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世界上种茶面积最大的是哪个洲
- 咖啡的原产地
- 啃尼亚有沉香吗
- 非洲有哪些共同的文化
- 古代非洲主要农作物
- 中俄茶叶贸易历史
- 咖啡的原产地是哪个国家
- 非洲叶怎样制茶
茶树种植面积最大的是亚洲,亚洲气候合适的,而且亚洲人喜欢喝茶,市场需求大。主要的茶叶产地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其次是美洲、大洋州和欧洲,这三大洲也有一定数量的生产,但相对于亚洲和非洲来说少得多。据相关的统计表明,2004年各洲的茶叶产量计算,亚洲、非洲的茶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近97%,其中,亚洲占81%,非洲占15.6%,南美洲、大洋州和欧洲茶叶产量所占比例很少。
非洲
世界各大洲茶树种植面积,非洲最大,其次是亚洲,以下依次为美洲、大洋洲和欧洲。
从世界上看,现在能够出产茶叶的国家一共有五十多个,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最北的地区是北纬的是49°,位于前苏联,我国相同纬度地区已经不出产茶叶了(大致相当于我国东北的北部,北京大致是北纬40°);最南的地区是南纬33°,在南非。
咖啡的原产地回答如下:
咖啡起源于埃塞俄比亚。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西南部的高原地区。咖啡具有提神、醒脑、健胃、强身、止血等功效。成为当时很重要的社交饮品。
咖啡是用经过烘焙磨粉的咖啡豆制作出来的饮料。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其与可可、茶同为流行于世界的主要饮品。咖啡树是属茜草科多年生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日常饮用的咖啡是用咖啡豆配合各种不同的烹煮器具制作出来的。
而咖啡豆就是指咖啡树果实里面的果仁,再用适当的方法烘焙而成,一杯标准的咖啡品尝起来的味道不应该是苦涩的,一名合格的咖啡师在制作咖啡时会严谨地进行每一步操作,最后为客人呈上的咖啡在味觉上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甜度、酸度、香醇度或是干净度。
咖啡原产地是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有“咖啡的故乡”之称,是世界上重要的咖啡生产国。
据说一千多年以前一位牧羊人发现羊吃了一种植物后,变得非常兴奋活泼,进而发现了咖啡。还有说法称是因野火偶然烧毁了一片咖啡林,烧烤咖啡的香味引起周围居民注意。
埃塞俄比亚是公认的阿拉比卡系列咖啡发源地。不过,也有说法,阿拉比卡系列最初很有可能是在苏丹南部发现的,后一直到散布至埃塞俄比亚时才逐渐蓬勃发展,起初这里的人开始食用咖啡果实,当作水果咖啡饮品。
啃尼亚有沉香吗有的,啃尼亚是一个产沉香的国家。
沉香,也被称为沉香木或乌木,是一种名贵的香材,具有独特的芳香和药用价值。它通常生长在热带地区,包括东南亚、非洲和印度等地。
在肯尼亚,沉香主要分布在该国的沿海地区,特别是拉木群岛(Lamu Archipelago),该地区被认为是肯尼亚国内最适合沉香生长的地方之一。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都非常适合沉香树的生长。
沉香在肯尼亚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许多当地人依靠采集、加工和销售沉香来维持生计。此外,肯尼亚的沉香也出口到其他国家,供全球市场使用。
根据我所查到的信息,啃尼亚(Kenya)是指肯尼亚,而沉香是一种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的树种。肯尼亚并不是沉香的主要产地,因此找到真正的沉香可能会比较困难。但是,肯尼亚的香料资源丰富,可能有其他种类的香料供应。
您好,是的,啃尼亚(肯尼亚)是一个产沉香的国家。沉香是一种珍贵的香材,具有独特的香气和药用价值。在肯尼亚,一些地区的森林中可以找到沉香树,人们会从树干中提取沉香木材,用于制作香薰产品或药材。
啃尼亚是有腌沉香木
啃尼亚沉香木产出的沉香品质比较均衡,香味有轻微的清凉感,沉香稍浓郁一些,也是上品沉香。有些香味带有腥味,而沉香都是上品沉香,香味醇厚,香味较为浓郁含油较高。
啃尼亚,又称印度沉香,是一种香料,由印度沉香树(学名:Aquilaria malaccensis)的树脂提取而成。沉香树主要分布于亚洲国家,包括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地。在啃尼亚的市场上,你可以找到各种形式的沉香,如沉香香膏、沉香精油、沉香烟、沉香木等。所以,啃尼亚确实有沉香。
有。
沉香是油沉香木结出来的。沉香木还是木头,而沉香已经不是木头了,它是由树脂,树胶,挥发油等木质形成的结晶,散发清香。
啃尼亚(Kenya)作为非洲东部国家,是以茶叶、咖啡、花卉等农产品出口而闻名的国家。相对于沉香而言,啃尼亚并不是著名的产沉香的地区。沉香主要产于东南亚地区,例如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地。因此,从产地角度来看,啃尼亚并不是产沉香的地方。如果您想购买沉香,建议在东南亚等沉香主产地地区寻找。
非洲有哪些共同的文化非洲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大陆,包括许多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群体。尽管如此,非洲各地还是存在一些共同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观。以下是一些非洲共同的文化特点:
1. 家庭和社区重视:非洲文化中,家庭和社区关系非常重要。家庭通常是一个人生活的核心,社区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通常相互照顾和支持,分享资源和责任。
2. 口头传统和故事:非洲民族有着丰富的口头传统和口述历史,故事在非洲文化中起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故事和谚语等口头传统,人们传递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历史经验等。
3. 音乐和舞蹈:音乐和舞蹈在非洲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们常常被用于社交、庆祝、宗教仪式和艺术表达等方面。非洲音乐和舞蹈以其独特的节奏和动感而闻名。
4. 艺术和手工艺:非洲人民在艺术和手工艺方面有着丰富的传统。各式各样的图案、雕塑、珠宝、纺织品和陶器等反映了非洲人对自然和生活的表达和创造能力。
5. 宗教和信仰:非洲有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传统宗教和其他信仰。宗教和信仰在非洲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6. 社会等级和家族传承:许多非洲社会中存在严格的社会等级和家族传承制度。家族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影响个人社会地位和身份。
值得注意的是,非洲非常多元化,各地区和族群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是很大的。因此,这里提到的共同文化特点仅供参考,实际上还有更多的文化差异和多样性在非洲的不同地区存在。
非洲地区,人们普遍信仰伊斯兰教,教规禁酒。因饮茶有提神清心,驱睡生津之效,故以茶代酒,蔚为成风。
非洲重视文化传承,不少古迹至今充满生命力——廷巴克图古城号称“黑非洲保护最完美的古城”,城中昔日撒哈拉以南的最高学府,如今依然在开门办学。
传统知识、手工技能、口头文学、歌谣、仪式以及其他一些珍贵的传统工艺……其中,多贡面具舞是一颗充满神秘魅力的明珠。尼日尔河流经马里的河湾处,居住着黑人土著民族——多贡人。他们在陡峭的悬崖上筑起尖顶泥屋,层层叠叠,如蜂窝一般。
1、手抓饭
在非洲很多地方,吃饭不使刀叉,更不用筷子,而是用手抓饭。吃饭时,大家围着桌子坐一圈,一个饭盒和一个菜盒放在中间。每个人用左手按住饭盒或菜盒的边沿,用右手的手指抓自己面前的饭和菜,送入口中。
此时,你将会无所适从,甚至抓得满手沾饭,而非洲,抓饭时个个动作干净利落。客人吃饭时应注意的是,切勿将饭菜撒在地上,这是主人所忌讳的。长者未离席时,晚辈要静坐等候;子女离席时,须向父母行礼致谢;客人则应等主人吃完后一道离开。
正式宴请比较正规,先有开胃菜,再上主食,还有甜点。总体说来,非洲饮食文化比较单一,主要是肉食和玉米、面粉之类。
2、非洲木雕
非洲木雕主要是指热带非洲(也就是西非诸民族)的雕刻。西非雕刻主要是民族传统木雕。有小雕像和面具。炎热的热带气候很容易毁坏木雕,因此先古木雕根本无法保存下来。但是木雕创作手法源远流长,有着古老的传统,呈现出神秘迷人的光彩。
古代非洲主要农作物水稻.咖啡,玉米,小麦.小米.棉花.高粱.木薯.烟草.芭蕉. 油棕.茶叶.桐油.丁香.胡椒.等等.
洲与其他地方一样也是相当重要的作物起源中心。大量的作物在非洲被首先驯化,其中最重要的世界性作物包括咖啡、高粱、珍珠粟、油棕、西瓜、豇豆和龙爪稷等,另外还有许多主要对非洲人相当重要的作物,包括非洲稻、薯蓣、葫芦等。但与近东地区不同的是,起源于非洲的绝大多数作物的分布范围比较窄(其原因主要来自部落和文化的分布而不是生态适应性),植物驯化没有明显的中心,驯化活动从南到北、从东至西广泛存在。
中俄茶叶贸易历史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使得茶叶贸易北路中断一段时间,但在19世纪下半叶又开始恢复。
至1902年,华茶出口萎缩到占世界茶叶市场总量的6.5%。与中欧贸易联系疏远相对应的,是中俄贸易联系的加强。1880—1914年间,中国输往俄国的茶叶增加了近两倍,占中国全部出口茶叶的一半以上,中国茶业对俄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
1727年,清政府和沙俄签订了涉及中俄政治关系的《恰克图条约》。俄国恢复了被中国政府停止的商队贸易,并且开辟了边境的恰克图市场。
最初茶叶并不是俄罗斯的主要交易商品,而是毛皮。俄罗斯商人一开始每三年到一次北京[往返一次三年]。
后来一些私人商队倾向边境贸易,在中俄官员的监督之下,实现了在恰克图的商品交换。
到18世纪末,茶叶量已经占商品的1/4,到了1847-1851年,茶叶占交易总额95%,这是中国对俄国出口额仅次于英国。
中俄茶叶贸易应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492年到1840年,通过以恰克图为中心的中俄茶路,中国向外输出丝绸和茶叶等大宗商品,东方文明与科技借贸易通道自东向西扩散,助推了欧洲社会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第二阶段从1840年到1900年,逐渐形成以汉口为中心的中俄茶路,欧洲国家通过全球殖民扩张取得支配性的经济优势,东方“朝贡贸易体系”被西方“世界贸易体系”取而代之,国际茶叶贸易的繁荣实际上加重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危机;第三阶段从1900年到1945年,以西伯利亚铁路为主线的中俄茶路,其特征为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不断扩大,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经济控制不断加强,此时的华茶在国际市场上被边缘化。
第一阶段,以恰克图为中心的中俄茶路
地理大发现以后,以地中海体系、印度洋体系为中心的传统贸易格局被打破,欧洲人建立了大西洋体系,开辟了东西方海上航线,逐渐将世界连成一体。这种贸易空间范围的变化,对世界贸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7世纪,茶叶开始取代丝绸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流入的白银对中国明清两代经济和人口的迅速扩张起了助推作用,加强了本应受到冲击的朝贡贸易体系的承受能力;在欧洲,亚洲的茶叶与非洲的咖啡、美洲的巧克力一起成为中产阶级的“兴奋剂”,酝酿着工业时代来临前的变革。
16世纪后半叶,俄国向亚洲的殖民扩张可视为15—16世纪地理大发现之延续,所造成的地理和国际格局变化,包括俄国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征服,以及与中国的接壤。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正式许可两国贸易往来。同年,俄罗斯西界对欧洲经济开放,东西方的贸易联系进一步加强。来到西伯利亚收购皮毛的俄商,发现中国的砖茶在这里可作货币使用,于是在边境大量采购砖茶;进京的商队也将为数不多的散茶带到莫斯科、下诺夫哥罗德等地。随着俄国经济的发展,对中贸易需求不断扩大,1727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形成以恰克图为中心的中俄边境互市。至18世纪末,“武夷茶”取代“南京布”成为恰克图市场上的主要商品,茶叶从武夷茶区运至恰克图市场交易,再穿越俄属西伯利亚,最终抵达圣彼得堡,甚至远赴欧洲。19世纪中期,茶叶占中俄贸易的比重一度高达94.9%,俄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华茶第二大进口国。面对白银外流的压力,俄政府曾在1800年颁布法令,规定恰克图市场上俄商只能进行易货贸易,从而实现了俄国由原料(毛皮)出口向工业制成品(呢绒、棉布)出口的产业结构升级。
与穿越地中海的丝绸之路,以及绕过好望角的海上商路相比,以恰克图为中心的“万里茶道”是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延伸,而非东西方远距离贸易的组成部分。正如1792年《恰克图市约》所言,“恰克图互市于中国初无利益,大皇帝普爱众生,不容尔国小民困窘,……是以允行”。这种带有恩惠性质的贸易是中国“以茶治边”政治逻辑的延续,更多具有外交特质而非经济属性。直到鸦片战争以后,英国打开了中国通商的大门,中国被卷入全球市场经济,俄国才得以摆脱贸易附属地位,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逐步掌握中俄茶贸的主导权,茶叶之路也随之变迁。
第二阶段,以汉口为中心的中俄茶路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和扩散,西方开始成为世界经济的领跑者,并在政治、军事方面取得世界霸权,将欠发达地区和国家变成自己的殖民地或附属国。当茶叶从中国源源不断地输往欧洲,欧洲的工业制成品也开始寻求进入中国市场的途径:英国商人在武力侵略过程中推进经商,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通商口岸;俄国商人则渔翁得利,利用条约体系,排挤华商,攫取贸易利权。
鸦片战争后,受到英国纺织品竞争的俄国商品在恰克图市场严重积压,太平天国运动又导致市场上的茶叶价格高企。1855年,俄政府终于放弃“以货易货”政策,致力于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贸易优势。随着《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与《中俄陆路通商章程》签订,俄商得以长驱直入中国内地采购茶叶,在汉口、九江、福州就近制作砖茶回输俄国,并于新疆、内蒙古一带沿途洒卖,形成产业性垄断。19世纪70年代以后,绝大部分的输俄茶叶由汉口出发,经水路运至天津,再走陆路抵达恰克图。由于享有极优惠的税率,该线的茶叶出口额稳居输俄华茶总额的一半以上,1878年更是占到输俄华茶的81.9%。
俄国因航运能力不足,直到1870年苏伊士运河开通,才真正形成一条往返于上海—敖德萨的运茶航线,但“因陆路所历风霜,故其茶味反佳,非如海船经过南洋暑热,制茶味亦减”,以汉口为中心的水陆联运是中俄茶贸的主要路线,“商队茶”也受到欧洲高端茶叶市场的欢迎。然而,茶叶作为中国最大宗的出口商品,在出口额不断增加的同时,却未促成国内的技术突破和工业革新。究其原因,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强化了中国经济的欠发达与依附症状,形成“没有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导致的结果则是中国朝贡贸易体系土崩瓦解,以及欧洲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全球扩张。伴随着全球贸易体系的变迁,中俄茶路也面临着新的变局。
第三阶段,以西伯利亚铁路为主线的中俄茶路
19世纪后期,西方国家通过向殖民地大量输出资本和技术,控制殖民地经济,在便利全球贸易的同时,也吞食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福利。19世纪70年代,英商退出汉口茶市,转而发展印度、锡兰等地的殖民地茶业,在国际市场上排挤华茶。至1902年,华茶出口萎缩到占世界茶叶市场总量的6.5%。与中欧贸易联系疏远相对应的,是中俄贸易联系的加强。1880—1914年间,中国输往俄国的茶叶增加了近两倍,占中国全部出口茶叶的一半以上,中国茶业对俄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
1869年横贯美洲大陆的铁路贯通,以及1885年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铺设完成,打开了大陆经济开发的新大门,东西方贸易向北美太平洋一带分流。俄国位于欧亚之间,得益于欧洲经济技术的外溢,在亚洲享有一定的区域性优势。为了完成在远东地区的扩张,同时垄断欧亚贸易,俄国决意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并力图建立中俄同盟。时逢甲午战败,清政府迫于压力,与俄签订《中俄密约》,同意俄国在中国境内建造中东铁路。1905年,西伯利亚大铁路全线贯通,华茶从临近中国产茶区的各港口海运到大连或符拉迪沃斯托克,再经西伯利亚铁路运输到俄国和欧洲。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80%的输俄华茶都是经铁路运输。中俄茶叶贸易量虽再度增长,但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外缘依附属性进一步加深。这种情况一直持续,直至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中苏茶路断绝。
与“丝绸之路”开通与发展的历程不同,中俄茶叶之路自诞生起就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生发展,并受其影响,以全球史的眼光重新探究中俄茶路的变迁历程,可看出其大体遵循经济全球化的运行轨迹,同时也反映了国际格局、国家间力量对比的变化。进入21世纪后,双边、多边组织的建立,国际合作理念的实施等,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为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提供了良机,茶叶亦成为亚洲区域经济的新纽带之一。
回答如下
古代中国、蒙古、俄国之间以茶叶为大宗商品的长距离贸易线路,是继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
万里茶道从中国福建崇安(现武夷山市)起,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从伊林(现二连浩特)进入现蒙古国境内、沿阿尔泰军台,穿越沙漠戈壁,经库伦(现乌兰巴托)到达中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全程约4760公里,其中水路1480公里,陆路3280公里。茶道在俄罗斯境内继续延伸,从恰克图经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秋明、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十几个城市,又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使茶叶之路干线总长13000 余公里,沟通了亚洲大陆南北方向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核心区域,并延伸至中亚和东欧等地区 成为名副其实的“万里茶路”。
咖啡的原产地是哪个国家1 咖啡的原产地是埃塞俄比亚2 埃塞俄比亚是咖啡的起源地,最早使用咖啡豆的人就是当地的民族。
咖啡被称为"黄金果",十分重要。
3 埃塞俄比亚是咖啡文化的源头,许多有关咖啡的文学作品、习俗等都与这个国家有关。
现在全球的咖啡种植地点已经非常广泛,但许多人还是会关注咖啡的起源地,来感受源头的魅力。
埃塞俄比亚是咖啡的原产地。
古代埃塞俄比亚西南部季马地区的名叫卡法的山区,生长着一种结小红果的野生灌木。
一位牧羊人发现他的山羊群吃了这种灌木果子后不停地欢闹。于是,他也好奇地摘下一些放在嘴里咀嚼,不多时便备感精神兴奋,因为嚼得过多,他进入醉迷状态。
消息传到附近的一座东正教修道院内,一群修道士怀着好奇之心试嚼之后,也产生同样的效力。于是四方的修道士纷纷前来采摘咀嚼这具有非凡“魔力”的小红果,兴奋得长时间不能入睡,以致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宗教活动。
于是教会视这种小红果为“魔鬼豆”,下令禁止其教徒食用。因此,在咖啡被发现后的一个相当长时间内,埃塞俄比亚人是不食用咖啡的,也不懂得制作咖啡茶。
咖啡的原产地是埃塞俄比亚国,咖啡树是在埃塞俄比亚的卡发省被发现的。后来,一批批的奴隶从非洲被贩卖到也门和阿拉伯半岛,咖啡也就被带到了沿途的各地。
非洲叶怎样制茶两片南非叶加一个青苹果(红苹果效果不比青苹果好)一起搅成果汁喝。 这种吃法治癌效果佳。
两片面包涂上喜爱的果酱,中间再夹一片南非叶。
南非叶洗干净后折叠成一小团即入口咀嚼,凉开水冲服即可,但须能耐其苦涩味;不过只要掌握舌头味觉的分布,着适当的位置咀嚼后再用凉开水吞服也不觉得苦了。
晒干南非叶,当茶泡来喝,老少皆宜。
拿数叶的新鲜南非叶用沸水浸泡片刻即成。
生吃南非叶时,建议叶子在摘下来五分钟内吃下,防止抗氧化剂缓慢流失。
非洲叶制茶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首先采取成熟的非州叶,洗净,平铺在层架上置于恒温干燥箱内;
2)设置干燥箱内初始温度为30-45℃,将非州叶发酵至金黄色,发酵时间为3-4天。
3)再次设置干燥箱内温度为60-80℃,将南非叶进行定色烘干;
4)采用机械将上述烘干后的非州叶进行包装,进行产品检测后出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