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那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 古代中国的主要教育机构有哪些
- 教育的本质属性包括了哪三个含义
- “学习”这个词的具体来历
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
特点:
1.古代教育的特点:
不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教育内容脱离实际生产的需要;教育有阶级性质,针对贵族和上流社会;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2.近代教育的特点:
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背景,科学技术教育已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重视普及义务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和传播。
3.现代教育的特点: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适用于社会的所有成员;科学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水平正在提高。
古代中国的主要教育机构有哪些一、中国古代最早的官方教育机构是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二、古代官方教育机构:1、庠: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2、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3、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4、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5、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5、 国子监: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教育的本质属性包括了哪三个含义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区分于动物界的行为,如:小狗学会算算术、小鸭子学会游泳等。
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区分为无意识无目的的本能行为,如初生的婴儿的吮吸反射、眨眼反射等。
第三,在教育属于一种社会活动。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即有人即有教育,需要与任何社会团体组织相区分,如国家等。
2.教育具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这是因为教育既受当时生产力的制约,同时也受生产关系的制约。即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点。
如:古代教育内容主要为“四书、五经”,而现在的主要内容为自然科学。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属性(如上所示。)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的历史继承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具体来看,教育的历史继承性主要表现在:首先是教育内容的继承;其次是教育方法的继承。即不同历史时期的相同点。
如:古代孔子提倡思想,因材施教、启发式教育等现在依然提倡。
(3)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并非完全同步: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如:我国的教育水平与当前的经济水平并非完全同步,经济水平超前于教育水平。
教育的本质是:指教育的内在要素之间的根本联系和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与“教育现象”相对。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教育,它的职能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学习”这个词的具体来历在中国,学习这一词,是把“学”和“习”复合而组成的词。
最先把这两个字联在一起讲的是孔子。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①意思是,学了之后及时、经常地进行温习和实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很明显,学习这一复合名词,就是出自孔子的这一名言。
按照孔子和其他中国古代教育家的看法,“学”就是闻、见,是获得知识、技能,主要是指接受感性知识与书本知识,有时还包括思的含义在内。
“习”是巩固知识、技能,一般有三种含义:温习、实习、练习,有时还包括行的含义在内。
“学”偏重于思想意识的理论领域,“习”偏重于行动实习的实践方面。
学习就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聪明才智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学、思、习、行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