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功夫茶中的茶中英豪
- 中国茶道的理念
- 韩国茶文化的起源是怎样的
- 关于大北方茶艺特征
- 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翅膀
中国茶德——廉、美、和、敬 和韩国的茶礼一样,中国的茶道精神也有不同的提法。中国虽然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浓,而是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给人们留下了选择和发挥的余地,各层面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茶艺形式和思想内容,不断加以发挥创造,因而也就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和清规戒律。
只是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茶文化热潮的兴起,许多人觉得应该对中国的茶道精神加以总结,归纳出几条便于茶人们记忆、操作的“茶德”。
已故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在1990年2期《文化交流》杂志上发表的《茶文化浅议》一文中明确主张“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 ”。
他提出中国的茶德应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具体内容为:
廉——推行清廉、勤俭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节约外汇。
美——名品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起长寿。
和——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
敬——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
中国茶道的理念1、天人合一,物我玄会。
中国茶艺美学的哲学基础,“天人合一”是源自《周易》的一个哲学命题,庄子最早做了论述,后来发展成为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据此,孟子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树立了“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的思想。有了这种思想,茶人心灵的搏动就能与大自然的生命律动浑然一体,茶人和茶就会产生富有人情味的情感交流,体验无比亲切美妙的感受。
“物我玄会”则是强调在品茶时从思想上泯灭物我界限,用全身心去与客体进行情感交流,通过物我融通,达到“思与境偕,情与景冥”的境界,这时我即茶,茶即我,人与自然融合,一滴万川,有限无限,都在顿悟中消融,个体思想课达到绝对自由的“天乐”境界。
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即智者,“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孔子创立的“君子比德”审美论。朱熹解释说:“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即儒家认为审美必须符合他们推崇的道德。据此,茶艺美学发展处了茶人爱石、爱玉、爱松、爱竹、爱梅、爱兰,以及追求真善美的艺术风格。
3、涤除玄鉴,澄怀味象。
“涤除玄鉴”出自《道德经》,洗净污垢为涤,扫去尘埃为除,古人把镜子称为“鉴”。茶艺美学强调涤除玄鉴,要求茶人像大扫除一样把主观成见和一切教条迷信清除干净,让心一尘不染,一妄不存,一相不着,在茶事活动中用虚静空灵之心去观照万物,去感受自然真切之美。
“澄怀味象”是南朝山水画家宗炳提出的审美理论,在茶艺美学中是对“涤除玄鉴”这一哲学命题的补充,澄是指水清澈平静之意,“澄怀”,即使自己的心怀像澄清的水一样平静明澈,“味象”是指茶人用澄明如水之心去品味茶,去妙悟审美对象。
4、道法自然,保合太和。
在中国茶艺美学中,“道法自然”表现为追求自然美。自然的本性是朴素的,自然美表现在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花之自落,水之自流,它们都是自然无为,淡然无极。
在茶事活动中,“道法自然”具体表现为力求朴素简约,返璞归真,纯任心性,一切都毫不取巧,毫不矫揉造作。因为只有自然的东西才是真物,只有自然地流露才见真情,只有自然无我才见真性,只有自然之美才淡然无极,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因此茶人强调美到极致是自然。在自然表露中间真情,在自然忘我中见真性,在追求道法自然中去除自私,摆脱桎梏,返璞归真,得到审美享受,获得心灵自由。
中国茶艺美学的哲学思想基本,“天人合一”是源于《周易》的一个哲学思想出题,充符最开始干了阐述,之后发展趋势变成哲学理论管理体系,并从而搭建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行为主体。
由此,孔子明确提出“亲吻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塑造了“盖万事万物本吾一体”的观念。拥有这类观念,茶友内心的心搏就能与自然界的性命韵律浑然一体,茶人与茶便会造成颇具亲切感的沟通交流,感受极其亲近美好的体会。
“物我玄会”则是注重在饮茶时从思想观念破灭物我界限,用竭尽全力去与行为主体开展沟通交流,根据物我融合,做到“思与境偕,情与景冥”的人生境界,这时候我即茶,茶即我,人与大自然结合,一滴万川,比较有限无尽,都是在领悟中消融,个人观念可做到肯定随意的“天乐”人生境界。
中国茶艺美学的四大基本上理念
2、智者乐水,仁者不忧。
“智者”即聪明人,“智者乐水,仁者不忧”是孟子开创的“谦谦君子比德”审美观论。王夫之表述说:“聪明人以应处事而周流无滞,有似强电解质,故乐水;智者甘于辞章而厚实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市。”
即儒家思想觉得审美观务必合乎她们青睐的社会道德。由此,茶道美学发展趋势处了茶人爱石、爱玉、爱松、爱竹、爱梅、爱兰,及其追求完美心灵美的风格特征。
3、涤除玄鉴,澄怀味象。
中国茶艺美学的四大基本上理念
“涤除玄鉴”源于《道德经》,清洗污渍为涤,拂去浮尘为除,古代人把浴室镜子称之为“鉴”。茶道美学注重涤除玄鉴,规定茶人像图片清扫一样把主观性偏见和一切教条主义封建迷信消除整洁,让心一尘不染,一妄不存,一想不到,在茶事主题活动选用虚静静谧的心去解悟天地万物,去感受大自然真实之美。
“澄怀味象”是南北朝山水画家宗炳明确提出的审美观基础理论,在茶道美学中是对“涤除玄鉴”这一哲学思想出题的填补,澄就是指水清亮宁静之意,“澄怀”,即使 自身的心存像回应的水一样宁静明净,“味象”就是指茶友用澄澈似水的心去品味茶,去妙悟审美观目标。
中国茶艺美学的四大基本上理念
4、道法自然,保合太和。
在中国茶艺美学中,“道法自然”主要表现为追求完美自然之美。当然得天性是质朴的,自然之美主要表现在天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胡为,花之自落,水之自动流出,他们全是当然潜山,恬淡无级。
在茶事主题活动中,“道法自然”主要表现为务求质朴简洁,返璞归真,纯任性情,一切都一点也不投机取巧,一点也不装腔作势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载体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
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
中国虽然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浓,而是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给人们留下了选择和发挥的余地。各层面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茶艺形式和思想内容,不断加以发挥创造,因而也就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和清规戒律。
清、静、和、美等是符合中国茶道的精神和茶艺的特点,和日本茶道和韩国茶礼的基本精神也是相通的。
中国茶文化的主体是人,茶是作为人的客体而存在的,茶是为人而存在的。
中国茶文化被称为美的哲学,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1.中国茶文化美学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晋南北朝。奠定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基础的宗师是大哲学家。
2.其理论基础源于一些哲学命题。
3.中国茶文化美学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吸收了释,道,儒三教的哲学理论,并得益于大批思想家哲学家的推动。
4.中国茶文化美学强调的是天人合一,从小茶壶中探求宇宙玄机,从淡淡茶汤中品悟人生百味。
5.中国茶文化美学从哲学的高度,广泛深刻的影响着茶人,特别是从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艺术想象力及人格的形成。
总之,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美学理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滋润着中国茶文化这朵奇葩。在中国茶文化中既有佛教圆通空灵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旷达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茶道中的理念
一、尊人
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
二、贵生
贵生是道家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义思想。在道家贵生、养生、乐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特别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养生的功能,以及怡情养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而是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如马钰的一首《长思仁·茶》中写道:一枪茶,二枪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未作差。
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
可见,道家饮茶与世俗热心于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贪图功利名禄的人饮茶会失眠,这表明他们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赐给道家的琼浆仙露,饮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体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韩国茶文化的起源是怎样的韩国茶文化也是从中国传播过去的,去年在我们学校还有以为韩国的茶学留学生专门针对韩国茶文化开展了一场讲座,目前,韩国茶礼受到韩国人民的关注,斧谷山女子专门大学还开设了茶文化课程,将【茶文化学】列为必修教材,建造了茶道室和 茶道博物馆,还有不少茶文化学者纷纷前来中国内地寻根访祖,并合作组建了中韩茶文化研究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目前还专门和韩国的一些大学达到合作,互派学生到对方的国家学习交流。 上次去大学老师那里的时候,他还给我们喝了一款绿茶,据说是韩国的绿茶。可以说的是韩国茶文化也在有一批人在努力发展。不过韩国人喜欢喝什么中国人就不是很了解了。
关于大北方茶艺特征北方这片土地上的地域文化,向来富有包容性。从北方茶文化的历史看,就是海纳百川的历史,南方产茶区域产生出的茶文化现象,北方人从来不排斥,人们的观念不僵化不保守,所以也就出现了茶仙卢仝、禅茶鼻祖赵州从谂禅师以及张揖、张又新、李德裕、封演、刘长卿、毛文锡、纪晓岚等茶文化名家。
北方茶文化浓郁的地方特色,总是与多样的南方地域文化兼容并存。北方人酷爱自己的传统花茶,去又不固守其中,而是致力于向饮茶的多样化转化。
吸收南方的茶文化,使它融合与自己的茶文化中,从而形成多元的地域茶文化内。这一点,倒不像江浙一带人固守自己的绿茶,闽粤一带人固守自己的乌龙茶,云贵一带人固守自己的普洱茶。北方人的这种努力,已经并且还将产生积极的成果,从多层的茶文化活动中,我们都能看到茶文化交流和融合,带有戏剧性的变化。
过去,北方地区大多品饮花茶,现在六大茶类在北方随处可见。北方许多饮茶人不但知道六大茶类的归类,还知道过去鲜为人知的诸多品种。
有南方人说:“普洱茶在北方最有市场。”此语不假,这些年北方人家庭中的普洱茶数量在增多。最让我惊讶的事,有许多南方人居然跑到北方来开茶艺馆……。点点滴滴给我的感觉是,这里正演绎着一场“茶艺”南风北渐的变化。
唐宋时期,中国茶文化西风东渐至日本、韩国,一千二百多年后却又有“日本茶道”、“韩国茶礼”影响着中国。如今中国茶艺重新展示了自己的魅力,先有南风北渐,继而又由西向东影响了日本、韩国等(从日本、韩国每年派人来中国学习茶艺和考评茶艺师职业资格证书就足以证明这一点),甚至于禅茶表演已走进了欧洲。
这种变化,显示了茶文化的发展规律,中国各地茶文化的交流,南风北渐或北风南渐的相互转换,也同样有着自身的规律,那就是茶产业和茶文化的互动,产茶区和消费区的互动。
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翅膀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包括我们这样一个文化体验营的认知、体验、了解,有这样的一个观念,叫做“一体两翼”,“体”是身体,就是儒释道这样的核心价值观、伦理观和我们这些哲学理念。“两翼”,是两只翅膀,一只是中医,另外一只就是茶。为什么会把茶提到这样一个高度带,提到一个了解、认识、传承、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翅膀的地位呢?就我自己的认识和体会讲,说到茶我们会想到这样的几个方面:
第一,它是一个普惠众生的天赐之物,是上天给我们人类特别是给中华民族的一个恩赐,与我们人人生活相关的这样一个天赐之物,也就是说,我们可能有各自的专业,我们可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历程。但是很少有人一辈子没有喝过茶,多数、中国人,即使家境不好,也会有不同的机会接触茶,所以它跟我们的生活是最紧密相关的,了解中国文化离不开它。
第二,之所以把它作为一只翅膀,我认为这个茶可能有一个和而不同、丰富多彩的形态。中华民族的茶有着多种多样的形态,包括种类、饮用方法、制作方法、种植过程等等。其实我们昨天从雪地北京来到海岛台北,两个地域的生活状态并不完全一样,这就是和而不同。而茶就是这样的一个状态,跟西方那些饮料,或者一些饮用食品是不完全一样的。它需要通过去体验。
第三,说到茶,刚才林老师告诉我日本的茶道、中国的茶艺和韩国的茶礼,都有种种的过程。如果好好去品它、饮它的话,它都是一种从容、文雅、传承文化的境界。我们都知道过去讲赵明诚跟李清照要猜书名,猜了还会把衣服都泼上茶,所以纳兰会写“赌书消得泼茶香”,衣袖上染上茶香。这样的事,它就不是简单的平常生活状态,这个境界是从容的。我们现在这个时代非常匆忙,我们有必要这么匆忙吗?可能是有必要的。但是在这样匆忙的社会状态里面,茶也许让我们向往或者是争取一点从容和高雅。
第四,我想到的是以茶马互市、茶叶交流的文明交流作用。不同文明的之间,茶曾经成为外交、政治、国家之间交流重要元素,这有专门的著作讲过,我就不说了。
最后有一个我个人的体会,对茶的感觉,是一个乡情、乡思,家乡的“乡”。我上大学是我离家出门最远的一次,当我离家的时候,妈妈专门给我包了一包茶叶,她告诉我,你去北方生活,如果身体不适应,你喝一杯家乡的茶就会好,我真那样做了,身体真的得到改善,所以它实际上寄托了一种亲情。
这是我自己个人对茶的一点认识,远远不是茶文化,可能连边都没摸到,也是我对许嘉璐院长提出的“一体两翼”的解读和认识。我期待我们这一次的“文化之旅”体验成功,希望和各位营员一起,以真心交流,得到文化、知识和友情。
特别是大陆的同学,我希望你们能够用并不太长的时间,尽可能充分的把自己变成一个海绵,来吸取你们身边环境里面的那些文化元素,让自己饱满起来,让自己得到更新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