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檀古记谁写的 韩国朝鲜历史的书

目录导航:

  1. 桓檀古记谁写的
  2. 为什么韩国的法律书都是用汉语写的
  3. 历史书描述苏德瓜分波兰
  4. 韩国最大的历史书
  5. 朝鲜(韩国)历史上与中国的关系
  6. 朝鲜族个人自传类书籍
  7. 了解历史从古至今看什么书
  8. 我想了解中国历史,该看哪本书好
  9. 造纸和印刷术来自哪本著作
桓檀古记谁写的

是太白教教徒桂延寿写的。

《桓檀古记》是一部关于朝鲜半岛传说时代的伪历史书。据传,此书于1911年由太白教教徒桂延寿编撰,李沂校阅,现存最早的版本为1979年版。

《桓檀古记》是由南朝梁代的历史学家萧统所写。

1. 《桓檀古记》是一部记载桓檀时代的文献,桓檀是禹的后代,本书主要描述了桓檀的时代和他的治理。

2. 萧统是南朝梁代的历史学家,他在撰写《桓檀古记》时,参考了许多古代文献和史书,力求准确地记录桓檀的历史事迹。

3. 《桓檀古记》的出版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和了解禹后世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提供了独特的历史资料和视角。

桓檀古记是桂延寿写的

《桓檀古记》由据称撰于不同时期的《三圣记(上)》、《三圣记(下)》、《檀君世纪》、《北扶余记》、《太白遗史》五卷(四种)构成

为什么韩国的法律书都是用汉语写的

因为最早的时候韩国没有自己的文字,写的都是汉文,所以你看的法律书是汉语,而现在比较正规一点的时候写的也是汉语,就像日文里也有汉语一样。

韩国和日本自己的文字,本身不能或者不够清楚的表达一定程度上的翻译,而汉语却有比较系统的诠释和理解,故而他们比较重要的文献都是采用汉语的,比如说法律,墓碑,匾额,等多采用汉语。后来虽然韩国发明了自己的文字,但还是以汉字为尊,比如在上朝的时候,奏折都是用汉字写的

因为韩国的文字没多少年历史,韩国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附属国,最早是叫朝鲜,所以一直到清朝时期都年年向中国进贡,也因此把中国的不少文化精髓移植到了自己的国家,韩国之前一直都是使用汉字,他们自己没有文字,有文字历史也就几百年。

因为最早的时候韩国没有自己的文字,写的都是汉文,所以你看的法律书是汉语,而现在比较正规一点的时候写的也是汉语,就像日文里也有汉语一样

韩国的宪法文书使用了汉字,却不允许其它的公文用汉字书写,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另外,韩国的宪法还规定国家必须致力于继承发展传统文化和弘扬民族文化。韩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绝大部分就是用汉字承载的,废除汉字实际上使得韩国的历史文化出现了断层,年轻人看不懂古代的典籍,不利于继承发展传统文化和弘扬民族文化。

因为韩国在明朝以前,没有自己的文字。中国在清朝以前,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因此中国的文化文字,都对中国周边的国家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日本和韩国,他们的国家在近代以前所使用的文字基本上是汉字。

韩国虽然现在使用彦文,但对于法律书籍来说,更为专业解释的词语,还是必须使用汉字。

历史书描述苏德瓜分波兰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同时向德国宣战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式爆发,但英法也仅仅是口头宣战,并没有付诸于军事行动,而与此同时。苏联根据苏德“计划”也入侵波兰。所以在波兰的历史上记载。入侵波兰是两个国家。一个是恶棍他叫德意志, 一个是强盗他叫俄罗斯。波兰恨强盗甚于恶棍,所以波兰才有那句名言:我们亡于德意志只是失去领土,而亡于俄罗斯则失去灵魂。波兰还有一句俗语,波兰对俄罗斯仇恨是自娘胎带出来的

二战中,波兰实际是亡于英法的见死不救和德国和苏联的瓜分、二战的倒霉蛋波兰,波兰最大的不幸就在于处在德苏之间,德苏无论谁攻击谁,波兰都是垫脚石。和中日之间的朝鲜差不多。波兰根本无法向两大强邻做任何妥协。倾向德苏任何一方都是灭顶之灾,只有依靠英法,但英法只把波兰当做棋子和谈判的筹码,这就是小国的悲哀。换句话说,英法要想祸水东引,也必须首先牺牲波兰。波兰在二战的结局是注定的,无法改变的。

1939年8月23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签订《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其中有个秘密协定,规定以布格河为界,瓜分波兰。

韩国最大的历史书

《国民教育史》是韩国陆军军校现在所使用的历史教科书,大部分的韩国军人,都是通过这本书来了解他们自己国家的历史。而这本官方教科书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改编自1994年韩国学者金珊湖所编著的《大朝鲜帝国史》。这是一本影响力很大的历史著作,但并不是因为它的学术性和严谨性,而是它的内容太过于“奇幻”。

《大朝鲜帝国史》全书共分为五卷,从朝鲜民族的起源,到1910年朝鲜半岛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李氏朝鲜”的灭亡,它都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但是这本书中所描绘的韩国历史,绝对是你闻所未闻的,并且超出传统的认知。

这本书开篇就提到了朝鲜民族的光荣发家史: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朝鲜民族发源于帕米尔高原,后来进行了长途的迁徙,经过贝加尔湖来到不咸山,并在中途引导了红山和黄河文明的起源

朝鲜(韩国)历史上与中国的关系

商朝末期,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因政见不合,带领5000余人出走,成为了继微子启后的一大反对派势力,其势力范围在现在的长白山一带。武王伐纣成功后,曾经去寻找箕子,后来在武王劝说下,箕子同意归附周王室。诸侯分封时,箕子被封为诸侯,其封国就在现在的朝鲜境内,向西与燕国接壤。史书上把它叫做“箕氏朝鲜”。此后的八百年里,箕氏朝鲜一直是以周朝的诸侯国存在的。

秦末汉初,一支起义军兵败在燕人卫满率领向东退却,乘机灭掉了箕氏朝鲜,并重新建国,并以平攘为都城。史书上把它叫做“卫氏朝鲜”,其势力范围扩张到了现在的汉城一带。在现在的无论朝鲜还是韩国的史学界,这两个时期都被称做是殖民时代。

汉武帝时,发兵灭掉卫氏朝鲜,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立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卫氏朝鲜遗民南迁,建立以辰韩、马韩和弁韩为中心的辰国,史称“三韩”时代(现在的韩国国名出处)。汉末,由于汉朝的解体,辰国也发生分裂,一分为三,是为新罗,百济和高句丽,史称三国时代。

唐高宗时,新罗在唐朝协助下,相继灭掉百济和高句丽,第一次统一了朝鲜半岛,定都庆州,史称新罗时代。

9世纪,农民起义,在朝鲜半岛上相继又建立了后百济和高丽王朝,史称后三国时代。926年,高丽统一朝鲜半岛。此后,高丽相继被契丹和女真人击败,成为了辽和金的属国。1280年,高丽被元所灭,成为元的一个省。

1387年,作为蒙古势力的附属,高丽王派大将李成桂帅兵攻打明朝。李成桂拒绝出兵,发动兵变,1392年自立为王,定国号“朝鲜”,史称李氏朝鲜(李姓也由此成为朝鲜和韩国一个大姓)。1591年,曰本入侵朝鲜,明出兵援助,击败曰军。从此,朝鲜和明朝进入蜜月时期。

1618年,朝鲜出兵援助明朝同后金作战,由此得罪了后金,1636年,清军灭掉朝鲜,朝鲜成为了清朝的属国。

清朝末年,曰本在甲午战争中获胜,成为了朝鲜新的保护国。1897年,朝鲜皇帝高宗在俄罗斯支持下宣布独立,脱离曰本控制,改国号为“韩国”,从此,朝鲜变成了韩国。

1905年,曰本重新取得对韩国的控制权,并于1910年正式吞并韩国,史称“曰韩合并”。在此期间,曰本对韩国实行了残酷的殖民统治,方方面面都全部曰化,包括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等等(我们在韩剧中可以看出来,即便到了现在,韩国人的生活习惯和曰本都差不多,睡塌塌米、跪坐、极端的男权主义等等)。

1945年,曰本投降,朝鲜半岛获得光复。在美苏支持下,以三八线为界成立了两个意识形态对立的政权,南部仍以韩国为名,北部则以古代的朝鲜为名。1950年6月25曰,朝鲜向韩国开战,朝鲜战争爆发。由于韩国军队瞬间崩溃,美军介入,最终也导致了中国的介入。1953年7月23曰,双方停战,以三八线为界,由联合国委派瑞士和瑞典驻军设立军事警备区,监督双方的动向。从此,朝鲜半岛一分为二,由原来的统一国家人为的分成了两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由于战争,许多家庭也四分五裂。朝鲜电影《金姬和银姬》就是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金姬和银姬是一对孪生姐妹,战争使得她们各居南北,数十年来不得相见。

1969年,韩国的经济首次超过朝鲜,最终成为亚洲强国。

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中国一直不承认韩国的存在,在以前的书上都是以南朝鲜来称呼韩国的。1992年,中韩建交,中国正式承认韩国。

朝鲜族个人自传类书籍

以下是几本朝鲜族个人自传类书籍的推荐:

1. 《朝鲜人的自传》:作者黄胜天,讲述了他的成长经历和人生历程,描绘了朝鲜族在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朝鲜族人民的生活和心态。

2. 《我的祖国》:作者李春华,是一位朝鲜族女作家,这本书是她的自传,讲述了她在中国西北边疆的成长经历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 《我在延边》:作者卞仲华,讲述了他在中国东北延边地区的成长经历和生活,描绘了朝鲜族人民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4. 《我是朝鲜族》:作者李明哲,是一位朝鲜族青年,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对朝鲜族文化的认识,反映了朝鲜族人民的生活和心态。

5. 《我的祖辈》:作者朴泰桓,讲述了他的祖先从朝鲜半岛迁居到中国东北的历史和现状,描绘了朝鲜族人民的习俗和文化传统,是一本很好的家族史和族谱。

以下是几本朝鲜族个人自传类书籍的推荐:

1. 《我的父亲,我的祖国》作者:金东淑

2. 《我的一生》作者:朴钟和

3. 《我的故乡,我的人生》作者:李承晚

4. 《我的人生》作者:金昌完

这些书籍都是朝鲜族作家或个人的自传类书籍,涵盖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朝鲜族的生活和文化。

了解历史从古至今看什么书

可以看的书有

1.《 史记》:中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涵盖了上古到西汉的历史内容。

2. 《资治通鉴》:中国南北朝时期司马光所著的一部通史,涵盖了从周朝到五代的历史内容。

3. 《东周列国志》:中国南北朝时期陈寿所著的一部地方志书,对东周列国的历史和地理做了详细的记录。

4. 《大唐西域记》:唐代玄奘法师所著,详细记录了他从长安到印度取经的历程,是研究唐代和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

5. 《红楼梦》:清代曹雪芹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清代封建社会的生活和风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所编撰的一本通史,涵盖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内容。

7. 《毛泽东选集》:记录了毛泽东的重要著作和讲话,是了解中国现代史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资料。

要想了解自古至今的历史,那建议你选择24史,24正时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到现在的一个很好的书籍,现在这些书籍在网上和书店里面都有,建议你去购买,认真阅读

要了解历史,首先要看的是《史记》。史记从记写黄帝开始,至汉武帝获麟时止,其中国家兴亡,人文地理尽襄括其中;此外,还有现代文人范文瀾的简明中囤通史也可阅读。

对于了解历史从古至今,可以看以下几本书:1.《史记》:这本书是中国历史的开山之作,包括了许多古代中国历史上著名人物和事件的详细记录,是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参考书。
2.《通史》:这是一本全面梳理人类历史的著作,内容涵盖了从人类文明的起源到现代的各种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适合对人类历史有系统性认识的读者。
3.《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这是一部由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和他的妻子艾瑟尔·杜兰特合作完成的十一卷史书,内容详实,注重史料的搜集和整理,涵盖了从古埃及到现代西方文化的历史,深入浅出,内容丰富,适合综合性了解世界史的读者。

可以看《中国断代史》是200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仲荦、杨宽等。本书是一套荟萃中国众多史学界一流学者经年治学成果,完整系统纵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历朝历代盛衰演进史的专著。

这套断代史系列专著,是中国大陆“十五”出版规划重点项目,被称为“断代体裁的完璧之作,跨越世纪的历史巨著

全套书始编于20世纪50年代,历时50年之久,经数代人之手,2003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发行(ISBN 7208045453)。全书共13卷16册,近1000万字。它被认为是目前中国史学研究学术价值最高的断代史系列专

《中国断代史系列(全套)》为套装,共16册,分别有:《中华远古史》、《殷商史》、《西周史》、《春秋史》、《战国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上、下)》、《宋史》、《辽金西夏史》、《元史》、《明史(上、下)》、《清史(上、下)》。著。”。简介

《史记》、《资治通鉴》等类书;

1,选其一,先看目录,泛读即可;

2,《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历十余年而完成。《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1]

《史记》是一本了解历史从古至今的好书。
1. 《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较为完整的通史,包含从三皇五帝到西汉史的几乎所有有意义的史实,是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权威之一。
2. 《史记》具有直观性和故事性,通过阅读,读者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人物、制度、道德标准等方面的特征,具有启发性。
3. 《史记》对后世的影响巨大,不但在中国史学界成为经典之作,而且对日本、朝鲜的史学也有着深远影响。
当然,《史记》作为一本书,只是了解历史一个方面,如果想要全面地了解历史,可结合其他历史文献进行补充阅读。

了解历史从古至今,可以阅读综合性的历史著作和原始史料。
+历史是根据已有的史料资料,通过研究分析所得出的和认识,因此要了解历史从古至今,需要阅读的书籍种类较多。
一方面可以阅读综合性较强的系统性历史著作,例如罗马历史、中国古代史等类型的,它们都是历史研究领域的经典作品。
另一方面,还应该阅读一些原始史料,例如史记、中国文化大典、希腊罗马神话等,可以让读者了解到当时的人物生活、社会文化、宗教思想、战争动乱等方面的情况,从而得到更为深刻全面的历史认识。
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历史地图、图片、影像等资料进行观看和理解,更进一步的了解历史的变迁和发展。

我想了解中国历史,该看哪本书好

梁启超写了一本《读书指南》,里面告诉你要读哪些书,怎么读。

比如二十四史可以详读前四史之类的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其实我比较好奇提问的同志是想要了解中国通史还是仅仅对某个朝代感兴趣。我就推荐一下通史类的著作吧。作为一名学生,手头上有很多中国通史类的书,如张岂之先生主编的一整套中国历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主编的一整套中国历史,马工程(我们都是这么称呼)主编的一整套中国历史。个人认为,确实可以了解到中国历史的一整套脉络,但是读起来还是比较难读的。下面我将具体推荐。

一、《哈佛中国史》全六册

为什么推荐这套书?我说说个人感受吧。

我们曾经组织过一次读书会,当时读书会上选择的书就是这套《哈佛中国史》。当时大家一人读其中一本,然后来谈各自感受。

读完之后我的感觉是什么?好读而且新奇。里面都是全彩页的,有字有画,读起来图文并茂十分有意思。而且翻译过来带有一种别别扭扭的外国人说话的感觉,个人感觉这样更是有一些搞笑成分。

另外就是新奇了,这是一套外国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书,因为大家所处环境、研究角度不同,因此你在书中可以发现很多与你司空见惯的想法不一样的东西,这样更是增添了本书的趣味性,因此推荐这套书。

二、《图说天下》系列

不知道大家对这套书还有没有印象。这套书是我小时候的历史启蒙读物,到现在难以忘记。

这套书中有些丰富的图片,简短而又清晰的历史介绍和历史脉络。而且写得也颇为有趣,读起来让人津津有味,虽然我小时候只爱看图。

这套书有大开本和口袋本,价格也不贵,打包买一套比较便宜,对中国历史介绍的也还算详细。作为一套消遣阅读,打发时间,了解中国历史的读物可以说是非常不错的。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资治通鉴》没有之一。为什么比《史记》更好?理由:

1,成书更晚,当然比前作更成熟。

2,内容包括中国历史最重要的唐史,《史记》没有。

3,毛主席最爱看,不解释。

看你是想粗略了解,还是详细了解,如果想粗略了解一下中国的历史。推荐蔡东藩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

虽然文学性不强,但确实是根据史实来写的。

而且很多人评价还很高。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评价:“一般历史通俗演义,在过去也曾出版过不少,可是似乎很少能和蔡东藩先生这一部相提并论的。蔡先生对史料的运用与取舍,采取了相当认真的态度。这部书的重新出版,不但可以作为一般人的读物,并且也可以作为爱好历史的人们的参考,因为一部《二十四史》,分量太多,就是历史专家也不容易把它完全熟记,倒不如这部演义,随意翻览一下,说不定会有提纲挈领的功效。”

著名历史小说家二月河也推荐:“它既不是“纯文学”,也不是“雅文学”;它不是纯历史,又没有虚造历史……—部好的历史实录,何尝不可当作一部小说和文学作品看?我们的民族历史要承、要绪,读蔡先生的书可以导你入门,且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从这个意味上说,真的是厥功甚伟了”

读二十四史太繁杂,而且没有前后关系,要想通盘了解中国历史,这套书直到今天,依然是最佳选择,因为它几乎涵盖所有历史典籍和历史小说的内容,可谓是一本书读懂中国历史。揭穿所有历史影视剧的谎言,展现一副真实的历史风云古今长线,甚至可以从中找到金庸武侠小说的所有历史。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理工大学的精装礼盒版, 一共六本,为什么推荐精装本呢?因为书实在太厚了,总共六本,加起来七千页,一本就有一千多页,不是精装本的根本不好翻阅。

如果想更深一点的了解中国历史。推荐《中国大历史》这套书。

好的历史书一定要有高明的史识的。

什么叫史识呢?

史学大师钱穆说过,研究历史需要三要素:史才、史识和史德。

史才指的是“贵能分析,又贵能综合”,你能分析历史事件,能够归纳总结。

史识是“自然能见其远。又要能看出每一事之隐微处,不单从外面看,须能深入看”。

史德是“不抱偏见,不作武断,不凭主观,不求速达”

有了这三样,你才能说读通了历史。

而中国研究历史的学者,能够达到这三样的那就是比较稀少了。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套书《中国大历史》,一套十本,参与编写这十本书的学者,就是属于这样的少数者。

这十套书包括吕思勉《断代四史》、邓之诚《宋辽金夏元史》、孟森《明史讲义》《清史讲义》、蒋廷黻的作品,是四位史学家的巅峰之作;

这其中,吕思勉是钱穆的老师,他的作品贯通古今、征引繁富。

邓之诚,北京大学史学系教授,他的特点是闻博洽见、提纲挈领。

孟森也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他的特点是比勘辨析、老吏断狱。

他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在他的《明史讲义》,他开篇第一句: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

就是这两个朝代的创始人,都是草根出身,他们没有权柄可以借用,他们的目标也是为民除暴,他们推翻的都是一个暴虐的朝代,没有一开始就想着自己当皇帝。所以,他们两朝得国最正。

孟森是江苏省常州人,小时候学八股文,后来去东京政法大学学习,文化水平很高。武昌起义,江浙起义军的宣言就是他写的,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他给黎元洪当过书记。不过,他主要的精力不在政治上,而在史学上。

他有一个观点,就是研究明朝的历史,不能光看《明史》,尤其是涉及清朝的部分。为什么呢?因为明史是清人编的,或多或少都会搞一些私货和篡改。

所以,研究明朝的历史,以及清朝的历史,一定要参考《朝鲜李朝实录》这些书。因为人家不怕,敢写。

通过这个方法,孟森发现了很多史书隐藏的秘密。比如清人是从永乐年间,就开始归附明朝的。既然归附明朝,那你入关夺权,当然就是得国不正。喊什么十大仇十大冤有什么用呢?

孟森在他的《明史讲义》开篇讲到

【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匹夫起事,无凭借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明祖有国,当元尽紊法度之后,一切准古酌今,扫除更始,所定制度,遂奠二百数十年之国基。……清无制作,尽守明之制作,而国祚亦与明相等。明主中国二百七十七年,清主中国二百六十八年。故于明一代,当措意其制作。措意明之制作,即当究心于明祖之开国。】

读明史,一定要读懂这一段话,这样你对明史才有一个更高更透彻的角度。

当年明月写明朝那些事,主要的参考资料就有孟森的这本《明史讲义》

蒋廷黻的特点是:论述扼要、眼光远大。

李敖也说:蒋廷黻所要求于知识界的,是动态、是入世、是事业、是实物,是书本以外、是主义以外、是文字以外、是‘清议’以外,是与小百姓同一呼吸。这种真正的民胞物与经世致用的精神,才是蒋廷黻的真精神,才是蒋廷黻要求于中国知识阶级的真精神”

要读史书,就要读一流专家,有史识史德史才的书。

这两套书在我的头条小店都有哈。在今日头条搜我的头条号,脑洞历史观,点进去查看店铺就有了,价格全网最低。

如果你是初学者,只是简单了解那么看看上下五千年即可。

如果你是作为研究那么应该细读二十四史,再加上清史、民国史,外加资治通鉴。

如果你只是爱好者,那就很多了,网上很多漫画版极简史书,明朝那些事,唐朝那些事,汉朝那些事都可以读,都极富故事性,既不枯燥亦不过于失真!

不过总的看,真实的历史不在书上,而在读书后的理性分析。通常史书上都是6到7分真实再加上3到4分的正面演绎。读中国史书的钥匙??是:以土地为锚,辅以家国天下之名。同时以名、利二字为要,去探求历史的真实。

读史书的目的:是还原真实的历史事件,以史为镜,鉴古察今,从而不重蹈覆辙。

想要了解中国的历史进程,我初中老师教过我一个口诀“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与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王朝至此完”

如果要按口诀的顺序了解中国历史,我推荐吕思勉先生的《中国大历史》。

《中国大历史》分为上下两册,全书共777页。该书简洁明白,通俗易懂,共分为上古史、中古史、近古史、近世史和现代史五部分,讲述了从三皇五帝到民国时期的历史。该书有三个优点,其一是该书在讲历史事件的同时,还分析了历史条件下各个时期的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宗教和文化;其二,该书用白话文著作,但在阐述具体历史事件或观点时,引用史书原文,并注明出处,既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又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的路径;其三,该书附各个朝代的帝系图,使读者一目了然。

吕思勉先生,江苏常州人。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先生在中国通史、断代史和各种专史领域都做出了独到的贡献。2018年5月14日,吕思勉先生入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首批“上海社科大师”人选名单。






造纸和印刷术来自哪本著作

《典藏文明:古代造纸印刷术》产要内容:书籍,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书籍质量的提升,有赖于造纸与印刷术的发明与提高。

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中国发明了造纸术。

东晋时期(公元317年—420年),纸张逐步使用,唐代开始雕版印刷,宋代开始活字印刷。

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相传是由东汉时代的宦官蔡伦所发明,但是也有考古证据说明,造纸术在更早时期就存在,而蔡伦只是一位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发展者。造纸术对知识的保存及资讯的流通有不少影响。活字印刷术

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是现代印刷术的前身,与造纸术一样对知识的保存和流通造成影响。据载是北宋时期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术。

毕升(约970年—1051年),北宋淮南路蕲州蕲水县直河乡(今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人,北宋布衣。我国古代伟大的发明家。其发明活字印刷术,比德国人古腾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早四百多年。

宋初为杭州书肆刻工。宋庆历年间(1041—1048),他根据实践经验,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技术,即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活字。这一技术未及推广,毕升就去世了。他的字印为沈括家人收藏,事迹见于沈括的《梦溪笔谈》。

最初出自《东观汉记》及范晔《后汉书》记载。记载于史记。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宋仁宗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宋朝虽然出现活字印刷术,但并未普遍使用,而仍然是普遍使用雕版印刷术。

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印刷术先后传到朝鲜、日本、中亚,西亚和欧洲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