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孔子武力值到底有多高
- 孔子最大的发明是什么
- 孔子的各方面思想特点
- 孔子学射箭有什么意义
- 试论古希腊的体育教育两个典型代表的异同
- 孔子的一生有哪些贡献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人不像后期明清封建社会的文人手无缚鸡之力。
在唐代之前,中国的文人都是腰藏三尺剑,荡平天下事的角色,即锻炼武技是必备的技能之一,如君子六艺在那时候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孔子作为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武力值虽然不比专门行军打仗的军队士兵,但是比常人还是要高点,遇到危险能自保的那种类型。
孔子最大的发明是什么应该说孔子没有什么发明!只是“礼”的一个推销者,一个从定期祭神到长期祭神的一个推广者!一个想治理国家但又用错了方法的人!一个想拥有天理,但又恰恰抛弃了天理的人。如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社会又一次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儒教就又想恢复“独尊”的地位,这种现象有所抬头,我们应该警觉。
孔子:鲁国诹邑人,一生勤于学习,勇于探索,敢想、敢说、敢做,建树卓著,为人类做出“十大贡献”:
第一:文化上的贡献
我国公元前841年前没有文字史料,是孔子编修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把上古文化和文明传承下来的。在孔子时代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中,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线。孔子是中华上古文化的传承人以及5000年中华文化的奠基人。
第二:观念上的贡献
在历史上夏代尊“天命”,商代信“鬼神”,到了西周周公开始“制礼作乐”,“明德慎罚”,转向注重“礼乐文明”。这是中华文化和文明的一大飞跃。孔子不言所谓有意志有灵验的“天命”和“鬼神”,而对西周的礼乐文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孔子是引导中国从“有神论”向“无神论”观念转变的第一人。
第三:文学上的贡献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据《史记》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经过孔子整理删定形成了流传至今的《诗经》版本,又叫《诗三百》,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新篇章,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孔子是中国文学史上开创新篇章的第一人。
第四:哲学上的贡献
《易》原本是一部筮(shì)占之书。孔子使《易》这部筮占之书成为大道之源,成为中国哲学之源。孔子作的《易传》由《易》的“筮占”功能转变到《易》的“德义”层面上来,其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观念已成为人类“求变向上”的思想基础和中国哲学的宝贵财富。孔子是改造《易》使《易》转向哲学,引发易学革命的第一人。
第五:史学上的贡献
孔子编撰的《春秋》是记载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鲁国历史的第一部史书。这部《春秋》仅仅一万余字却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可谓言简意丰。《春秋》为我国两千多年史学的发展创立和奠定了基础,应该说中国史学之父不是司马迁而是孔子。孔子开修史之先河,是为我国史学奠基的第一人。
第六:教育上的贡献
在历史上,孔子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人学校,在设坛办学、教书育人方面遐迩闻名。
孔子办学是政治家办学。他所选编设置的六种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是为培养多方面人才服务的。孔子注重“文、行、忠、信”的教育,把弟子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进行教学,取得了新的成就。
更为可贵的是,孔子办学主张“有教无类”,实行全民教育。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孔子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
第七:德育上的贡献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道败德失的春秋末期。他不但告诉人们学做人、学文化、学技艺等方面的知识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的方法,而且提出了以“中华十大传统美德”(简称“中华十德”)——“仁、义、礼、智、信、忠、孝、勤、公、省”为内容的伦理道德观念。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道德先师。
第八:体育上的贡献
孔子一向重视体育锻炼。“射”和“御”是孔子开设的六门课程中的两门必修课。“射”是射箭,“御”是驾车。作为先生的孔子很重视射箭,他本人的技艺也很高。为了强健身体,孔子不但重视体育,而且注重营养卫生。同体育锻炼相统一,孔子注重养生之道,为后世逐渐形成的养生学铺设了道路。
第九:美育上的贡献
所谓美育,就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操和审美兴趣的教育。孔子是把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一起纳入教育内容的第一位先师。从“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中我们看到,孔子的诗教、乐教除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从政本领之外,还有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修养和审美情趣之意。
第十:政治上的贡献
尽管孔子的政治生涯比较短暂,但是政绩卓著。孔子倡导道德政治。孔子始终把人际的友善、家庭的和美、邻里的和睦、社会的和谐、人民的福祉、国家的太平摆在重要位置。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政治主张。
孔子所说的德治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法治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孔子在教化世人、稳定社会、安邦治国方面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时空跨越两千多年,回过头去再看孔子,就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孔子高瞻远瞩,他提出的“仁政德治”主张,他提出的“小康”和“大同”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政治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初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孔子也是一位大教育家,他广办私学,注意“因材施教”,要求学生“温故而知新”和养成老实的学习态度 。
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等,还根据鲁国历史材料编成《春秋》。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木牛流马,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分为木牛与流马。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三十里”,为蜀汉十万大军运输粮食。
孔子不是一个发明家,他是一个教育家。
他整理了东周之前的古籍,编撰了《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六书,这些书都是儒家的经典。另《论语》虽然记录的都是孔子说的话,但不是孔子所著,而是其弟子们根据平日与孔子的对答而写的。
孔子的各方面思想特点孔子的思想主张
1、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5、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汲取夏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文化传统,创造了以“礼”、“仁”、“中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孔子的学说内涵丰富,自成系统,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礼”
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孔子曾经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认为,到了周代,“礼”发展得最完备,因此,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在孔子看来,“礼”是从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孔子所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在《礼记·哀公问》中,他明确指出:“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所以,他认为讲礼,更重要的不在于形式,而在贯彻其内在精神。
“仁”
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对个人修养,他主张“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卫灵公》)。教导学生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向“仁”的方向努力。对于为政施治,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中庸”
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品德修养的意义。就方法论来说,其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对于这种“中”与“和”的思想,孔子主张不仅要作为一种认识和处理事物的方法来看待,而且还应该通过修养和锻炼,把它融入自己的性行和品质中,成为人的美德。他曾经感叹地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所以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他自己在为人的风格上也做到了“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受到弟子们的尊敬。
“教”与“学”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与“学”的思想是他思想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以前“学在官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贵族。孔子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旧局面,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孔子自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他的学生来自十一个诸侯国,有各种出身的人。对于学习目的,孔子通过弟子的言论提出“学而优则仕”的主张,支持平民出身的学生从政施展才能。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善于发现学生各自在性格和学业上的特点,主张因材施教。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他循循善诱,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有一个博大精深、光照千秋的思想体系。
这个思想体系框架的构成,至少包含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四大本质特征。
一是以“道”为根本。
道是孔子表达其思想体系的最高总概念,包括天道、地道、人道,主要指客观规律,亦有理想、道路、道德、原则和方法之意。
道字在《论语》中共出现60次,多为孔子所用。最重要的有“士志于道”(《里仁篇》);弟子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而篇》);“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篇》);“获罪于天,无所褥也”(《八佾篇》);“朝闻道,夕死可矣。”
由此可见,道是孔子思想的根本,求道是孔子的最高追求,人生的崇高使命。
二是以“仁”为核心。仁是孔子表述其思想实质的总概念,中心是以人为本、仁者爱人、德治仁政。
仁既是道的体现,又是德的统领,因而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论语》论“仁”的有58章,用“仁”109次。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人和事,孔子对“仁”有不同的解释。最重要者如“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篇》);其大意是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符合于义礼,一旦能够这样,世界就趋向仁德了。
“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引者注)于天下,为仁矣”(《阳货篇》);“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孔子在回答弟子樊迟问“仁”时用两个字精辟地提示了“仁”的本质:爱人(《颜渊篇》)。
孔子强调“为仁由己”(《 颜渊篇》),自觉践行仁道。
孔子家马棚失火,他首先问人受伤没有,他更重视、更关心的是人而不是马。
这是“仁者爱人”的范例。因此郭沫若先生说:孔子的仁学是“人的发现”(见《十批判书》)。
“仁者爱人”是孔子思想的一大精华点。
三是以“德”为主体。
德是孔子体现道和仁的道德主体的总概念,包括仁、义、礼、智、信、孝和与中庸八大支柱(最具普世价值),含恭、宽、敏、惠、廉、俭、让等德目。
这就把孔子的仁道伦理思想主张更加系统化、具体化了。
四是以“礼”为规范。
礼是孔子体现道、仁、德的具体行为规范的总概念,包括礼制、礼仪、礼节等等。
孔子强调知礼、守礼,强调简化礼的形式,体现礼的实质,做到“合时适度”,以促进社会和谐。
总之,把握孔子思想体系,对于帮助我们认识客观规律,如何做人做事,建设和谐世界,传承优秀文化,实现崇高理想,具有重大启示和借鉴作用。
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风骚,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这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
提起孔子,大家一点都不陌生,在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他始终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他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堪称奇迹,历经几千年而不衰,甚至,会在以后的日子里更加发扬光大。
但是,随着周王朝的灭亡,周礼也在历史的长河中被画上了句号,这也使得春秋战国初期的社会有一些不安定。
孔子求官,实际意义上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一种政治抱负,这个政治报复就是建立一个新的社会蓝图,这个社会蓝图就是“恢复周礼”。
在齐王和孔子的谈话过程中,孔夫子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虽然,只有短短八个字,可是,这其中包含了不少的道理。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周礼之中所提到的等级制度。
孔夫子想说:在治理国家的时候,若是没有等级森严的一个制度,那是不可能成功的。
现代人在学习《论语》时,经常会提到一个字,那就是“仁”,也就是说,在孔夫子的思想当中,这个字占着极大的比重。
中国古代统治者治国,也讲究一个“仁”字,这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是大不相同的,同时,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思想一个特殊的分支。“仁者爱人”也会被他人所爱,因此说,以“仁”为核心的孔子思想可以历经千年而经久不衰。
孔夫子的思想在现世得到了重用,如今,国外都有孔子学校,来教导本国的小朋友学习儒家文化,但是,在春秋前期,孔子思想是不受统治者青睐的。
究其原因,无非是当时的统治者目光比较短浅,他们不明白孔子的一番良苦用心,也不明白这番良苦用心背后能带来的巨大利益。
孔子思想在春秋前期不得重用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的思想中带着一定程度的迷信色彩。
那个时候虽然有天意之说,统治者也在一定程度上相信天意,但是,天意终究是天意,他的存在阻碍了孔子思想成为当时的正统思想。
当然,这也不能怪孔子,他生于春秋时期,生活的年代使他不能形成一个科学的价值观。
当世人在介绍孔子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下面这句话: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为那个时期培养了大量学者。提这句话的重点就是想让大家知道,孔子不仅是思想家也是一个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在几千年前是先进的,在几千年后也不落伍。
他的教育理念里,主张学生刻苦钻研,同时,他也主张一个人应该终身学习,不能因为学业达到了一定境界,就与学习分道扬镳。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一句话也表明了孔先生在教育上的理念,他主张向别人学习,在向别人学习的的过程中,增进自己自身的能力。
这些都是他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其他人很难领悟透彻的。
孔夫子的思想讲究周礼制度,他主张仁政,主张为百姓做实事,因此,他的思想可以伴随着中国的发展而发展,以至于,他的思想能成为千百年来中国朝堂上的正统思想。
有一点,可以说明,废弃了儒学正统思想的王朝是不能存在长久的,比如:焚书坑儒的秦朝只存在了几十年,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治国理念的汉朝,在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得到解决。
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十分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
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巩固儒家思想,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有一个博大精深、光照千秋的思想体系。
这个思想体系框架的构成,至少包含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四大本质特征。
孔子学射箭有什么意义就是锻炼身体,同时还兼有必要时保护自己的作用。
另外还拓展孔夫子的涉略领域,增长和丰富知识面。
试论古希腊的体育教育两个典型代表的异同古代中国体育思想与古希腊体育思想的异同
一、体育思想的比较
1、古代中国体育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1 、儒家以伦理为中心的体育思想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的伦理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孔子在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育中,强调了射和御的教育,强调了礼乐和射御的结合,达到造就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人格的境界。孟子继承了孔子的的体育思想,在孔子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伦理性。荀子强调以动健身的体育思想。
2、道家道法自然的体育思想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在他的着作《道德经》中强调法道、贵柔、节欲、守静的体育思想。道家的继承人在老子思想基础上提出了气功锻炼的体育思想,强调习练气功一定要遵循自然的变化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墨家尚力的体育思想
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尚力是强调人的主体能力。这里包含了人的体力和脑力。与此同时,墨家强调形与神、生命与运动的辩证关系,重视身体健康和身体锻炼,重视尚贤举能和军事体育,对武侠思想和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兵家攻防技击的体育思想
攻防技击是在原始人类的生活生产中产生的。古代武术与古代军事武艺具有同源性和相异性。社会的进步使原始的格斗向武术转变,民族文化精神奠定了武术技击理论的思想基础,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了武术的套路。《孙子兵法》对武术技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阴阳家对立统一的体育思想
《周易》是中国文化源头的经典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 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在体育方面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从太极观念到太极拳、从周易八卦到八卦掌的产生、从五行学说到形意五行拳的产生,使我们清楚地看到阴阳对立统一规律在古代体育中的运用和影响。
2、古希腊体育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1、苏格拉底的体育思想
2、 苏格拉底认为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必须具备高尚的灵魂和健康的身体。他强调身体健康对人的重要性,认为健康的身体是工作与事业的首要前提条件。健康的身体是必要的生存条件,每个人应该养成运动的习惯,他自己就是一个坚持终身体育锻炼的人。
2、柏拉图的体育思想
在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中,体育占有重要地位。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应与体育相结合,但是柏拉图坚持从根本上来说,身体是居于心灵之后的,高尚品格能使身体完善,但反过来完善身体的人不一定拥有高尚品格。他认为心灵是身体的主宰,体育固然重要可以使人体美但不如心灵美可贵,体育的作用在柏拉图看来是为了给人提供一个健康体质的底牌而不至于影响人的心灵的发展。
3、亚里斯多德的体育思想
亚里斯多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国家幸福,使人民幸福。在他的观点中体育的任务就是帮助身体健康和「增进战斗力量」,培养人「健康的体格而不是兽性的体格」,体育课要进行合理而适当才会收效显着。
古希腊的体育教育有两个典型代表,分别是斯巴达和雅典。它们在体育教育方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相似之处:
1. 强调身体锻炼:斯巴达和雅典的体育教育都非常重视身体锻炼,认为强身健体是培养优秀公民的重要手段。
2. 军事训练:由于古希腊城邦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斯巴达和雅典的体育教育都有很强的军事色彩,旨在培养勇猛的战士和忠诚的公民。
3. 竞技运动: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斯巴达和雅典都鼓励公民参加各种竞技运动,以展示个人的实力和城邦的荣誉。
不同之处:
1. 教育目的:斯巴达的体育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忠诚的战士和公民,强调纪律和服从;而雅典的体育教育则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注重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思考。
2. 教育内容:斯巴达的体育教育主要集中在军事训练和体格锻炼上,而雅典的体育教育则更加全面,除了军事训练和体格锻炼,还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等文艺活动。
3. 教育方式:斯巴达的体育教育采取集体教育和强制训练的方式,儿童从出生开始就接受严格的训练,而雅典的体育教育则更加注重个人的兴趣和特长,教育方式相对宽松。
总的来说,斯巴达和雅典的体育教育都是古希腊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培养公民素质、塑造城邦精神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的一生有哪些贡献第一、文化上的贡献
我国公元前841年前没有文字史料,是孔子编修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把上古文化和文明传承下来的。在孔子时代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中,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线。孔子是中华上古文化的传承人以及5000年中华文化的奠基人。
第二、观念上的贡献
在历史上夏代尊“天命”,商代信“鬼神”,到了西周周公开始“制礼作乐”,“明德慎罚”,转向注重“礼乐文明”。这是中华文化和文明的一大飞跃。孔子不言所谓有意志有灵验的“天命”和“鬼神”,而对西周的礼乐文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孔子是引导中国从“有神论”向“无神论”观念转变的第一人。
第三、文学上的贡献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据《史记》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经过孔子整理删定形成了流传至今的《诗经》版本,又叫《诗三百》,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新篇章,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孔子是中国文学史上开创新篇章的第一人。
第四、哲学上的贡献
《易》原本是一部筮(shì)占之书。孔子使《易》这部筮占之书成为大道之源,成为中国哲学之源。孔子作的《易传》由《易》的“筮占”功能转变到《易》的“德义”层面上来,其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观念已成为人类“求变向上”的思想基础和中国哲学的宝贵财富。孔子是改造《易》使《易》转向哲学,引发易学革命的第一人。
第五、史学上的贡献
孔子编撰的《春秋》是记载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鲁国历史的第一部史书。这部《春秋》仅仅一万余字却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可谓言简意丰。《春秋》为我国两千多年史学的发展创立和奠定了基础,应该说中国史学之父不是司马迁而是孔子。孔子开修史之先河,是为我国史学奠基的第一人。
第六、教育上的贡献
在历史上,孔子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人学校,在设坛办学、教书育人方面遐迩闻名。
孔子办学是政治家办学。他所选编设置的六种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是为培养多方面人才服务的。孔子注重“文、行、忠、信”的教育,把弟子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进行教学,取得了新的成就。
更为可贵的是,孔子办学主张“有教无类”,实行全民教育。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孔子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
第七、德育上的贡献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道败德失的春秋末期。他不但告诉人们学做人、学文化、学技艺等方面的知识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的方法,而且提出了以“中华十大传统美德”(简称“中华十德”)——“仁、义、礼、智、信、忠、孝、勤、公、省”为内容的伦理道德观念。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道德先师。
第八、体育上的贡献
孔子一向重视体育锻炼。“射”和“御”是孔子开设的六门课程中的两门必修课。“射”是射箭,“御”是驾车。作为先生的孔子很重视射箭,他本人的技艺也很高。为了强健身体,孔子不但重视体育,而且注重营养卫生。同体育锻炼相统一,孔子注重养生之道,为后世逐渐形成的养生学铺设了道路。
第九、美育上的贡献
所谓美育,就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操和审美兴趣的教育。孔子是把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一起纳入教育内容的第一位先师。从“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中我们看到,孔子的诗教、乐教除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从政本领之外,还有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修养和审美情趣之意。
第十、政治上的贡献
尽管孔子的政治生涯比较短暂,但是政绩卓著。孔子倡导道德政治。孔子始终把人际的友善、家庭的和美、邻里的和睦、社会的和谐、人民的福祉、国家的太平摆在重要位置。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政治主张。
孔子所说的德治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法治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孔子在教化世人、稳定社会、安邦治国方面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主要贡献:
1、道德思想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为基础,以立人极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2、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3、经济思想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
4、教育思想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鲁国陬邑人。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一生的贡献主要有:
1、文化上的贡献,编修的《诗》、《书》、《礼》、《乐》、《易》、《春秋》,把上古文化和文明传承下来的。
2、观念上的贡献,引导中国从“有神论”向“无神论”观念转变的第一人。
3、教育上的贡献,是有教无类观念提出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