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药学的别称是 我国古代称药物为本草吗

目录导航:

  1. 古代药学的别称是
  2. 本草经是炎帝写的还是李时珍写的
  3. 中药一词最早出现的时间
  4. 本草纲目在我国中药医历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
  5. 《本草纲目》是一部总结性的药学巨箸,被誉为
古代药学的别称是

中国古代药学的别称是《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

最早的是《本草》,又叫《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抱朴子》也算,还有后来的《本草拾遗》,《本草图经》药学好像就是这些。

本草经是炎帝写的还是李时珍写的

炎帝

《本草经》的作者是炎帝,炎帝神农氏是中国药学的始祖,是古代文献所记载的第一个遍尝百草研究药学的人,对药学的研究成果以及后代的用药经验都被写进了第一部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

简介

炎帝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炎帝故里目前有六地之争,分别是:陕西宝鸡、湖南会同县连山、湖南株洲炎陵县、湖北的随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 。炎帝部落的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在姜水一说是今宝鸡市渭滨区的清姜河,一说是今宝鸡市岐山县的岐水。

一带时部落开始兴盛,最初定都在陈地,后来又将都城迁移到曲阜。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本草经的作者是汉时期众多医学家写成的。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

相传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中药一词最早出现的时间

“中药”术语是在西药传入我国时开始出现的。西方近代医药学的早期传入可追溯至明末清初。鸦片战争前后,西药知识更由于西医药的影响日益扩犬,到20世纪30年代,在一些大城市已形成了中西医药同时并存的局面。

人们为了同传入的西医、西药相区别,将我国传统医药,分别称之为中医或汉医、中药或汉药。

正是由于西药的传入,才出现了与之相对应的“中药”一词。

早期的药物知识记载。 药,《说文解字》释为“治病之草”,明确指出“药”乃治病之物。 随着文字的产生和应用,人们开始把药物知识用文字记录下来。 目前所知最早的“药”字,出自数千年前古钟鼎类铜器上铭文(即金文)。 自西周以后,“药”字使用增多,如《书经》有“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易经》有“无妄之疾,勿药有喜;无妄之药,不可试也”;《礼记·曲礼》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周礼·疾医》曰“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等等。 《诗经》《山海经》《万物》等书中也收载了不少植物、动物和矿物药,甚至明确记载了某些药物的疗效;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养生方》等简帛中也存在大量药物组方疗疾的记载。

药物复方的产生。 我国药物复方的产生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 古代对于药物复方的称呼,早期多以“齐”“和齐”或“和药”称之,见载于《周礼·天官》《世本》等。 古代复方有多种剂型,汤剂只是其中之一。 目前尚无充分依据说明汤剂是我国中药复方产生的唯一标志。 如,以复方见称最早的方书《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的和剂中,有的是将药物研细和合,有的用水和煮,有的以药汁合搅,有的以药和酒,并无独立的汤剂称谓,书中的“汤”指外用的药汤水。

“药品”的记载。 药品一词,据考证首次见载于元代的《御药院方》(以宋金元三朝御药院所制成方为基础编制),记载御药院的职能“掌按验秘方,以时剂和药品,以进御和供奉禁中之用”。 之后,随着现代药品管理制度的建立,药品的含义发生了改变。

“中药”一词在20世纪初正式开始启用,成为我国传统药物的称谓;然而,广泛使用“中药”一词则较晚。在1950年之前,中医学校的教科书中和出版的药学书籍中罕有“中药”一词作为书名、学科名或机构名称。直到1950年以后,“中药”一词才大量出现在行政机构、学校、书籍、团体和会议的名称上,一直沿用至今。

“中药”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存在不同的内涵,随着中医药理论实践的发展,其内涵不断得以丰富,形式不断得到拓展。汉代《神农本草经》记载“中药”主要用作药物的分类标准;20世纪初,“中药”是针对我国传统药物的一种称谓;目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药”是指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药的统称

“中药”名称的来源。在我国古代典籍中,传统药物多以“药”“毒”或“毒药”称谓表述。“中药”一词,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将药物按有毒无毒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此处“中药”是一种药物分类术语,是相对“上药”和“下药”而言的,专指无毒或有毒,既能补虚又能祛邪的中品药物。

中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然而在传统的医药典籍中却未见“中药”一词,而只有“药”。“中药”术语是在西药传入我国时开始出现的。中药最早起源于《神农百草经》中,神农氏尝百草,这是目前最早的起源,对各种药理的认识,是在后期不断的积累中。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

本草纲目在我国中药医历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

《本草纲目》是一部卷帙浩繁的自然科学巨著,品目的种类以植物,动物,矿物为主,其中又以植物为最多。内容包罗万象,不仅有医学上的专门知识。就连生物学,化学,地质学等一般自然科学,甚至属于人文科学领域的文学,思想,艺术等也涵尽其中。因此,仅以其内容的丰盈而言,它已成为一部旷世科学巨著。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医药学、植物学的宝贵遗产,对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发展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它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这种分类思想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源泉之一,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达尔文曾将这部医药学宝典称为“中国的百科全书”。

《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药学家李时中所著的一部药物学著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药物学著作之一。该书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的药物学知识,包括药物的来源、性味、功效、用法、剂量等方面的内容,对于中药的研究和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草纲目》在我国中药医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中药学的重要基础。在明清两代,它被列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成为了中药学教育的重要教材。同时,它也对中药的研究和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药的发展和传承奠定了基础。

至今,《本草纲目》仍然是中药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目,对于中药的研究和应用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中药学著作,它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部重要经典,被誉为“中医百科全书”。它是中国医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学术著作之一,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精华之作。它把中国古代医学的科学理论、临床实践和药物研究综合起来,汇集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精华,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草纲目》是一部总结性的药学巨箸,被誉为

因为《本草纲目》(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是明朝伟大的医药 学家李时珍为修改古代医书的错误而编,(1518-1593年)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实地考察,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30余年心血的结晶。

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 , 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先后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