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孔子的事迹和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 孔子到底有多伟大
- 如何评价孔子在儒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 为什么说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是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 孔子生平做了什么事?有什么贡献
- 孔子在历史上主要有哪些贡献
1、步入仕途: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2、出仕修经: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家臣掌政。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众多弟子跟着孔子走遍各国,跟随他学习。
3、周游列国: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孔子离开卫国回到鲁国。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吴国使人聘鲁国,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孔子由鲁国来到卫国。
4、驾鹤西归: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唯独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鲁国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孔子受到人们的奉祀。
扩展资料: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到底有多伟大孔子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许多著名历史学家的研究己有很好的结论: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在专著《劝读论语和论语读法》中说:“……故孔子乃是吾民族文化积累两千五百年以后之一结晶。使非有民族文化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则何得出生有孔子!而自孔子以后,迄今又逾两千五百年。此一结晶,乃光辉灿烂,色泽鲜润,历久而弥新,屡化而益厚。故吾中华民族五千年之文化传统,实惟孔子一人,承前启后,可以作为其代表。”。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
当代史学家杨伯峻先生则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便成为必读书,……我们也把它作为重要古籍之一,因为孔子是中国古代重要人物,要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文献,都必须先研究孔子,就必须以《论语》为主要依据。”说明孔子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孔子的毕生为学之日进无疆,与其教育事业之博大深徽为主要核心,即其自述所谓"学不厌,教不倦。"。客观上开创了平民教育的先河,古人评价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反而孔子的政治事业是次要的。
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叫“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话是宋代大儒朱熹说的,代表了中国人心目中孔子的崇高地位。这话很夸张吗?我告诉你,从文明的角度来说,一点也不夸张。为什么呢?孔子在历史上有这么高的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因为他实现了中华文明的突破。
文明的突破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文明的突破?
文明的突破就是说一个民族的原生态文化经过几千年的量变,突然在某一历史时刻发生了质变。这个质变是什么呢?就是从特殊的民族文化,升华为普世的高级文明。它不仅对于本民族的历史有意义,而且具有影响全人类的力量。
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可以称为文明。文化无所不在,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文化。但文明就不一样了,只有那些对全人类都有普世影响的文化,才配得上叫做文明。
德国大思想家雅思贝尔斯发现,大约公元前600到400年这段时间,在欧亚大陆,有几个地方几乎同时发生了文明的突破,诞生了古希腊文明、犹太教-基督教文明、印度教文明,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呢,诞生了中华文明。这几大文明,被称为轴心文明,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为解决人类普遍秩序提供了完整的方案。而且,这几大文明都历经两三千年,对今天的世界依然有巨大的影响。
文明的突破,就是思想的突破。它有两个必要的条件:
第一,要有完成思想突破的标志性人物;
第二,要有实现文明升华的历史环境变化。
至圣先师
先来讲第一个,人的因素吧。
文明的突破不是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一定要有特殊人物的诞生。这在西方叫做先知,比如摩西、耶稣、默罕默德、苏格拉底,而在中国叫做圣人。孔子后来就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我们知道,孔子生活在春秋。春秋之前就是上古到西周漫长的历史。那时候,古人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天。古人敬畏天,做任何事情都要先祭天,了解老天是怎么想的。到了周代,人们对天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周人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天命常变,天抛弃商朝是因为商纣王暴虐,而天帮助周呢,是因为周文王爱护百姓,有功德。你看,天的意志跟人的行为有了联系,人的能动性开始凸显。
周朝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新的社会制度,也就是周礼。孔子不是说“吾从周”吗,他毕生的理想就是让这整个社会恢复到周礼的秩序中。
但是,在周朝的末期,原来维系周王朝统治的宗族血缘越来越淡,支持它的制度周礼也就难以维持了。不遵循周礼的诸侯强大起来,并没有受到天命的制裁。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人为什么一定要遵循周礼呢?大家已经没了敬畏天这个外在动力,礼的基础就动摇了。
这就是孔子面对的社会现实。你听说过的“礼崩乐坏”,就是在说这件事。孔子需要找一个内在动力,用它来挽救溃败的社会政治秩序。
孔子完成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儿,他从礼的背后,发现了仁。孔子通过反思,提出了人的心灵秩序。这就是我说孔子实现了文明突破的原因。
仁这个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是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
仁到底意味着什么?细读《论语》,你会发现孔子根本没有给仁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你知道,周代的人相信礼,礼是一套周公制定的道德伦理规范。那么,仁是什么呢?简单地说,仁就是一个人对道德规范的内在自觉。
孔子认同上古以来的天命观。但是在他那里,人们敬畏天,不是因为本能的恐惧,而是因为有内在的自觉。作为一个人,你心里清楚地意识到,天是一个终极裁判,会裁定你的行为是不是符合天的意志。这样,人们就会发自内心地依照天的意志来行动,自然也就会发自内心地遵循礼,遵循社会秩序了。
虽然先秦儒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青睐,但是孔子的思想还是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从一件小事上你就可以观察到这种变化。在过去,“君子”指的是贵族,而“小人”呢,指的是平民百姓,这是一组相对的身份概念。到了孔子以后的时代,君子跟小人有了全新的道德含义。君子是指有德之人,小人就是指缺德的人。只以道德论高下,抹平了外在的身份、财富、阶级差异。你不要小看这个转化,其实它表现出一种儒家式的平等观念。西方人是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而儒家呢,是“人人皆可为尧舜”,在道德面前,也是人人平等。
学在民间
刚才我已经讲了,中国的文明突破,除了人之外,还需要第二个条件,就是社会环境的变化。你想想,为什么不是更早,也不是更晚,偏偏就到了春秋战国,中国发生了“文明突破”?难道之前就产生不了孔子吗?
还真产生不了。为什么?像孔子、老子、苏格拉底、耶稣、默罕默德、释迦牟尼这样的“先知”性人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反潮流。“先知”的诞生,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身份的独立,另一个是心灵的自由。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产生这样的人。
什么样的环境呢?这个环境,要发生颠覆性的变化,经历解体、自由和突破这三个过程。
春秋之前,周朝的贵族或者其他文化人,不是依附于君权,就是被贵族豢养。身份不独立,哪里来的心灵自由呢?贵族依附君权,那些文化人呢,为君主和贵族服务,也通通都是官家人。
只有到了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原有的社会制度解体了。于是,这些贵族和文化人纷纷流落到社会上,像孔子自嘲的那样成为“丧家之犬”,用学术语言说,叫“自由流动资源”。
孔子是第一个把“学在官府”变为“学在民间”的人,他是中国第一位老师。在孔子之前,只有国家才能办教育,接受教育的只能是贵族。到了孔子办民间教育,弟子三千,贤人七十,成才率2.3%!弟子当中,从事什么职业的人都有,像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和孔子一样出来到民间讲学的,还有老子、墨子,和其他更多的文化人。这群人身份独立了,心灵也解放了,可以自由地传播思想。这才出现了百家争鸣,这才产生了文明的突破。
现在你一定明白了,为什么中华文明的突破只可能发生在春秋战国。解体、自由、突破,是实现文明突破三个环环相扣的因果链条,在这个时候,刚好都发生了。
如何评价孔子在儒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又称儒学,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宗教而称之为儒教,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自汉代起指由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一般华人的主流思想基础。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奉儒学为官学的最后一个王朝大清帝国被民国取代以后,儒家思想受到了外来新文化最大限度的冲击,不过在历经多种冲击、浩劫乃至官方政权试图彻底铲除儒家思想之后,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国社会一般民众的核心价值观,并在世界上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和民族传统的标记。
儒家的思想和主张: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儒家哲学注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待其他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尊重知识,“朝闻道,夕死可矣。”,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
儒家思想的特点和地位:
儒家思想不同其它宗教。一般的宗教,往往力图一统宇宙,把“自然”、“科学”和“人”、“社会”的问题建立在一个体系之下,而人类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呈现日渐增长的状态,因而过去宗教的设论不断地变成谬误;在当时无法理解的一些基本问题上,各种宗教则做了各种编造。儒家思想关注的并非“自然”、“科学”,而是人和社会,是人类永恒的课题,在这些永恒的课题上儒家思想建立起了具有永恒价值的价值体系。
为什么说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是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商丘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生平做了什么事?有什么贡献第一,孔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作《易传》,写《春秋》,继往开来。孔子之前的中华文化因孔子得以传承,孔子以后为中华文明的传承,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为。
第二,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悔人不倦……成为万世师表,为中华教育从思想到技术提供了模板。
第三,孔子的人格魅力,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对历代统治者提出了一定的精神约束。
孔子生平做了什么事?有什么贡献?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祖籍宋国栗邑,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编了一部史书名叫《春秋》。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当时历史阶段的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当时周朝平王被迫迁都, 史称东周。
?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是中国文化大发展的时期。中国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思想解放的时代,以孔子、老子、墨子思想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为主流,形成“诸子百家”学术流派,形成百家争鸣繁荣的局面。 当时思想文化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的各种思想。其中孔子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后期,亲自参加了社会实践并致力授业,亲传弟子三千人,贤者七十二位。孔子青年时代开始做“委吏”、“乘田”小官,到五十岁知天命以后,逐步被任命为中都宰、司空、大司寇、代理宰相,摄行相事,兼管外交事务。孔子摄行相事三个月,史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但也传说他曾以“五恶”的罪名,以言论定罪,诛杀少正卯。孔子当政失宠后,致力于教育,离开鲁国,与弟子周游列国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十四年,历经过宋之危、丧家之犬、受困陈蔡之困,游走四方积极劝善,但百家争鸣局面, 五色令人盲,五声致人聋,到处传播的是法家之言。失望至极的孔子所用无果, 返回鲁国养老,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传世。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孔圣人”。
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之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在鲁国任官吏,自办学校,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一、孔子生平事迹
孔子先世是宋国贵族,因政治斗争失败,逃到鲁国。由于“贫且贱”,求知考自学。
孔子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孔子曾做过“乘田”(管畜牧)、“委吏”(司会计)等官。他对自己的工作无论大小事都一丝不苟。当管理牛羊的小官时,他说:“叫我管牛羊,我就得把牛羊养得肥胖强壮。”后来管理仓库,他又说:“我要把仓库的账目计算得一清二楚。”
五十多岁时,孔子由鲁国中都宰(主管中等都城行政长官)升任司寇(掌管刑狱与纠察)。
孔子为宣传其政治主张,先后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聚徒讲学,前后达十三年,自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但均未被采用。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晚年致力于教育。
二、孔子主要贡献
1、孔子提出“仁”、“礼”学说
他主张尊崇尧、舜、文、周公,希望当政者有所兴革。他认为大至国家,小至家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要以一定的伦理来维系。因此,人们都要加强个人修养,各守其位,各司其事,各尽其职。他把这些行为规范概况为八个字,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再进一步升华为一个字,那就是“仁”,“仁”即“爱人”。为实现“仁”而制定的制度和行为准则为“礼”。孔子主张“仁政”,反对暴政,反对惨酷剥削,反对“非礼”,都是他的思想观点的体现。
孔子有关“仁”和“礼”的学说把我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伦理思想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此学说是我国封建时代政治和社会理论的精华。其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2、孔子是我国古代私人办学的先驱
孔子以六科教育学生。六科也称六艺,就是礼、乐、射、御(驾驶马车)、书、数。他的教育思想进步,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要求学生“温故而知”;教育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熟悉古代经典,相传曾经删定“六经”作为教材。“六经”即《诗》《书》《易》《礼》《乐》《春秋》。《乐》已佚失,其他五经尚存。
这样,孔子对我国古代文化传承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孔子言行由他第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其一,他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有教无类",受教育不分贵贱。用现代人的话,受教育不分高低贵贱,穷人和富人。实际上在私有制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有多少钱,受多少钱的教育。没有钱,上学、考上什么学校都是望洋兴叹。
孔子办教育出于通过教育宣传他的儒家主张。
其二,创立了儒家学说,他的整个学说带有保守性质。他反对古代中国生活中一切新东西,而主张恢复过时的旧社会制度,企图使旧的传统制度的宗教仪式永世长存,他把人分为“君子”和“小人”。孔子认为“小人"应俯首听命于“君子”。为此目的,他制定了一种以“仁”即“人道”的概念为基础的伦理学说,由于孔做过"儒”(古代办丧事的)称为儒家。
其三,信天命,创立天命说。自然界及人都是天创造的,人应听命于天;皇帝、奴隶主贵族代表天意,人应听命于天子皇帝。
孔子在历史上主要有哪些贡献孔子在教育上有三大创造和贡献:
一是春秋时期,王官之学衰微,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设杏坛讲学授徒,整理并以《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为教材,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教育内容;
二是打破教育上贵贱贫富的等级,提纲“有教无类”,使人人享有教育的平等权利,学生众多,史称“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三是主张尊师重道,“三人行,必有吾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和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及“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等等,至今为人所称颂和沿用。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职业教师,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也由此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