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十大名臣 雍正的历史功臣排名

目录导航:

  1. 嘉庆十大名臣
  2. 亲王公爵伯爵侯爵排序
  3. 清朝名臣
  4. 雍正的包衣奴才有哪些
  5. 乾隆朝前五大名臣
嘉庆十大名臣

1、刘大绅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中进士授山东新城县令。后迁文登、朝城县令及云南武定同知。当了十多年的七品小官。由于为官公正廉洁,关心百姓疾苦,深受人民的爱戴。竭力任事,政绩颇多,有巡抚曾代嘉庆帝朱批“好官可用”四字

2、王绍兰(1760~1835)字畹馨,号南陔,自号思维居士,浙江萧山城厢镇人,清朝大臣。清嘉庆二年至六年(1797~1801年)任闽县知县兼海防同知,管理南台民政和诉讼事务。海防同知署设台江地区霞浦街。在任期间,办事认真,多审理冤案和抑郁,被人民称为好官。后升任泉州府知府、兴泉永道、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福建巡抚。

3、宋湘(1756年-1826年),字焕襄,号芷湾,清代中叶著名诗人。嘉庆四年(1799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嘉庆十八年(1813年)以翰林院编修的身份出任云南曲靖知府。到任时,正遇秋涝洪灾。他立即组织救灾抢险,并很快制服了水患。水患平息后,又发展当地经济,开展纺织业,被誉为“贤吏”。后又被调往广南永昌大理,以及代理滇西道员等。

4.沈初,平湖林埭清溪人,清雍正七年(1729)生,字景初,号萃岩、云椒。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一甲二名进士(榜眼)。

5.刘墉(1719年—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父亲刘统勋是清乾隆年间重臣。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生平简介:

刘墉,清朝的政治家、书法家,父亲曾是清乾隆时期的重要之臣刘统勋。刘墉学识多才,在乾隆十六年中了进士。历任了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等诸多职位。为人在工作期间奉公执法,廉洁清明。他的书法也是一绝,造诣深厚,还是清朝著名的帖学大家。在民间流传一个关于他书法的名号“浓墨宰相”。

6.王杰

是清朝开国以来,陕西省第一位状元。在乾隆、嘉庆两朝,汉人重臣中人们最能想到的是刘墉和纪晓岚,这与时下流行的影视作品有关,而在乾隆晚期,能与和珅相抗衡的还有一人,他却是不为人所熟悉的首辅大臣——王杰。

7.三等公额勒登保:

额勒登保(1748—1805),瓜尔佳氏,字珠轩,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名将。世为吉林珠户,隶属于打牲总管。

乾隆年间,以马甲身份跟从出征缅甸及大小金川,累功擢升为三等侍卫,赐爵、乾清门行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授头等侍卫。随福康安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又跟从福康安出征廓尔喀,摄驻藏大臣职务。因为征讨台湾、廓尔喀的功劳,他两次被乾隆帝将画像悬挂于紫光阁功臣中。

在乾隆的中后期,额勒登保跟随阿桂、福康安及海兰察四处征战,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也屡立战功,逐渐成长为方面大员副帅级的将领。还两次绘像紫光阁,也得到了海兰察的赏识。

嘉庆元年(1796年)参与镇压湘黔苗民起义、围剿川楚教乱。嘉庆五年(1800年),额勒登保亲赴陕西追剿流匪;嘉庆七年(1802年)全部镇压了川楚教乱的势力。嘉庆十年(1805年),额勒登保回京,总理行营,充当方略馆总裁。同年,晋升三等公爵。

嘉庆十年(1805年),额勒登保回京,总理行营,充当方略馆总裁。同年,晋升三等公爵。不久后逝世,年五十八。追谥“忠毅”。

8.德楞泰(1749-1809),字惇堂,伍弥特氏,正黄旗蒙古人。

乾隆中,以前锋、蓝翎长从征金川、石峰堡、台湾,皆有功,累迁参领,赐号继勇巴图鲁。乾隆五十七年,从福康安征廓尔喀,冒雨涉险,攻克热索桥贼寨。加副都统衔,图形紫光阁。寻授副都统,迁护军统领。

从嘉庆元年开始,德楞泰开始专注于剿办川楚白莲教。在围剿白莲教多年的战斗中,其功劳仅次于额勒登保。尤其是嘉庆五年(1800)二月,冉天元等率白莲教义军北上梓潼、剑州(今四川剑阁)试图接应他部义军入川。清廷急令德楞泰自陕回师,屯兵广元阻截。冉天元等部义军汇合于江油县马蹄岗,德楞泰自广元南下,双方于白家坝遭遇,各分五路,进行鏖战。义军设伏新店子,清将赛冲阿、温春等中伏被围,伤亡惨重。德楞泰率残部乘夜突围,得援后,兵分四路,进攻马蹄岗,与义军展开决战。冉天元等仍集主力于马蹄岗,并伏兵火石垭迎战,将数路清兵围困,败之。德楞泰仅率数十亲兵,下马据山巅死战。冉天元欲活捉德楞泰。团练都司罗思举率乡勇赶来增援,冉天元中箭被俘遇害。义军失去指挥,溃不成军,转胜为败。余部义军万余人于剑州石门寨再败,随后义军巧袭射供县潼河渡口太和镇,过潼河,在川西流动作战。马蹄岗之战,德楞泰和罗思举部反败为胜,时称奇绩。也最终奠定了德楞泰名将地位。

嘉庆十四年(1809),晋三等公。寻卒,柩至京师,帝亲奠,御制诗挽之,谥壮果。因其在四川的功劳,诏令四川建立专祠,入祀京师昭忠祠。

9.勒保(1739年—1819年),费莫氏,字宜轩,满洲镶红旗人,大学士温福子。

勒保是大学士温福之子,温福即第二次金川之战中开始阶段的清军统帅,因轻敌冒进而阵亡。勒保不同于额勒登保、德楞泰那样早早的就从军,一直在地方任职。二征廓尔喀时候,勒保才开始军旅生涯。此战中,勒保也并未身处前线,转办后勤事务,有功劳。

勒保真正的投身一线战斗还是在围剿白莲教的作战中。其中以集中于四川作战居多。勒保在围剿白莲教的作战中,最大的特点不是如同额勒登保、德楞泰那样冲锋陷阵。其最大的贡献是智谋,根据白莲教军队的作战特点,坚决的执行坚壁清野的策略,不顾一切在四川推行,得到嘉庆赞同,并在三省推广,奠定了最后的成功。

嘉庆十八年(1813年),充军机大臣,兼管理藩院。嘉庆十九年(1814年),以病乞休,食威勤伯全俸。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卒,诏赠一等侯,谥文襄。

10.朱珪(1731年~1807年),

字石君,号南崖,晚号盘陀老人。与其兄朱筠,时称“二朱”。祖籍萧山蜀山街道越寨村,后迁黄阁河村。随父朱文炳由萧山侨居顺天大兴县(今北京市),遂入籍顺天府。[1]

乾隆十二年(1747年),17岁殿试为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侍读学士。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主河南乡试,会试同考官。秋,授福建粮道。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擢按察使,兼署布政使。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补湖北按察使。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任山西布政使。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权巡抚事。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为按察使,授侍讲学士。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命在上书房行走,教嘉庆帝读书。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督福建学政。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内阁学士。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礼部侍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以后,历任两广总督,吏、兵、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等职务。嘉庆四年由安徽巡抚上调北京。

嘉庆十一年(1806年)十二月五日卒,终年77岁。帝谥“文正”。

1、刘大绅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中进士授山东新城县令。后迁文登、朝城县令及云南武定同知。当了十多年的七品小官。由于为官公正廉洁,关心百姓疾苦,深受人民的爱戴。竭力任事,政绩颇多,有巡抚曾代嘉庆帝朱批“好官可用”四字

2、王绍兰(1760~1835)字畹馨,号南陔,自号思维居士,浙江萧山城厢镇人,清朝大臣。

清嘉庆二年至六年(1797~1801年)任闽县知县兼海防同知,管理南台民政和诉讼事务。

海防同知署设台江地区霞浦街。

在任期间,办事认真,多审理冤案和抑郁,被人民称为好官。

后升任泉州府知府、兴泉永道、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福建巡抚。

3、宋湘(1756年-1826年),字焕襄,号芷湾,清代中叶著名诗人。

嘉庆四年(1799年)中进士,入翰林院。

嘉庆十八年(1813年)以翰林院编修的身份出任云南曲靖知府。

到任时,正遇秋涝洪灾。

他立即组织救灾抢险,并很快制服了水患。

水患平息后,又发展当地经济,开展纺织业,被誉为“贤吏”。

后又被调往广南永昌大理,以及代理滇西道员等。

4、沈初,平湖林埭清溪人,清雍正七年(1729)生,字景初,号萃岩、云椒。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一甲二名进士(榜眼)。

5.刘墉(1719年—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父亲刘统勋是清乾隆年间重臣。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生平简介:

刘墉,清朝的政治家、书法家,父亲曾是清乾隆时期的重要之臣刘统勋。刘墉学识多才,在乾隆十六年中了进士。历任了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等诸多职位。为人在工作期间奉公执法,廉洁清明。他的书法也是一绝,造诣深厚,还是清朝著名的帖学大家。在民间流传一个关于他书法的名号“浓墨宰相”。

6、王杰

是清朝开国以来,陕西省第一位状元。在乾隆、嘉庆两朝,汉人重臣中人们最能想到的是刘墉和纪晓岚,这与时下流行的影视作品有关,而在乾隆晚期,能与和珅相抗衡的还有一人,他却是不为人所熟悉的首辅大臣——王杰。

7、三等公额勒登保:

额勒登保(1748—1805),瓜尔佳氏,字珠轩,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名将。世为吉林珠户,隶属于打牲总管。

乾隆年间,以马甲身份跟从出征缅甸及大小金川,累功擢升为三等侍卫,赐爵、乾清门行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授头等侍卫。随福康安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又跟从福康安出征廓尔喀,摄驻藏大臣职务。因为征讨台湾、廓尔喀的功劳,他两次被乾隆帝将画像悬挂于紫光阁功臣中。

在乾隆的中后期,额勒登保跟随阿桂、福康安及海兰察四处征战,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也屡立战功,逐渐成长为方面大员副帅级的将领。还两次绘像紫光阁,也得到了海兰察的赏识。

嘉庆元年(1796年)参与镇压湘黔苗民起义、围剿川楚教乱。嘉庆五年(1800年),额勒登保亲赴陕西追剿流匪;嘉庆七年(1802年)全部镇压了川楚教乱的势力。嘉庆十年(1805年),额勒登保回京,总理行营,充当方略馆总裁。同年,晋升三等公爵。

嘉庆十年(1805年),额勒登保回京,总理行营,充当方略馆总裁。同年,晋升三等公爵。不久后逝世,年五十八。追谥“忠毅”。

8、德楞泰(1749-1809),字惇堂,伍弥特氏,正黄旗蒙古人。

乾隆中,以前锋、蓝翎长从征金川、石峰堡、台湾,皆有功,累迁参领,赐号继勇巴图鲁。乾隆五十七年,从福康安征廓尔喀,冒雨涉险,攻克热索桥贼寨。加副都统衔,图形紫光阁。寻授副都统,迁护军统领。

从嘉庆元年开始,德楞泰开始专注于剿办川楚白莲教。

在围剿白莲教多年的战斗中,其功劳仅次于额勒登保。

尤其是嘉庆五年(1800)二月,冉天元等率白莲教义军北上梓潼、剑州(今四川剑阁)试图接应他部义军入川。

清廷急令德楞泰自陕回师,屯兵广元阻截。

冉天元等部义军汇合于江油县马蹄岗,德楞泰自广元南下,双方于白家坝遭遇,各分五路,进行鏖战。

义军设伏新店子,清将赛冲阿、温春等中伏被围,伤亡惨重。

德楞泰率残部乘夜突围,得援后,兵分四路,进攻马蹄岗,与义军展开决战。

冉天元等仍集主力于马蹄岗,并伏兵火石垭迎战,将数路清兵围困,败之。

德楞泰仅率数十亲兵,下马据山巅死战。

冉天元欲活捉德楞泰。

团练都司罗思举率乡勇赶来增援,冉天元中箭被俘遇害。

义军失去指挥,溃不成军,转胜为败。

余部义军万余人于剑州石门寨再败,随后义军巧袭射供县潼河渡口太和镇,过潼河,在川西流动作战。

马蹄岗之战,德楞泰和罗思举部反败为胜,时称奇绩。

也最终奠定了德楞泰名将地位。

嘉庆十四年(1809),晋三等公。寻卒,柩至京师,帝亲奠,御制诗挽之,谥壮果。因其在四川的功劳,诏令四川建立专祠,入祀京师昭忠祠。

9、勒保(1739年—1819年),费莫氏,字宜轩,满洲镶红旗人,大学士温福子。

勒保是大学士温福之子,温福即第二次金川之战中开始阶段的清军统帅,因轻敌冒进而阵亡。勒保不同于额勒登保、德楞泰那样早早的就从军,一直在地方任职。二征廓尔喀时候,勒保才开始军旅生涯。此战中,勒保也并未身处前线,转办后勤事务,有功劳。

勒保真正的投身一线战斗还是在围剿白莲教的作战中。其中以集中于四川作战居多。勒保在围剿白莲教的作战中,最大的特点不是如同额勒登保、德楞泰那样冲锋陷阵。其最大的贡献是智谋,根据白莲教军队的作战特点,坚决的执行坚壁清野的策略,不顾一切在四川推行,得到嘉庆赞同,并在三省推广,奠定了最后的成功。

嘉庆十八年(1813年),充军机大臣,兼管理藩院。嘉庆十九年(1814年),以病乞休,食威勤伯全俸。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卒,诏赠一等侯,谥文襄。

10、朱珪(1731年~1807年),

字石君,号南崖,晚号盘陀老人。与其兄朱筠,时称“二朱”。祖籍萧山蜀山街道越寨村,后迁黄阁河村。随父朱文炳由萧山侨居顺天大兴县(今北京市),遂入籍顺天府。[1]

乾隆十二年(1747年),17岁殿试为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侍读学士。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主河南乡试,会试同考官。

秋,授福建粮道。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擢按察使,兼署布政使。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补湖北按察使。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任山西布政使。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权巡抚事。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为按察使,授侍讲学士。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命在上书房行走,教嘉庆帝读书。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督福建学政。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内阁学士。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礼部侍郎。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以后,历任两广总督,吏、兵、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等职务。

嘉庆四年由安徽巡抚上调北京。

嘉庆十一年(1806年)十二月五日卒,终年77岁。帝谥“文正”。

1、刘大绅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中进士授山东新城县令。后迁文登、朝城县令及云南武定同知。当了十多年的七品小官。由于为官公正廉洁,关心百姓疾苦,深受人民的爱戴。竭力任事,政绩颇多,有巡抚曾代嘉庆帝朱批“好官可用”四字

2、王绍兰(1760~1835)字畹馨,号南陔,自号思维居士,浙江萧山城厢镇人,清朝大臣。

清嘉庆二年至六年(1797~1801年)任闽县知县兼海防同知,管理南台民政和诉讼事务。

海防同知署设台江地区霞浦街。

在任期间,办事认真,多审理冤案和抑郁,被人民称为好官。

后升任泉州府知府、兴泉永道、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福建巡抚。

3、宋湘(1756年-1826年),字焕襄,号芷湾,清代中叶著名诗人。

嘉庆四年(1799年)中进士,入翰林院。

嘉庆十八年(1813年)以翰林院编修的身份出任云南曲靖知府。

到任时,正遇秋涝洪灾。

他立即组织救灾抢险,并很快制服了水患。

水患平息后,又发展当地经济,开展纺织业,被誉为“贤吏”。

后又被调往广南永昌大理,以及代理滇西道员等。

4、沈初,平湖林埭清溪人,清雍正七年(1729)生,字景初,号萃岩、云椒。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一甲二名进士(榜眼)。

5.刘墉(1719年—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父亲刘统勋是清乾隆年间重臣。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生平简介:

刘墉,清朝的政治家、书法家,父亲曾是清乾隆时期的重要之臣刘统勋。刘墉学识多才,在乾隆十六年中了进士。历任了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等诸多职位。为人在工作期间奉公执法,廉洁清明。他的书法也是一绝,造诣深厚,还是清朝著名的帖学大家。在民间流传一个关于他书法的名号“浓墨宰相”。

6、王杰

是清朝开国以来,陕西省第一位状元。在乾隆、嘉庆两朝,汉人重臣中人们最能想到的是刘墉和纪晓岚,这与时下流行的影视作品有关,而在乾隆晚期,能与和珅相抗衡的还有一人,他却是不为人所熟悉的首辅大臣——王杰。

7、三等公额勒登保:

额勒登保(1748—1805),瓜尔佳氏,字珠轩,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名将。世为吉林珠户,隶属于打牲总管。

乾隆年间,以马甲身份跟从出征缅甸及大小金川,累功擢升为三等侍卫,赐爵、乾清门行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授头等侍卫。随福康安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又跟从福康安出征廓尔喀,摄驻藏大臣职务。因为征讨台湾、廓尔喀的功劳,他两次被乾隆帝将画像悬挂于紫光阁功臣中。

在乾隆的中后期,额勒登保跟随阿桂、福康安及海兰察四处征战,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也屡立战功,逐渐成长为方面大员副帅级的将领。还两次绘像紫光阁,也得到了海兰察的赏识。

嘉庆元年(1796年)参与镇压湘黔苗民起义、围剿川楚教乱。嘉庆五年(1800年),额勒登保亲赴陕西追剿流匪;嘉庆七年(1802年)全部镇压了川楚教乱的势力。嘉庆十年(1805年),额勒登保回京,总理行营,充当方略馆总裁。同年,晋升三等公爵。

嘉庆十年(1805年),额勒登保回京,总理行营,充当方略馆总裁。同年,晋升三等公爵。不久后逝世,年五十八。追谥“忠毅”。

8、德楞泰(1749-1809),字惇堂,伍弥特氏,正黄旗蒙古人。

乾隆中,以前锋、蓝翎长从征金川、石峰堡、台湾,皆有功,累迁参领,赐号继勇巴图鲁。乾隆五十七年,从福康安征廓尔喀,冒雨涉险,攻克热索桥贼寨。加副都统衔,图形紫光阁。寻授副都统,迁护军统领。

从嘉庆元年开始,德楞泰开始专注于剿办川楚白莲教。

在围剿白莲教多年的战斗中,其功劳仅次于额勒登保。

尤其是嘉庆五年(1800)二月,冉天元等率白莲教义军北上梓潼、剑州(今四川剑阁)试图接应他部义军入川。

清廷急令德楞泰自陕回师,屯兵广元阻截。

冉天元等部义军汇合于江油县马蹄岗,德楞泰自广元南下,双方于白家坝遭遇,各分五路,进行鏖战。

义军设伏新店子,清将赛冲阿、温春等中伏被围,伤亡惨重。

德楞泰率残部乘夜突围,得援后,兵分四路,进攻马蹄岗,与义军展开决战。

冉天元等仍集主力于马蹄岗,并伏兵火石垭迎战,将数路清兵围困,败之。

德楞泰仅率数十亲兵,下马据山巅死战。

冉天元欲活捉德楞泰。

团练都司罗思举率乡勇赶来增援,冉天元中箭被俘遇害。

义军失去指挥,溃不成军,转胜为败。

余部义军万余人于剑州石门寨再败,随后义军巧袭射供县潼河渡口太和镇,过潼河,在川西流动作战。

马蹄岗之战,德楞泰和罗思举部反败为胜,时称奇绩。

也最终奠定了德楞泰名将地位。

嘉庆十四年(1809),晋三等公。寻卒,柩至京师,帝亲奠,御制诗挽之,谥壮果。因其在四川的功劳,诏令四川建立专祠,入祀京师昭忠祠。

9、勒保(1739年—1819年),费莫氏,字宜轩,满洲镶红旗人,大学士温福子。

勒保是大学士温福之子,温福即第二次金川之战中开始阶段的清军统帅,因轻敌冒进而阵亡。勒保不同于额勒登保、德楞泰那样早早的就从军,一直在地方任职。二征廓尔喀时候,勒保才开始军旅生涯。此战中,勒保也并未身处前线,转办后勤事务,有功劳。

勒保真正的投身一线战斗还是在围剿白莲教的作战中。其中以集中于四川作战居多。勒保在围剿白莲教的作战中,最大的特点不是如同额勒登保、德楞泰那样冲锋陷阵。其最大的贡献是智谋,根据白莲教军队的作战特点,坚决的执行坚壁清野的策略,不顾一切在四川推行,得到嘉庆赞同,并在三省推广,奠定了最后的成功。

嘉庆十八年(1813年),充军机大臣,兼管理藩院。嘉庆十九年(1814年),以病乞休,食威勤伯全俸。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卒,诏赠一等侯,谥文襄。

10、朱珪(1731年~1807年),

字石君,号南崖,晚号盘陀老人。与其兄朱筠,时称“二朱”。祖籍萧山蜀山街道越寨村,后迁黄阁河村。随父朱文炳由萧山侨居顺天大兴县(今北京市),遂入籍顺天府。[1]

乾隆十二年(1747年),17岁殿试为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侍读学士。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主河南乡试,会试同考官。

秋,授福建粮道。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擢按察使,兼署布政使。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补湖北按察使。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任山西布政使。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权巡抚事。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为按察使,授侍讲学士。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命在上书房行走,教嘉庆帝读书。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督福建学政。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内阁学士。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礼部侍郎。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以后,历任两广总督,吏、兵、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等职务。

嘉庆四年由安徽巡抚上调北京。

嘉庆十一年(1806年)十二月五日卒,终年77岁。帝谥“文正”。

1、刘大绅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中进士授山东新城县令。后迁文登、朝城县令及云南武定同知

2、王绍兰(1760~1835)字畹馨,号南陔,自号思维居士,浙江萧山城厢镇人,清朝大臣

3、宋湘(1756年-1826年),字焕襄,号芷湾,清代中叶著名诗人。

4、沈初,平湖林埭清溪人,清雍正七年(1729)生,字景初,号萃岩、云椒。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一甲二名进士(榜眼)。

5.刘墉(1719年—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父亲刘统勋是清乾隆年间重臣。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6、王杰

是清朝开国以来,陕西省第一位状元。在乾隆、嘉庆两朝,汉人重臣中人们最能想到的是刘墉和纪晓岚,这与时下流行的影视作品有关,而在乾隆晚期,能与和珅相抗衡的还有一人,他却是不为人所熟悉的首辅大臣——王杰。

7、三等公额勒登保:

额勒登保(1748—1805),瓜尔佳氏,字珠轩,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名将。世为吉林珠户,隶属于打牲总管。

8、德楞泰(1749-1809),字惇堂,伍弥特氏,正黄旗蒙古人。

9、勒保(1739年—1819年),费莫氏,字宜轩,满洲镶红旗人,大学士温福子。

10、朱珪(1731年~1807年),字石君,号南崖,晚号盘陀老人。与其兄朱筠,时称“二朱”。祖籍萧山蜀山街道越寨村,后迁黄阁河村。随父朱文炳由萧山侨居顺天大兴县(今北京市),遂入籍顺天府。

亲王公爵伯爵侯爵排序

亲王>公爵>候爵>伯爵。

亲王是分封给皇室成员的最高一级封号,如明清时的燕王朱棣、雍亲王胤禛等,很少给异性功臣分封,但也有例外,如清朝初年给汉人封了3个亲王,吴三桂、尚可喜等。

公爵,侯爵,伯爵,这是异性功臣的封号。

清朝名臣

1、多尔衮

多尔衮是清朝的开国功臣,其历经战场,战功赫赫,其兄皇太极去世后许多人想拥立他为皇帝。但多尔衮最终扶持顺治皇帝登上皇位,成为摄政王。总之多尔衮一生为清朝社稷的稳固,做出了不少的贡献,堪称清朝十大名臣之首。

2、洪承畴

洪承畴是明末清初人,他曾是明朝的蓟辽总督,与清军进行作战。后来,洪承畴不幸被俘,被迫头像清朝。顺治皇帝对其委以重任,其先后认知兵部尚书、南方军务大臣等。

3、鳌拜

鳌拜是明初重要权臣,他曾被顺治皇帝委以重任。康熙初年,鳌拜成为权势最大的大臣,愈加骄傲自满,甚至连皇帝都不放在眼中。最终,少年康熙设计将鳌拜扳倒,最终得以亲征。

4、张廷玉

张廷玉是清朝重要的汉族名臣,他康熙年间便考中进士,入值南书房。雍正年间深得皇帝器重,被委以要职。乾隆初年,张廷玉仍然占据着重要位置。直到后来,年迈的张廷玉请求告老还乡,方才推出朝廷的中枢机构。

5、年羹尧

年羹尧是清朝雍正年间的重要武官,他常年驻军西北,负责平定萝卜藏丹津的叛乱,取得乐较大胜利。年羹尧一开始颇得皇帝信任,但他却不知收敛,以致功高震主,引起皇帝的忌惮。最终被雍正皇帝罢免,并下令处死。但其战功赫赫,堪称清朝十大名臣之一。

6、刘墉

刘墉是乾隆年间的重要文臣,他文学造诣极高,深得乾隆皇帝信任。刘墉先后在翰林院、太原府、江宁府等地方认知,为官期间颇有政绩,且非常廉洁爱民。此外,刘墉还写得一手好字,被称为“浓墨宰相。”

7、纪晓岚

纪晓岚的形象总是会出现在影视剧中,所以大家对其并不陌生。纪晓岚是乾隆年间著名的要文臣,他曾经负责编修《四库全书》,并亲手著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书,对我们今天的文学和历史研究都非常有借鉴意义,堪称清朝十大名臣之一。

8、林则徐

林则徐最大的功绩在于虎门硝烟。但也有人认为,正是虎门硝烟才导致鸦片战争,中国逐渐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实虎门硝烟只是一个借口,就算没有这个事件,外国人依然会选择入侵。

9、左宗棠

左宗棠的最大贡献在于收复新疆,清朝晚期,中亚的阿古柏联合俄国入侵我国新疆。在此艰难背景下,左宗棠寿命出征,经过数年征战,终于重新收复了新疆,其功绩值得后人铭记。

10、曾国藩

曾国藩是晚清的重要大臣,文治和武功都非常出色。曾国藩曾经受命平定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的中间人物。虽然他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起义,但就清朝一方来说,算是功臣了,因此也可算作清朝是大名臣之一。

一、多尔衮

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等率军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并获得传国玉玺。崇德元年(1636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立下卓越战功。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年)指挥清兵入关,清朝入主中原。

乾隆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二、和珅

满洲正红旗,曾兼任多职,封一等忠襄公,任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兼管吏部、户部、刑部、理藩院、户部三库,还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等要职,为皇上宠信之极,官阶之高,管事之广,兼职之多,权势之大,清朝罕有。他还是皇上的亲家翁,其子丰绅殷德被指定为皇上最宠爱的十公主之额驸。和珅所聚敛的财富,约值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

三、刘墉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四、鳌拜

清朝三代元勋、权臣,康熙帝早年辅政大臣之一。以战功封公爵。鳌拜前半生军功赫赫,跟随皇太极征战四方,攻克皮岛,参加松锦之战,平定农民起义,立下赫赫战功,成为皇太极最信任的武将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后半生则操握权柄、结党营私。1669年康熙帝在索额图、黄锡衮、王弘祚等人支持下,逮捕鳌拜下狱论罪,囚死于牢中。

五、吴三桂

明末清初著名政治军事人物,吴周政权建立者吴周太祖。祖籍江南高邮(今江苏高邮),锦州总兵吴襄之子。以父荫袭军官。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后封汉中王,济王。1644年降清,引清军入关,被封为平西王。1661年杀南明永历帝,1673年叛清,发动三藩之乱,并于1678年农历八月十七夜病死。

六、范文程

曾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四代帝王,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开国时的规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视为文臣之首。清朝开国元勋之一。清太宗时期,他深受倚赖, 凡讨伐明朝的策略、策反明朝官员、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的建设等等,他都参与决策。

七、刘统勋

雍正二年(1724年)中进士,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要职。刘统勋官至军机大臣, 为政四十余载清廉正直,敢于直谏,在吏治、军事、治河等方面均有显著政绩。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猝逝于上朝途中,乾隆皇帝闻讯慨叹失去股肱之臣,追授太傅,谥号文正。

八、于成龙

在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帝赞誉为“清官第一”。于成龙是个大器晚成的人,直到四十五岁才以明经谒选清廷吏部,被授以广西柳州罗城县知县。此后,他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等地方官,一直做到藩臬二司(按察使、布政使)、督抚大员,所到之处,皆有政声。尤其是始终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士民爱戴。

九、年羹尧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加封太保、一等公。他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战功。

雍正二年(1724年)入京,得到雍正帝特殊宠遇,但翌年十二月,风云骤变,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九十二条,赐令自尽。

十、林则徐

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历史治水名人 ,中国引进国际法的第一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董诰

董诰是乾隆中晚期著名的汉臣,历任庶吉士、编修、工部侍郎、东阁大学士,晋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董诰与刘墉、纪晓岚是同时期的人物,虽名气不如前二人,但在政坛上的影响力却高于他们。

乾隆五十二年,董诰晋太子太保,台湾、廓尔喀平定后,名列功臣,图形紫光阁。需要提出的是,董诰为官清廉,与和珅向来水火不容。他死后嘉庆帝给予了极大的评价,称其为“只有文章传子侄,绝无货币置田庄”。

1、范文程:明朝的秀才,在1618年努尔哈赤攻破抚顺后,入了清朝。在之后的岁月里,参与伐明朝的策略、策反明朝官员、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的建设等。成为清朝重要的开国功臣、在康熙五年病死,康熙皇帝亲笔书写“元辅高风”四个字。

2、洪承畴:大明朝的进士,陕西总督,五省总督,蓟辽总督,在松锦会战失败后,投降大清。之后为大清出谋划策,瓦解大明的联朝战略,制定入中原战略,稳定江南,进军西南。立下不是功勋。康熙四年病逝。

3、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清初名臣、循吏。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

4、张廷玉:整治松弛的吏治,完善军机制度。先后编纂《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省方盛典》、《清圣祖实录》、《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等。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他爸爸张英也是大学士。

5、吴三桂:关宁名将,宁远总兵官。为大明立下赫赫战功。在1644年的历史节点,各种原因之下选择大清,使大清赢得山海关之战。之后马不停滴,平李自成,进剿西南,立下不世之功。在康熙12年冬天起兵反清。康熙16年在衡阳病逝。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

曾国藩被认为晚清的中兴之人,最大的成就就是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延长了晚清的寿命,另外,还有一个大成就就是手下带出了左宗棠、李鸿章二人,此二人都是辅佐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的起义而后被清政府所认识,所重用。

第二名,岳钟琪。他可以称得上是三朝元老了,他年轻时便效力于康熙。然后是雍正最为信任的武将之一。在乾隆时期,他仍然担任着要职。60岁的他还曾带兵讨伐逆贼。

雍正的包衣奴才有哪些

我查了一下,关于历史上雍正的包衣奴才,比较著名的有李卫,刘罗锅刘墉,和珅,纪晓岚。

这些人都是历史上雍正朝有才能,有治国理政的能臣,早期在雍正的赏识下,出了不少的力。

可以说都是功臣。

“包衣奴才"即是"家生奴才" ,"家生奴才"是满语"包衣阿哈"的译称。将“阿哈”译为汉文就是"家奴"、或"奴才",因此就出现了“包衣奴才”这个专属称呼。单看“奴才”这个词便知道这些人身份不高,包衣奴才只存在于满洲八旗制度之中,按照清朝的制度,“包衣”不是八旗中独立的组成部分而是依附于他的主人所在的旗。

其中上三旗的包衣都是由内务府管辖,专门用于服侍皇室;而下五旗包衣奴才则是分属下五旗的王公贵族。

年羹尧是雍正帝的包衣奴才,自幼饱读诗书,20岁时高中进士。康熙帝对他青眼有加,在不到30岁的年龄就已官至四川巡抚,成为封疆大吏,独镇一方。

在平定西藏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乱中,年羹尧承担后勤保障重任,助各路清军成功剿灭叛乱,立下奇功。

康熙帝为嘉奖其功,亲赐御用弓矢,擢升为川陕总督。1721年,青海边陲郭罗克叛乱。 作为总理西南事务的年羹尧责无旁贷,挥师西出,充分利用当地部落之间散沙一盘,相互提防的状况。采取“以番攻番”之策,干净利落地平定了

年羹尧

据清史记载,那位被雍正皇帝既抬至天上又摔至地下、竭尽玩弄之能事的年羹尧大将军也是汉八旗包衣出身。管辖有清一朝臭名昭著的海关道的清廷内务府(可称为“皇室小金库”),其前身是满清贵族的一种包衣组织。

乾隆朝前五大名臣

乾隆皇帝手下五大名臣——福康安、和珅、阿桂、纪晓岚和刘墉。

一、和珅(1750年7月1日—1799年2月22日),姓钮祜禄氏,原名善保,字致斋,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人,满洲正红旗,清朝中期权臣、商人。乾隆中期权臣、宠臣。担任过很多重要的职位,如内阁大学士、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理藩院尚书、领侍卫内大臣、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等。利用手中权利积累了巨额财富。

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帝即下旨将和珅革职下狱。和珅所聚敛的财富,约值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乾隆帝死后十五天,嘉庆帝赐和珅自尽,和珅死时年仅四十九岁。

二、刘墉(1720-1805),山东诸城人,人称“罗锅宰相”“刘罗锅”“浓墨宰相”。乾隆时期著名大臣,著名书法家。出生官宦家庭,曾祖是顺治年间进士,祖父曾任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是乾隆时期的一代名臣。在位期间克己守法廉洁奉公,担任翰林院学士、太原知府、江宁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

三、阿桂(1717-1797),满洲正蓝旗人后抬入正白旗,章佳氏,大学士阿克敦之子。1748年,参加大小金川之战。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回朝后任汉军镶蓝旗都统、满洲正红旗都统、军机大臣、四川总督。1768年,领兵对缅甸军作战。1771年,再次出征大小金川。是清朝著名将领。

四、纪昀(1724-1805),字晓岚、春帆,号石云。河北献县人。1754年中进士,任职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谥号文达。

五、福康安(1754-1796),满洲镶黄旗人,傅恒第三子。1771年参与金川之战。后镇压回民、西藏、台湾叛乱,参与制定《钦定藏内善后章程》《金瓶挚签》制度,维护了中央和西藏的统治。历任四川、云贵、闽浙、两广总督、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

乾隆皇帝在位60年,主政期间也将康乾盛世推向鼎峰,百姓生活更加富足,疆土更加稳固。这期间也出现多位著名将领,他们为国征战,平叛内乱,为清朝的稳定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下面这5位便是其中最优秀的将领。

岳钟琪

岳钟琪是岳飞的后人,在康熙晚年入仕带兵,并发挥出其出色的军事才能直抵西南腹地。 雍正二年,被授予奋威将军,升职的他,在当年便立下大功,平复青海地区叛乱。其后又因功授川陕总督(加兵部尚书衔,从一品)、宁远大将军等职,直到雍正十年,因罪被夺官并被拘禁,到乾隆十三年才得以复用。重新被启用的他参与并平定大小金川,会同总督策楞一起出兵康定,并平定叛乱。乾隆十九年时在四川资州病逝,享年68岁,被乾隆皇帝赞为“三朝武臣巨擘”

海兰察

多拉尔·海兰察在乾隆二十年首次参与征战,经过多次参战,因功升任一等侍卫。乾隆中叶,两次率兵参与清缅之战,并获得多个战功。海兰察也参与过大小金川之役,并因功升任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乾隆中后期,海兰察两次参与镇压甘肃民众起义,之后又跟随福康安参与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及廓尔喀之役。多年的南征北战使得他进封一等超勇公,去世后进紫光阁功臣目录。

阿桂

阿桂在乾隆初年,便长期驻守西北边疆。他也同时参与过大小金川之役,参加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平定叛乱后,率兵驻伊犁,并在当地屯田耕种,此举使得西北地区的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国家的粮食也更加充足。乾隆时期的其他重要战役,如清缅之战、甘肃民众起义、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等也都有参与,建功无数。直到嘉庆二年方才去世,时年81岁。

傅恒

富察·傅恒是孝贤纯皇后之弟,最开始时候是蓝翎侍卫,之后几年时间里升迁速度之快在清朝都少见、山西巡抚、户部尚书等职都做过。乾隆十三年开始便率兵打仗,督师指挥过大小金川之役,平息准噶尔部叛乱,参与清缅之战并屡败缅军。后被授一等忠勇公、保和殿大学士(正一品)。去世后的傅恒在嘉庆元年获封配享太庙。

福康安

福康安是傅恒第三子,也是他最优秀的儿子,戎马一生,乾隆中后期的所有重大战役几乎都参与过,对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统一和完整做出巨大贡献,因其众多战功获封一等嘉勇忠锐公。福康安他也是重要的地方大员,历任云贵、四川、闽浙、两广总督,最后官至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正一品)。嘉庆元年福康安去世,同年被追封嘉勇郡王,配享太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