国,而后与日本签订《乙巳条约》,成为日本的保护国;日本也就在朝鲜半岛建立统监府后改名朝鲜总督府。日本政治界对朝鲜半岛问题颇多关注,认为应该要立即性的合并,唯有曾任日本首相、韩国统监、时任贵族院议长的长老伊藤博文(也就是在中国哈尔滨火车站被朝鲜爱国主义者安重根击毙的伊藤搏文)因为国际关感因素,强力反对立刻并吞韩国,认为应该保留大韩帝国的国号、部分行政权与立法权,成为日本的保护国和缓冲国,并且在顾及被统治者意愿的情况下,渐进完成首并的目标。1909年7月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并吞韩国的方针,伊藤博文坚持并提议暂缓施行,希望来内阁能改变主意。重视国际打协调的伊藤博文,与山县有朋、桂太朗、寺内正毅等意图向大陆扩张的陆军军阀经常冲突。1909年10月26日,伊藤博文在中国东北哈尔滨火车站被朝鲜人安重根击毙身云。伊藤博文死后,日本随即并吞韩国。

1910年5月,陆军大臣寺内正毅被任命为大韩民国统监,负责完成合并朝鲜的任务。1910年8月22日,太韩民国总理李完用与寺内正毅签订具有法理争议的《日韩合并条约》,寺内正毅成为事实上的第一任朝鲜兑督。大韩帝国皇帝之一切统治权力让予大日本天皇陛下、大韩帝国正式灭亡,日本正式吞并朝鲜半岛,进行殖民统治。从此时至1945年,日本殖民统治朝鲜半岛。日本在朝鲜建立宪兵警察制度(日本国籍警察人数占三分之二,朝鲜人只占三分之一不到)用以镇压朝鲜人反抗,并对言论结社自由进行打压。

史称“武断统治”时期与“宪兵警察统治期”。在武断统治时期,朝鲜总督府掌握朝鲜半岛的立法、行政和军队调动权,不受日本内阁控制,直接对日本天皇负责。自大韩帝国论为日本保护国,朝鲜民族主义运动兴起,义兵运动、国权恢复运动等民族运动持续不断,因此日本殖民者在并吞朝鲜之后,以镇压朝鲜民族主义运动为由,剥夺朝鲜人的权力,实行暴力的宪警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