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来自于越南吗 福建和越南的历史

目录导航:

  1. 客家人来自于越南吗
  2. 越南离福建有多少公里
  3. 福建吕姓来历
  4. 越南以前属于中国一部分吗
  5. 越南为何认勾践当祖先
  6. 越南祖先起源
  7. 越南人的祖先是东夷人吗
  8. 越与粤的区别和含义
  9. 越南是华夏子孙吗
  10. 古代福建人怎么都南迁广东
客家人来自于越南吗

1. 不是来自越南。
2. 因为客家人是中国的一个民族群体,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的广东、福建、江西等地区,与越南并无直接关系。
3. 虽然客家人在历史上曾有部分人迁徙至东南亚地区,包括越南,但客家人的起源和主要聚居地仍然是中国。
因此,客家人并不是来自越南,而是来自中国。

越南离福建有多少公里

越南位于中南半岛东部,地理坐标为北纬8°10'~23°24'、东经102°09'~109°30'之间,北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壤,西与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柬埔寨王国交界,东面和南面临南海。

福建东经115度40分-120度30分,北纬23度30分-28度20分左右。

按径度计算两地相差经度13度,越南和福建距离大约是1300一1500公里

福建吕姓来历

历史来源

1、出自姜姓,以国为氏,其始祖为吕侯即吕尚,后世俗称姜子牙。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后来姜姓羌人发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岳",吕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在今河南南阳)。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春秋时,东吕为宋所灭,其后裔也以国为氏,称吕氏。

2、出自姬姓魏氏。春秋时晋国有吕氏,毕万之后,为魏氏小宗。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原鲜卑族之代北复姓叱吕氏、叱丘氏改为汉字单姓吕氏。五代后周时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吕陵氏为汉字单姓吕氏。

迁徙分布

吕姓播迁频繁,分布比较广泛。南阳吕国灭亡后,部分遗民被迁至今湖北蕲春。新蔡吕国亡国后,遗民主要分布今河南南部及安徽北部。齐国吕氏在康公失国前已散居韩、魏、齐、鲁之间,其后子孙有在陕西、甘肃发展繁衍的。两汉时期,吕氏还分布于今河北、山西、内蒙古的一些地方。东汉末年,西阳人吕范,避乱移居寿春(今安徽寿县),三国时,蜀汉不韦人吕凯、魏任城人吕虔均有后裔徙居河东(今山西 永济县西南)。南北朝时,今浙江、江苏的不少地方均有吕姓居民。北宋初,吕氏有一支徙居福建,分布于泉、漳二州,后有部分移居广东。自清代康熙年间开始,闽、粤吕氏有多支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一些人远徙海外,分布于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文莱、越南、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源于姜姓、出自姬姓魏氏、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源于任姓。

1、源于姜姓:出自帝舜晚年赐伯夷吕氏,属于以帝王赐氏、部族名、国名、居邑名为氏。其始祖为伯夷。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

2、源于任姓:属于任氏分封之国。

越南以前属于中国一部分吗

越南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发兵南下,攻占今越南北部开始,至五代后期南汉失去,越南在中国版图内超过一千年,越南无论语言文字,还是风俗习惯,衣冠政治都深受中国影响,就算越南独立后也一直以藩属国的身份存在于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内

越南南北方在古代都有部分地区是中国领土。

曾经被中国统治过一千多年!《史记》、《资治通鉴》《大越史记》等书。越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就如同北京甘肃云南广东那样的领土,而非属国属地或其他民族暂时像中国称臣纳贡那样的领土。

秦始皇首次占领越南,杀死当地的越人,建立了三个郡:南海郡(今广东)、桂林郡(今广西)、象郡(今越南)。 后来汉朝在上述三个郡的基础上建立交趾刺史部,属于全国十三个刺史部之一(刺史部相当于省)。

交趾刺史部管辖九个郡:两个在广东、两个在广西、两个在海南岛、三个在越南。在越南的三个郡分别是:交趾郡(在现在河内一带,是交趾刺史部的行政中心)、九真郡(在越南中部顺化一带)、日南郡(在胡志明市一带) 之后。

是的,秦朝、汉朝、隋朝、唐朝等时期越南都是中国的领土。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的公元前214年,派大军越过岭南占领今日的广西、广东、福建,征服当地的百越诸部族,秦朝在这一带大量移民,设立了三个郡,其中越南北部(即骆越)归属于象郡管理。秦朝末年天下大乱。

公元前203年,秦朝的南海尉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后改称“南越武帝”),首都在今广州。越南中北部成为南越国的一部份。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并在越南北部和中部设立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在之后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今越南中北部一直是中国各朝代(汉朝、东吴、晋朝、南朝、隋朝、唐朝、南汉)的直属领土,越南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称为“北属时期”或“郡县时代”。

东汉末年(公元192年),今越南中部的占族人区连杀死汉朝的日南郡象林县令,占据了原日南郡的部分地区,以婆罗门教为国教,建立林邑国(后称占婆国),与东汉以顺化为界。

隋朝时被隋炀帝派兵灭国,置三郡,唐朝时复国,与中国以横山为界。1190年至1220年,占婆被真腊占领,后复国。10世纪,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越南(当时叫安南)利用中国的四分五裂局面,才摆脱了中国的控制。

越南为何认勾践当祖先

据越南一部史书《大越史记》记载,越南人坚称他们的祖先是勾践。而勾践所在就是古代的吴越国。这一点史料的确记载了。

另据绍兴阮氏家谱记载,越南阮姓中有一部分是来自绍兴。据记载,南宋时,浙江上虞有一支阮姓族人,为了避难,从曹娥江南渡逃到了越南,并在越南生活。族谱还记载,1928年时,越南有姓阮的人到浙江绍兴来寻根问祖了。

史料还记载,越南的姓氏大都源自中国,比如阮、赵、李、张、陈、黎等姓氏。而且古代越南几个王朝创始人的祖先全部来自中国。比如建立吴朝吴权祖先是河北,建立黎朝的黎桓祖先是四川,李公蕴建立李朝,但他祖先来自福建,阮福映在清朝时建立阮朝,他的祖先也是福建。古代越南作为我国中原王朝的附属国,所以那时迁到越国的人很多。

现在越南阮姓是第一大姓,据统计有9000多万人,这个数量很惊人,与我国张姓、李姓可以有一拼。但这些阮姓并不都是南宋时期迁来的阮姓后人。因为阮朝建立时,有些越南人没有姓氏,就以阮姓自称。比如李朝灭亡后,李姓改为阮姓,胡朝灭亡后胡姓也改为阮姓,后来莫朝灭亡,莫姓也改阮姓。公元1778年,越南的郑氏与阮氏打了一百多年战争,郑氏战败后也改为阮姓

1887年,法国人开始殖民越南,当时的阮朝就是一个傀儡。法国人为了统计方便,索性把没有姓氏的越南人都给安了“阮姓”,所以现在阮姓成

越南祖先起源

越南就是越人,越人是粤人的总体称词,具体的应该说是百越。

百越最早居住在福建,浙江一带。只不过浙江一带的越人,是由福建一带迁过去的。这就是大禹迁越人的说法。

大禹迁越人,分出三支:

入浙江再进入湖广的,越人就成了春秋战国前的南蛮,春秋战国时期就成了楚人。只不过楚人是越人与东夷人的混血人。

留在当地的越人就成了后来的粤人。

因为害怕大禹迁徒自己,逃向广西云南,再入交趾,就成了现在的越南人。只不过越南人与黎族苗族等人群混血。

只不过百越人有自己的人形体貌特征,就是前额骨凸出,眼睛处有些凹,或者是说凹斗脸儿,身材不太高,偏瘦小。而身材不高,肥墩墩的又不凹斗脸儿的,就是苗族人特征,身材略高不凹斗脸的就是黎族人特征。

与苗族混血的百乐人就是现在的缅甸人和泰国人。甚至日本人也有一些这个血统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个子矮的越人的血统大一些,个子高的东夷人的血统大一些。

而春秋战国时期把北方游牧民族称为北狄,东方沿海人群称为东夷,把淮河以南地区的人群称为南蛮,把陕西山西的西北人群称为西戎。现在这些人已经融入了中华人群内,消失的都看不出来了。

秦始皇开通到四川和福建的道路以后,扭转了中原人向西南迁徙的习惯,开启了向东南迁徙的习性。到了唐朝以后,就不再向西南迁,而向东南迁了。

因此越南半岛上的居民,大多是周朝以前迁入的。因此论起辈分来,越南半岛朝鲜半岛和日本岛的人群比中原人要古老一些。而春秋战国以后的中原人大都是胡人。胡人原先被称为北狄的人。

不论是向西南迁,还是向东南迁,都是当时的执政人群。也就是新朝换旧朝的时候,旧朝的人向南迁去了。

留在原先居地的都是当时的老百姓。从而老百姓与胡人混合,就成了新的中原人。

最后一次彻底的迁徙是在南宋,把中原地区的能工巧匠,几乎全部迁到了苏杭一带。因此宋朝以后的历朝历代,皇家用品都是由苏杭制造的。

甚至到民国的时期,蒋介石也是向东南跑的,只不过跑到了台湾岛上去了。

越南民族其实是起源于中国浙江省北部的古越国。

沙畹是公认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最有成就的中国学大师,他是第一个将司马迁的《史记》翻译到欧洲的外国人,他的弟子伯希和和马伯乐都是著名的汉学家。沙畹对民族学也颇有研究,他认为越南民族起源于中国浙江北部。

查看历史上有关于越南这个国家的历史,我们可以知道越南的祖先其实是中国人。最早的越南人其实是我国秦朝时期中原地方的汉人。

一、越南人的来源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记录着秦始皇在统一了六国之后,他曾经率兵攻打过当时的百越国。然而,历史上的百越就是现在的越南。秦始皇成功占领了百越这个地方之后,就有一些秦朝时期的汉人在百越这个地方居住。然而这些居住在这个地方的人们再也没有搬迁过,于是,就慢慢演变成了现在的越南人。

越南人的祖先是东夷人吗

不是,越南就是越人,越人是粤人的总体称词,具体的应该说是百越。

百越最早居住在福建,浙江一带。只不过浙江一带的越人,是由福建一带迁过去的。这就是大禹迁越人的说法。

大禹迁越人,分出三支:

入浙江再进入湖广的,越人就成了春秋战国前的南蛮,春秋战国时期就成了楚人。只不过楚人是越人与东夷人的混血人。

留在当地的越人就成了后来的粤人。

因为害怕大禹迁徒自己,逃向广西云南,再入交趾,就成了现在的越南人。只不过越南人与黎族苗族等人群混血。

只不过百越人有自己的人形体貌特征,就是前额骨凸出,眼睛处有些凹,或者是说凹斗脸儿,身材不太高,偏瘦小。而身材不高,肥墩墩的又不凹斗脸儿的,就是苗族人特征,身材略高不凹斗脸的就是黎族人特征。

与苗族混血的百乐人就是现在的缅甸人和泰国人。甚至日本人也有一些这个血统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个子矮的越人的血统大一些,个子高的东夷人的血统大一些。

而春秋战国时期把北方游牧民族称为北狄,东方沿海人群称为东夷,把淮河以南地区的人群称为南蛮,把陕西山西的西北人群称为西戎。现在这些人已经融入了中华人群内,消失的都看不出来了。

秦始皇开通到四川和福建的道路以后,扭转了中原人向西南迁徙的习惯,开启了向东南迁徙的习性。到了唐朝以后,就不再向西南迁,而向东南迁了。

因此越南半岛上的居民,大多是周朝以前迁入的。因此论起辈分来,越南半岛朝鲜半岛和日本岛的人群比中原人要古老一些。而春秋战国以后的中原人大都是胡人。胡人原先被称为北狄的人。

不论是向西南迁,还是向东南迁,都是当时的执政人群。也就是新朝换旧朝的时候,旧朝的人向南迁去了。

留在原先居地的都是当时的老百姓。从而老百姓与胡人混合,就成了新的中原人。

最后一次彻底的迁徙是在南宋,把中原地区的能工巧匠,几乎全部迁到了苏杭一带。因此宋朝以后的历朝历代,皇家用品都是由苏杭制造的。

甚至到民国的时期,蒋介石也是向东南跑的,只不过跑到了台湾岛上去了。

越南的一些史学家认为越南人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炎帝是个称谓,共有八世(有说九世的),第一、第二世出生于陕西省宝鸡市清姜河畔,后代进入山西、河南、湖北一带发展。炎帝被汉、羌、苗、百越共尊为祖先。

秦始皇派五十万人南征百越,征服了越南北部。南征将士和当地的百越女子通婚形成了越南的京族,其后千年越南一直在汉民族的统辖之下。

现代基因研究大部分越南人和汉族拥有共同的父系祖先,说明他们是华夏民族的后代。 越南大部分是京族,南部地区有少量马来族和印度人后裔。

越南人是越南,最大的民族,也称“京人”是蒙古利亚人种。他们是古代骆越人的后裔。骆越人主要是分布在越南北部和我国南部地区的人。

不是。

越南的主体民族是京族,占现在越南总人口的87%。京族在秦朝之前是百越人的一支。百越人后来大部分成为我国汉族的组成部分。所以秦朝以前越南人是百越人。

汉族以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后经兼并、争战,形成诸夏统一趋势,进至中原的戎、狄、夷、蛮与华夏先民的融合,成为稳定的族体 。所以京族是东夷的一支,是汉族的一部分,但不是汉族。

越南人的祖先不是东夷人,越南人的祖先是百越中的一支骆越族慢慢演化来的,百越人最早居住在中国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秦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发兵征服了百越各族,越南人的祖先也被秦始皇征服,秦朝占领越南后在现在的越南设立了交趾县。

越与粤的区别和含义

1、古代“越”和“粤”是通假字,在先秦古籍中,对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部族,常统称为“越”,文献上称之为百越、百粤、诸越,包括“吴越”(苏南、浙北一带)、“闽越”(福建一带)、“扬越”(长江中下游、江淮之间)等。

2、隋唐以后“越”、“粤”两个字的含义开始有所区别,前者多用于江浙吴语地区,后者多用于岭南两广,长期作为岭南地区的统称。

区别在于指向不同,意思不同等,越是指古代越国,位于今天的江苏,浙江一带,古称吴越,而粤是指广东省的简称,是指南岳一带

早期是越,后来给中原人统治了,就慢慢变成粤,粤语中,越和粤是同音。 越指是越人,大概就是南方一带。北到浙江,福建,然后到广西,广东,到后来的越南。

越,由浙江越剧团而闻名沪、浙一带,也是越剧的起源地(浙江)。

粤是广车的简称,也是粤剧的发洋地,闻名于广车、香港。主要是由戏种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地名,就比如京剧,人们立刻就知道在北京。黄梅戏在安微,沪剧在上海豫剧在河南等等,都是由戏种带到地名。


越是指中国古代的南方民族,它最初在今天的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省市形成国家。粤是指今天的广东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
越与粤的区别在于,越是指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而粤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此外,越文化是以田野考察和文学作品为主要特征的,而粤文化则以贸易及其他经济活动为主。
越与粤的含义是不同的。越是指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代表着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粤则代表着中国现代的文化和社会,它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特征。

越与粤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语言上。越语是一种南亚语言,源自中国南方粤剧演出文学中。粤语是一种汉语方言,其基础是重庆话、湖北客家话,以及来自民间的粤语歌谣。由于历史的不同,越语和粤语在语法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此外,越语使用较少,而粤语使用非常广泛,在整个华人世界都很流行。因此,越语和粤语之间的区别非常明显。对于越语,它代表着南方文化的独特性,而粤语则是华人文化的象征。

越南是华夏子孙吗

准确的说,越南人不能算是汉人。因为自古以来越南人和汉人的主体是华夏族人没有任何血缘联系,同时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没有完全融入过华夏文明圈,没有真正接受和认同中华文化。

越南最早和华夏文明圈发生关系是在秦始皇时期,当时的华夏文明圈正处在政治和文化同步扩张的时期,对于五岭以南还处在原始状态的各少数民族带来了先进文化和生产力。秦朝灭亡后,原来经略南方的秦军大将赵佗自立为南越王,建立政权,管辖范围包括了越南北部,并且向汉朝称臣。赵佗在位时期,中华文化逐渐在这里传播开来,百越民族也相对稳定了。

但是仅仅只是一个文化传播,并没有多少相对应切行之有效的政治体制来管理这里。于是赵佗死后,百越又开始骚乱起来,并且威胁到了汉王朝在这一地带的利益。盛怒之下的汉武帝随即发兵灭亡南越国,兼并了其领土,在现今越南设立了交趾、九真、日南三个郡,正式将越南一半以上的地区并入汉王朝的版图。

越南人算是炎黄子孙。

黄帝与炎帝,与居住在东方的部落、南方的部落的一部分逐渐融合,形成了春秋时期的华族,汉以后称为汉族。

根据越南的古代历史,可以考证:

古代越南北部属于百越中的雒越之地(又作骆越,是越南主体民族京族的祖先)。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的公元前214年,派大军越过岭南占领今日的广西、广东、福建,征服当地的百越诸部族,秦朝在这一带大量移民,设立了三个郡,其中越南北部(即骆越)归属于象郡管理。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公元前203年,秦朝的南海尉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后改称“南越武帝”),首都在今广州。越南中北部成为南越国的一部份。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并在越南北部和中部设立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之后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今越南中北部一直是中国各朝代(汉朝、东吴、晋朝、南朝、隋朝、唐朝、南汉)的直属领土,越南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称为“北属时期”或“郡县时代”。

东汉末年(公元192年),今越南中部的占族人区连杀死汉朝的日南郡象林县令,占据了原日南郡的部分地区,以婆罗门教为国教,建立林邑国(后称占婆国),与东汉以顺化为界。隋朝时被隋炀帝派兵灭国,置三郡,唐朝时复国,与中国以横山为界。1190年至1220年,占婆被真腊占领,后复国。

越南不是华夏子孙。

越南人连“华夏”两个字都不认识,不能算是华夏子孙。越南人连中国传说都不承认。

炎帝,华夏始祖之一,与黄帝并称为中华始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首领。 又称赤帝、烈山氏,距今6000年至5500年左右生于姜水之岸。

越南是华夏子孙。

越南的祖先来自神农氏之子泾阳王,之后还有许多南下迁徙、交融的重要时期或事件。

可见,越南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源自上古时期。秦朝只是正式并首次在南方包括越南设立了行政区划(象郡)而已。

古代越南人称自己是神农氏之后, 确实是有史实根据的。《淮南子·主术训》记载:“(神农氏)其地南至交阯,北至幽都,东至旸谷,西至三危,莫不听从。”

意思是神农氏的疆域主要包括:南到今越南,北到幽州一带,东到太阳升起的地方旸谷,西到青藏高原,及敦煌一带。

古代福建人怎么都南迁广东

最主要的是:1。 逃避战乱而大规模迁徙;2。航海经商聚居于此;3。到本地为官宦满后定居于此。

湛江地区主要地处雷州半岛,古时人烟稀少,当地主要土著为古百越的雷人(现代往往将其与黎族混淆)。到唐代,朝廷有计划地“徙闽民于合州”(唐合州辖今徐闻、海康、遂溪等县),开始了闽民开发雷州半岛的历史。

至宋代,已开始形成一些莆田人卜居的村落。如北宋开宝年间(968~975年),莆田人雷州府正堂黄勋,宦满后定居于遂溪县城内的平衡村;南宋初,莆田人迁居遂溪寮客村(以祖辈曾为幕僚,故名);宋宝庆元年(1041年),莆田柯姓官高州通判,落籍吴川高罗;嘉佑年间(1056~1063年),莆田人避战乱迁居吴川塘马村;太平兴国年间,莆田吴保以进士历官银青光禄大夫,晚谪高凉参军,遂占籍吴川为上郭村吴姓初始祖;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莆田陈镜在化州为官,其次子陈混卜居于吴川平城;淳熙年间(1174~1189年),莆田杨姓宦游吴川,先居博铺,后迁居于大山江镇东涌村;隆兴元年(1163年),莆田林兰屿迁居吴川霞街,其后人中最著名的是清道光年间状元林召棠;庆元年间(1195~1200年),吴姓从莆田迁来湛江霞山南柳村;咸淳(1265~1274年)初年,梁姓从莆田迁至湛江麻章调塾村。

莆田人大规模迁徒到湛江,是南宋末年的事。德佑二年十二月(1277年元月),莆田人南宋状元、参知政事兼权知枢密院事陈文龙归守兴化军(辖莆田、兴化、仙游等县)抗元,不屈身死。

其叔陈瓒倾家财300万缗航海助张世杰军抗元,及陈文龙就义,发民兵攻复兴化军为文龙报仇,封知兴化军事,元兵复来攻,力尽被执,不降,被元将车裂五门,壮烈殉国。 陈瓒之子若水被张世杰召为督府架阁。

陈文龙的子孙八宣、汝楫等率族人乘船同辅南宋幼主帝昺从福建南下广东湛江之硇洲岛,后至粤东崖门,帝昺溺水而宋亡。八宣、汝楫率族人沿海南下,除一部分留在新会外海(今属江门市)外,其余的散居于化州、吴川一带。

八宣生三子:正、宝、经(伯镇)。 陈伯镇元初任石龙(现化州)教谕,晚年宦满卜居湛江市郊的乾塘村,成为乾塘陈氏始祖。其后人中著名的有被郑成功委任为高廉雷总兵的明末抗清将领陈尚川;清康熙32年(1694年)进士、曾任台湾知县、刑部主事、偏沅(今湖南)福建巡抚的陈瑸;清咸丰三年(1853年)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留美学生监督、查办古巴华工事务专使、首任大清驻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兵部右侍郎等职的陈兰彬;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举人,著名诗人、岭南派画家、教育家陈乔森等。

陈正卜居坡头米稔村。陈宝后人迁居廉江案乾村。陈八宣的后人现在仅在湛江地区的就形成数百条村子,总人口超过10万人。陈汝楫的子孙迁居吴川、海康,后人中最著名的是清乾隆36年进士、十世孙陈昌齐。

宋幼帝南下时随驾的有军队17万人,民兵30万人,民兵中不少是航海助张世杰抗元的莆田人,宋亡后逃得性命的遂定居于雷州半岛沿海(其中包括江西籍的文天祥的后人等)。 据作者所知宋末迁居湛江各县市的莆田人还有:湛江湖光蔡屋村的蔡姓;民安镇何尾井的何姓;遂溪支屋的支姓;遂溪龙驾村先民等等。

元、明两代,莆田人在湛江地区为官的很多,如元朝的雷州知府黄行可、林民止,同知朱子宣,通判陈宗虞、方山,推官李文献等;明朝历任的海北巡道(驻廉州,辖雷廉二郡)方良永、陈伯献、方万策、游伯槐;海康知县王诰、陈遂、林齐圣,典史郑桂、陈大辉、陈科、胡秀;遂溪知县柯重光,县丞陈朝政;徐闻知县郑普、康云程,典史黄镗、郑一庸、苏朝举,经历黄大会、朱杞;宁海巡检余芳,东场巡检肖良;雷州府儒学教授朱阙石,训导王正;徐闻儒学教谕李天民、王等等。

由于莆田和湛江地区都处沿海,湛江的闽人不少,政治环境、语言环境等又较适合,莆田原是抗元最坚决的地区,为逃避蒙古人的迫害,莆田人南迁湛江的日益增多。如遂溪许屋村的许姓是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年)从莆田迁来,吴川中山的郑屋村郑姓是元初迁来。

也有的是宦满定居的,如元延佑六年(1319年),莆田举人黄昱任石城县尹,致仕后定居于廉江上县村,其次子黄思温举明经为广西博白教谕,宦满后居吴川,为岭头街与大岸黄族始祖。 明代莆田人迁居湛江最频繁,迁来的有:东海民安丹蓼村林姓,西山村沈姓;遂溪洋青陈屋塘陈姓;徐闻曹家村曹姓,北英村蔡姓,北注村先民;海康南罗村雷姓;廉江平山村黄姓,龙湾肖村肖姓;吴川杜村杜姓等。

莆田陈启明代中叶赴任琼州知府,宦满后卜居于遂溪桃溪。莆田大井村人徐福明正德年间官高雷武职,其子许耆英为五品荫生,嘉靖十五年官广西、宣化营守备,定居坡头博立村成为博立及木棉村许姓始祖。 到了清代,仍有不少莆田人迁到湛江。

如东海岛东山村的庄姓,青蓝村的宋姓;遂溪县岸基村的季姓,北谭安塘的陈、袁等姓;徐闻后坑村的侯姓,东莞村、边胆村、城南乡内村园等先民,六黎村的黄姓及欧阳氏;廉江市龙湾镇肖村的肖姓等等。 据史料记载,元代高州府(辖高州、化州、吴川等县)仅4。

3万人口,雷州府(辖海康、徐闻、遂溪三县)人口也只有12。5万人。至明代,高州府为6。8万人,雷州府发展到22。6万人。清代雷州府百姓有的逃往东南亚(如陈尚川所领导的抗清军队四千多人迁往越南),有些迁往其它省、府,人口流失严重,只剩下5。

9万人;高州府人口则增加至18。 6万人。唐、宋以来,福建的经济、文化都要比粤西先进得多,福建莆田汉人南迁不断增多,加速了开发雷州半岛及粤西的步伐,他们与本地百姓溶成一体,为本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灿烂的篇章。

古代福建人南迁广东主要是因为地理原因和经济需要。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是海洋交通和贸易的重要节点,而广东也是南海海洋贸易的重要中心,两地经济交流密切,福建人南迁广东,可以更好地参与南海贸易,拓展经济空间。

另外,广东地区气候温暖,适宜农业和渔业发展,也为福建人提供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此外,历史上福建和广东的政治、文化和族群交流也比较频繁,这也为福建人南迁广东提供了便利条件。

古代福建人南迁广东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首先是因为福建地处海岸线,海上交通非常发达,福建人具有很强的海洋文化和海上活动经验,他们可以利用这些优势在广东水域开展贸易活动。

其次,广东地理位置接近海南岛和南海诸岛,这些地方都是掌握重要海上贸易的战略要地,为了控制这些地方的贸易利益,福建人开始南迁广东,利用自身的优势在这里开展贸易和殖民活动,最终形成了具有福建文化特色的南方商贸文化。

同时,福建人南迁广东还推动了两省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对于两省的繁荣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你好,古代福建人南迁广东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1.地理环境:福建和广东相邻,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福建人南迁广东也是因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南方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比较早,南方人口也较为稠密,福建人南迁广东也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

2.资源需求:古代福建地处山区,土地贫瘠,资源匮乏,福建人南迁广东也是为了寻找更好的生产资源,尤其是水资源和耕地资源。

3.政治因素:在古代,南方地区的政治和文化氛围比较开放,福建人南迁广东也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政治和文化环境,以便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事业和生活。

4.商业往来:福建和广东在古代就有频繁的商业往来,福建人南迁广东也是为了开拓更广阔的商业市场,并发展自己的商业和手工业。

综上所述,古代福建人南迁广东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福建和广东两省交流和融合的重要历史事件。

主要是战乱。

到元末明初,为了避免改朝换代的战乱,又出现大规模由福建、江西迁入广东的家族,这一批移民中,很多讲客家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