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为什么牛马不共栏
牛、马不能同槽饲喂 马是单胃动物,食量少、采食慢,每天约食草料15公斤,时间需要5~6小时,边吃、边嚼、边咽。
而牛是反刍动物,有四个胃,食量大、采食快,1小时可吃铡碎的青贮玉米秆15公斤,20分钟可吃完5公斤精料,然后再倒嚼。
役马每天要喂4~5次,而牛一日三次即可。如果牛马同槽饲喂,必然会造成牛前次饲喂的饲料还没有倒嚼,又和马进行下次吃料,这样牛就可能发生瘤胃积食或鼓气症。
养殖牛马过程中,将二者养在同个槽中,马会变瘦,而牛体型会保持健硕。普通人看俗语讲的是牛马的争端,而聪明人看俗语讲的是人和人的争端。假设世上人皆牛马,生活不就是牛马共槽争食的场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古时候,牛是生产力,马是交通工具。由于我国是农业国家,因此牛社会地位会高于马。如何有这个判断?原因有两点:一是古时候六畜排名猪、牛、羊、马、鸡和狗,牛在马前,且牛是三牲,主要用于祭祀;二是古时候机械工业不发达,牛是生产工具,人们对牛有特殊保护,宋朝牛不能擅自屠宰。因此,人们觉得马比牛高贵只是错觉,价格不是衡量身份的尺度。
正因为牛身份高贵,牛马共槽时,人们放置饲料时会忽视马的需求。牛吃饲料,不讲究,但马则不同,对饲料要求高,放置同样的饲料,牛可能会吃,但马可能就不会接受,因此有瘦马不瘦牛的说法。
俗语引申到现代社会中,牛马代表的都是人,结果会发生变化。马是聪明机智,能和领导亲密接触,具有领导潜质的人;牛是踏实勤恳,不辞劳苦,却被领导看不上眼的工薪阶层。同个单位工作,马能准确知道领导意图,按照领导想法做事,升职加薪速度快,牛却着眼本身工作,生活工作能看到头。以年终奖为例,能拿高额年终奖的是马,而不是牛,人们喜欢的是聪明人,不是老实人,谈恋爱是同样的道理。
人们会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们会在乎马是否日行千里,但不会有人在乎牛是否有耕千亩地的潜质。人人都渴望碰找慧眼识珠的伯乐,却没人意识到自己只是头牛。
马和牛特性注定二者在遇到不同情况时会有不同表现。马能同甘,不能共苦,牛既能同甘,也能共苦。其实在企业中,很难确切的说需要何种人才,不同的人定位不同,都有价值,但企业境遇不同,二者做出的选择会有差别。笔者看来,企业选拔人才标准设定过程中,牛马早就确定,比如某些企业会明确说明招聘学生的学校类型,且会将不同学校类型的工资分门别类,本质上就是牛和马的区分。虽然人们不愿意接受这个观点,但事实就是如此。
回应开头的问题:现实社会中,马是比牛高贵。不止体现在待遇,而且体现在发展空间上,马始终是社会的领导者,牛却只能做螺丝钉。不过幸运的是,出生时所有人都是牛,都在同个起跑线,是做马,还是当牛,都能自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