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年糕的起源 历史韩国出土文物

目录导航:

  1. 中韩年糕的起源
中韩年糕的起源

在中国年糕的来源有一个传说,是为了赶走怪兽“年”,人们在家门口放粮食做的一条条、一块块的食物,来躲避怪兽年对人的伤害。当年吃饱了以后,就会离开。因为这种食物与怪兽年有关,所以谐音为年糕。

韩国年糕文化历史也很悠久,根据韩国出土的壁画显示,在新罗时代,也就是公元676到935年,韩国就有打糕出现;到朝鲜时代,公元1392到1910年,韩国米糕文化进入到了鼎盛时期。在韩国,年糕不单单是节日美食,更是节日、送娘家礼等重要组成。韩国年糕文化有诚心、爱心以及孝心的含义。在韩国年糕也被称作添岁饼,不仅仅是节日、祭祀的重要食物,也是韩国人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美食。

1、据说年糕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吴国都城(现江苏省苏州市)传递到四面八方。宁波一带民间有“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的民谚。

2、人们还用年糕印板压成“五福”、“六宝”、“金钱”、“如意”等等形状外观,象征“吉祥如意”、“大吉大利”;有的则做成“玉兔”、“白鹅”等小动物,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在远古时期有一种怪兽称为“年”,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深山老林里,饿了就捕捉其他动物充饥。“年”饿得不得已时,就下山伤害百姓,攫夺人充当食物,使百姓不堪其苦。

后来有个聪明的部落称“高氏族”,每到严冬,预计怪兽快要下山觅食时,事先用粮食做了大量食物,搓成一条条,揿成一块块地放在门外,人们躲在家里。

“年”来到后找不到人吃,饥不择食,便用人们制作的粮食条块充腹,吃饱后再回到山上去。

人们看怪兽走了,都纷纷走出家门相互祝贺,庆幸躲过了“年”的一关,平平安安,又能春耕作准备了。

因为粮食条块是高氏所制,目的为了喂“年”度关,于就把“年”与“高”联在一起,称作为年糕(谐音)了。

炒年糕是汉族年节特色食品。它有很多种做法,不同的做法用到不同的原料,每一种都美味可口,营养丰富。自古代流传入朝鲜半岛,这种中国的平民饮食得到了韩国贵族的喜爱。

韩式炒年糕又名辣炒年糕是朝鲜半岛的传统美食,在古时候是只有君王才能吃到的佳肴。如果加上特制的面条、煮熟的鸡蛋、方便面等材料,味道更加可口。它有很多种做法,不同的做法用到不同的原料,每一种都美味可口,营养丰富。

炒年糕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街头美食的代表。近年来,韩国美食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宣传,炒年糕也以它高营养、味道可口的特点被赋予了很高的评价,毫不逊色于世界上的各种珍味。炒年糕逐渐被定义为高级饮食,在中国也很受欢迎。甜甜辣辣的炒年糕,是韩国年轻人的最爱。比较特别的是,不用油炒,而是利用水煮方式,让年糕饱吸酱料,搭配脆脆的青菜,口感层次很丰富。

将糯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这一点可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得到证明。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的像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古来首推黏黍(俗称小米)。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而且还甜,是黄河流域人民庆丰收的美食。明朝崇祯年间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难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谐音而来。

年糕的传统制作方法是:将煮熟的大米用棒槌打碎打粘,然后做成各种型态后冷却干燥,食用前用水泡一下,即重新获得粘性。

炒年糕的主要原料就是年糕,一般加入甜辣椒酱、盐、鱿鱼、蒜片、辣椒、青椒等,泰熙家特色炒年糕,色泽鲜美,嚼劲十足,饱吸酱料,根根入味,甜甜辣辣的,口感层次丰富,还可促进消化,明目美肤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