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建筑的各自特色是什么 古希腊时期有拱券结构吗

目录导航:

  1. 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建筑的各自特色是什么
  2. 欧式建筑拱形门窗上的一块石头叫什么
  3. 中欧式风格的发展及特点
  4. 古罗马建筑除了沿袭伊德鲁亚人的红圈技术之外受哪个文化影响较大
  5. 古罗马斗兽场的资料
  6. 意大利有象征意义的建筑物是什么
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建筑的各自特色是什么

古希腊的雕塑建筑艺术特点:

1、第一特点是平面构成为1:1.618或1:2的矩形,中央是厅堂,大殿,周围是柱子,可统称为环柱式建筑。这样的造型结构,使得古希腊建筑更具艺术感。因为在阳光的照耀下,各建筑产生出丰富的光影效果和虚实变化,与其他封闭的建筑相比,阳光的照耀消除了封闭墙面的沉闷之感,加强了希腊建筑的雕刻艺术的特色。

2、柱式的定型。共有四种柱式:多立克柱式(Doric)爱奥尼克柱式(Ionic)科林斯式柱式(Corinthian),女郎雕像柱式。这四种柱式是在人们的摸索中慢慢形成的,后面的柱式总与前面柱式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而贯穿四种柱式的则是永远不变的人体美与数的和谐。柱式的发展对古希腊建筑的结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且对后来的古罗马,欧洲的建筑风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建筑的双面披坡屋顶形成了建筑前后的山花墙装饰的特定的手法。古希腊建筑中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等装饰手法,创造了独特的装饰艺术。

古罗马的建筑艺术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古罗马的建筑不仅借助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发展了古希腊艺术的辉煌成就,而且也将古希腊建筑艺术风格的和谐、完美、崇高的特点,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从“神殿”转入世俗,赋予这种风格以崭新的美学趣味和相应的形式特点。建筑的基本原则应当是“须讲求规例、配置、匀称、均衡、合宜以及经济”。这可以说是对古罗马建筑特点及其艺术风格的一种理论总结。在这些特点中,显然仍有着古希腊建筑的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内容,但是“合宜以及经济”的杠杆,又显然将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神”意,转变为了世俗的人意。这一点,可以直接地从建筑类型、建筑外观的设计方面看出。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一般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特点。

欧式建筑拱形门窗上的一块石头叫什么

在欧式建筑中,拱形门窗上的一块石头被称为"拱石"(voussoir)。拱石是构成拱形结构的一部分,通常由石材制成。在构建一个拱门或者窗户时,拱石会以特定的方式按照拱形的曲线排列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拱形结构。每一块拱石都有一个特定的位置和形状,以保持整个拱形结构的稳定和均衡。

这个拱形的结构叫拱券,上面中间的那个石头称为“券心石Keystone”。

这个石头是最早在古希腊建筑中,因为拱券是石头做的,中间的石头起到固定结构的作用。

1. 这块石头叫做"键石"。
2. "键石"是欧式建筑拱形门窗上的一块石头,它位于拱顶的中央,起到连接和支撑拱形结构的作用。
由于拱形结构的特点,需要有一个能够承受压力的中央石块来保持整个拱形的稳定性,这就是"键石"的作用。
3. 欧式建筑中的拱形门窗是一种具有浓厚历史和文化特色的建筑元素,"键石"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体现了建筑师对结构稳定性和美学效果的追求。
同时,"键石"的形状和材质也可以根据建筑风格和设计需求进行变化和创新,为建筑增添独特的艺术魅力。

拱形门窗上的一块石头通常被称为券心石(Keystone)。券心石是拱券的中心部分,起到固定拱券结构的作用。拱券是一种常见的欧式建筑结构,由拱形石头或砖石构成,用于支撑建筑物的天花板或地板。券心石通常是由石头或砖石制成,位于拱券的中心,是拱券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中欧式风格的发展及特点

1、柱式的形成多立克柱式 最早出现在希腊的波塞冬神庙,建于公元前460年。主要流行于意大利的西西里。

多立克的性格特点是男性化,刚硕,雄健,柱头简洁,20个槽数,线脚少,体积感强。

爱奥尼克柱式最早在公元前432年建成的巴特农神庙中出现,主要流行于小亚细亚。爱奥尼克的性格特点是女性化,清秀,柔美,柱头精巧,24个槽数,有多种曲面线脚,体积感弱。

科林斯柱式出现较晚,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末叶,它的柱头是由忍冬草的叶片组成,宛如花篮,是爱奥尼克式柱式的变体。

除此之外,《建筑十书》的作者,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提出一种托斯卡纳柱式,文艺复兴时期的阿尔贝蒂又增加了混合柱式。正确的认识和运用这五种柱式是欧洲建筑艺术的基础。

2、券拱技术和结构的形成希腊的柱式主要功能是承重,而罗马人发明了券拱墙,最终罗马人用梁柱结构的形式去装饰券拱墙,长期的实践结果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券拱墙。

古罗马建筑除了沿袭伊德鲁亚人的红圈技术之外受哪个文化影响较大

历史渊源来看,古罗马建筑受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影响较大,而古希腊文化最早又受古埃及文化影响深远。

所以古希腊文化对古罗马建筑的影响最大,拱券结构这个就不多说了,就包括古罗马时期发展出的自己风格一种混合柱式,其来源都取自于希腊柱式。

古罗马斗兽场的资料

古罗马斗兽场,又称为罗马竞技场,是古罗马时期用于举办各种娱乐活动和角斗表演的建筑物。以下是一些关于古罗马斗兽场的基本资料:

最著名的古罗马斗兽场是位于意大利罗马的"罗马斗兽场"(Colosseum),也被称为"君士坦丁圆形竞技场"(Flavian Amphitheatre)。

罗马斗兽场建于公元70年至80年间,是由罗马帝国的维斯帕先皇朝的统治者下令建造的。

罗马斗兽场是一个巨大的椭圆形建筑,长约189米,宽约156米,高约48米。它可以容纳大约50,000名观众。

斗兽场的建筑结构包括地下室、地面和上层三个部分。地下室被用作储存动物、奴隶和装备的地方。

角斗表演是斗兽场最著名的活动之一。角斗士们在斗兽场中进行搏斗,与野兽或其他角斗士进行战斗,以娱乐观众。

斗兽场还举办了其他各种娱乐活动,如战车比赛、狩猎表演和历史重演等。

罗马斗兽场在古代被广泛用于展示罗马帝国的权威和统治力,也是社会阶层之间互动和娱乐的场所。

古罗马斗兽场,也被称为罗马竞技场,是古罗马时期举办各种娱乐活动的建筑物。以下是一些关于古罗马斗兽场的基本资料:

1. 名称和位置:最著名的古罗马斗兽场是罗马的君士坦丁体育场,通常被称为罗马斗兽场。此外,还有其他古罗马城市中的斗兽场,如卡拉卡拉斗兽场、皮奥纳斯斗兽场等。

2. 建造时间:古罗马斗兽场建造于公元1世纪至4世纪之间,各个城市的斗兽场建造时间可能有所不同。

3. 结构和容纳能力:典型的古罗马斗兽场为椭圆形或椭圆形的建筑,具有一段连续的座位环绕着中央的沙场或舞台。斗兽场的大小和容纳能力因建筑而异。罗马斗兽场可容纳5万至8万名观众。

4. 活动类型:斗兽场上举办多种娱乐活动,包括野兽与野人之间的斗争(斗兽)、角斗士之间的搏斗(格斗)、战车比赛和其他表演。

5. 历史意义:古罗马斗兽场不仅作为娱乐场所,也是展示罗马帝国威力和统治力的象征。斗兽场体现了罗马社会对娱乐和竞技的重视,反映了古罗马文化和社会的特点。

需要注意的是,古罗马斗兽场的具体资料和细节可能因斗兽场的类型和历史背景而有所差异。不同斗兽场可能具有不同的建筑特点和活动历史。对于具体的古罗马斗兽场,如果你需要更详细的资料,建议参考相关的历史书籍、学术研究和专业资料。

据历史学家的研究资料显示,古罗马斗兽场的资料相对丰富。

1. 相对于其他古代文明的竞技场而言,古罗马斗兽场的资料最为详细、丰富。

2. 古罗马斗兽场是罗马帝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记录和文献,比如整个竞技场的结构、场馆规模、观众席的布局等等。

3. 而且,罗马斗兽场造型独特,是一座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许多古代文学和艺术作品也都反映了它的存在。

因此,人们对罗马斗兽场的研究一直都很深入。

古罗马斗兽场,也被称为科洛塞奥大斗兽场(Colosseum),是位于意大利罗马市中心的一座古代建筑,是古罗马帝国和罗马城的象征之一,也是当今世界八大名胜之一。

建筑背景:古罗马斗兽场建于公元72年至公元80年之间,属于佛拉维奥王朝时期的建筑。它是为了庆祝维斯巴西安皇帝征服耶路撒冷的胜利而修建的。

建筑规模:古罗马斗兽场是一座巨大的椭圆形建筑,长约189米,宽约156米,高约48米。它可以容纳大约5万名观众。

建筑材料:斗兽场主要使用了石块和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外墙上有三层拱门,每层有80个拱门,共计240个。

角斗士和野兽表演:古罗马斗兽场曾是角斗士和野兽搏斗的场所。在古罗马时代,这里举办了各种竞技表演,包括角斗士对决、野兽与角斗士的搏斗、战车比赛等。

建筑特点:古罗马斗兽场采用了先进的建筑技术,包括可移动的地板、水道系统和遮阳篷等。这些设计使得观众能够舒适地观看表演,并确保场地的安全和顺畅运作。

文化遗产:古罗马斗兽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成为罗马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它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历史爱好者。

罗马角斗角原名弗莱文圆形剧场,亦译作斗兽场,罗马角斗场、罗马圆形竞技场,科洛西姆、哥罗塞姆。

罗马角斗场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市内台伯河东岸,为古罗马的象征。角斗场建于公元72-79年,强迫8万犹太俘虏作劳役,用工8年完成。整个建筑占地2万平方米,周长527米,可容纳9万观众。它是罗马帝国征服耶路撒冷后,为纪念皇帝威斯巴西安的丰功伟绩而建的,甚至一直影响着现代大型体育场的建筑。

当年角斗场开幕时,猛兽从圈中放出,角斗士被驱入赛台,兽要吃人,人要搏斗,生还者极少,异常残忍。经历了2000年风雨侵袭的圆形角斗场,其围墙已有半壁倒塌。角斗士和猛兽生死博斗的场地已残破不堪,当年建成的地窖也露出地面,然而四周的看台还保存得相当完整。入口处有一座称为凯旋门的牌坊,这里有为游客准备的中世纪轿式马车。

罗马斗兽场

罗马斗兽场(Colosseum),亦译作罗马大角斗场、罗马竞技场、罗马圆形竞技场、科洛西姆、哥罗塞姆,原名弗莱文圆形剧场(AmphitheatrumFlavium),位于今天的意大利罗马市中心,是古罗马时期最大的圆形角斗场,建于公元72至82年间,现仅存遗迹。

斗兽场由维斯西巴安(Vespasian)皇帝下令修建,在其儿子图密善在位期间建成,是古罗马帝国标志性的建筑物之一。斗兽场建在另一个罗马皇帝尼禄的“金宫”(DomusAurea)原址之上,这个宫殿在公元64年发生的罗马大火中被毁。斗兽场是古罗马举行人兽表演的地方,参加的角斗士要与一只牲畜搏斗直到一方死亡为止,也有人与人之间的搏斗。根据罗马史学家狄奥·卡西乌斯(DioCassius)的记载,斗兽场建成时罗马人举行了为期100天的庆祝活动,宰杀了9,000只牲畜。

斗兽场这种建筑形态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剧场,当时的剧场都傍山而建,呈半圆形,观众席就在山坡上层层升起。但是到了古罗马时期,人们开始利用拱券结构将观众席架起来,并将两个半圆形的剧场对接起来,因此形成了所谓的圆形剧场(amphitheatrum),并且不再需要靠山而建了。而罗马斗兽场就是罗马帝国内规模最大的一个椭圆形角斗场,它长轴187米,短轴155米,周长527米,中央为表演区,长轴86米,短轴54米,地面铺上地板,外面围着层层看台。看台约有60排,分为五个区,最下面前排是贵宾(如元老、长官、祭司等)区,第二层供贵族使用,第三区是给富人使用的,第四区由普通公民使用,最后一区则是给底层妇女使用,全部是站席。在观众席上还有用悬索吊挂的天篷,这是用来遮阳的;而且天篷向中间倾斜,便于通风。这些天篷由站在最上层柱廊的水手们像控制风帆那样操控。

斗兽场的看台用三层混凝土制的筒形拱上,每层80个拱,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环形券廊(即拱券支撑起来的走廊),最上层则是50米高的实墙。看台逐层向后退,形成阶梯式坡度。每层的80个拱形成了80个开口,最上面两层则有80个窗洞,观众们入场时就按照自己座位的编号,首先找到自己应从哪个底层拱门入场,然后再沿着楼梯找到自己所在的区域,最后找到自己的位子。整个斗兽场最多可容纳5万人,却因入场设计周到而不会出现拥堵混乱,这种入场的设计即使是今天的大型体育场依然沿用。

斗兽场表演区地底下隐藏着很多洞口和管道,这里可以储存道具和牲畜,以及角斗士,表演开始时再将他们吊起到地面上。斗兽场甚至可以利用输水道引水。公元248年在斗兽场就曾这样将水引入表演区,形成一个湖,表演海战的场面,来庆祝罗马建成1000年。

公元217年斗兽场遭雷击引起大火,受到部分毁坏,但是很快在238年又修复,继续举行人与兽或人与人之间的搏斗表演,这样的活动一直到公元523年才被完全禁止。公元442年和508年发生的两次强烈地震对斗兽场结构本身造成了严重的损坏,在中世纪时期该建筑物并没有受到任何保护,因此损坏进一步加剧,后来干脆被用来当作碉堡。15世纪时教廷为了建造教堂和枢密院,竟然拆除了斗兽场的部分石料。1749年罗马教廷以早年有基督徒在此殉难为由才宣布其为圣地,并对其进行保护。约翰·保罗二世教皇生前每年都会在此举行仪式纪念这些殉难的烈士,但是却没有历史证据显示确曾有基督徒在此殉道。

古罗马斗兽场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市中心威尼斯广场的东南面,是古罗马帝国和罗马城的象征,是罗马古迹中最卓越、最著名的代表,是当今世界八大名胜之一。

意大利有象征意义的建筑物是什么

有很多,但比较有象征意义的建筑物是:

1.米兰大教堂是一座位于意大利米兰是的世界五大教堂之一,是于1386年开始建造,1965年完工,历时五个世纪建造而成的规模居世界第二的著名天主教堂,1805年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就在此处举行加冕仪式。

2.花之圣母大教堂是位于佛罗伦萨历史中心城区的世界五大教堂之一,又被译为圣母百花大教堂、佛罗伦萨大教堂,这个教堂由大教堂、钟塔和洗礼堂共同组成,1982年此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

3.威尼斯广场是建设在意大利罗马市中心的交通中枢地带,长方形的广场长130米,宽75米,汇聚了意大利的五条大街,罗马最著名的文艺复兴式宫殿式建筑威尼斯大厦就位于此处,目前已经成为汇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的博物馆。

4.罗马角斗场是始建于公元72至79年间罗马市内台伯河东岸的古罗马的象征,这个整体占地月2万平方米的建筑可同时容纳9万名观众观看赛事,除去曾经是奴隶角斗场外,还是为纪念罗马帝国皇帝威斯巴西安的丰功伟绩所建设。

5.万神殿是始建于公元前27至25年间,由罗马帝国屋大维的女婿阿格里帕为供奉奥林匹亚山上诸神而建造的罗马帝国时期建筑,也是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古罗马著名建筑,而后在公元120年这座建筑又被重建过,历史上意大利很多著名艺术家就被葬于此处。

6.圣天使堡是位于古罗马地区最西端,又名哈德良陵墓,建于约公元139年的意大利皇家陵墓,圣天使堡现今已经成为收藏了众多雕刻作品、古代武器珍品、罗马教皇住宅家具的国家博物馆。

7.比萨斜塔会与1173年8月建设在意大利比萨城北面奇迹广场之上的意大利地标之一,就位于比萨大教堂的后面,当初这座外表呈罗马式建筑风格的塔建设时因地基问题导致1178年开始发生倾斜,斜塔之名也由此而来,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8.这个广场虽然叫西班牙广场,却是因此处是旧时西班牙总督旧址而得名,实际位于意大利罗马三一教堂,这个广场中包含有总督邸宅、花园、西班牙拱门、巧克力屋等建筑物,其中位于中央的巴洛克式喷水池,成为每年夏日年轻人的避暑胜地。

9.圣十字教堂这个于1294年开始设计建造,并于1842年增建了哥特式钟楼的哥特式建筑,在这个整体呈埃及人十字形状的教堂中竖有一些重量级名人的纪念碑和陵墓,内部由3个纵厅、1个圣坛、10个礼拜室共同组成。

10.

罗马古城是的名誉建城者罗慕洛,备受西方学术界重视的古罗马的都城,因内部包括了卡皮托利、帕拉蒂诺等七个山丘而又被人们称之为七丘之城,其中包括了罗马广场、罗马皇宫和地下墓窟三大建筑景观,英国《每日电讯报》将其称为是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是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建筑形式,15世纪初产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后流传到欧洲其他地区。这种建筑的基本特征是追求整体的和谐、稳定,力求对称,并将设计与美感效果建立在数学和透视学的基础之上。如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结构;窗户和门为方形或半圆拱,不再是尖拱形;空间不再用装饰性图案和镶边塞满,而是让它空着。它给人以朴实大方、简洁和谐的感觉。而哥特式风格于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但这种风格主要涉及意大利北部地区(如米兰大教堂),而对中、南部则影响不大。文艺复兴之前,哥特式建筑在欧洲许多地区占统治地位,主要表现为修建的教堂是尖拱顶、尖拱门、外墙有许多垂直的线条和尖拱券、镶嵌着彩色玻璃的花窗,造成一种“仰望天国”的神秘感。最早使用“哥特式”这个词的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它有“野蛮的”的含义,是对无规则的建筑的“谴责”。认为“哥特式”建筑是神权统治的象征,在结构上缺乏稳定感。文艺复兴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富裕的人们开始寻求人们的“天堂”。人们希望有一种更适合人们居住、体现为人服务的建筑。这样,简洁和谐的文艺复兴风格逐渐压倒了装饰繁锁的哥特式风格。

崇古和创新

引起这场建筑上革命的带头人是布鲁内莱斯基。他善于吸收古罗马、拜占廷、哥特式建筑的优点,结合佛罗伦萨当地的具体情况,通过对佛罗伦萨大教堂圆顶和育婴堂等建筑的建造,第一个创造了文艺复兴的建筑新风格。古罗马的露天剧场、引水渠、万神庙、斗兽场、凯旋门、图拉真圆柱等,这些残存的古迹引起人们的思考和模仿。布鲁内莱斯基前往罗马进行了仔细的考察,如学习如何区别简朴的多立克柱式、秀丽的爱奥尼亚柱式和华丽的科林斯柱式,并参照万神庙圆顶的结构,解决了当时修建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圆顶的技术难题。这个圆顶离地面有115米,内径达42米,具有优美的曲线。八根大肋拱的白色肋线,配合红色的圆顶壳面和蓝天白云,给人以庄重、和谐的感觉。这个圆顶建成之后,引起极大的轰动。后来人们把这个教堂的建成作为文艺复兴建筑开始的标志。布鲁内莱斯基设计的建筑还有圣洛伦佐教堂和帕齐小教堂等。

继布鲁内莱斯基之后,意大利又出了许多杰出的建筑家,如修建“卢切莱依宫”的阿尔伯蒂、修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布拉曼特、设计罗马“法尔涅塞宫”的米开朗基罗和小桑加罗、设计“马达马宫”的拉斐尔、设计维琴察的“圆厅别墅”的帕拉迪奥、设计威尼斯“圣马可图书馆”的桑索维诺等。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在崇尚古典的道路上比其他艺术走得更远一些,如柱式体系的广泛应用和恢复古代艺术的图案(裸体小孩像、带罗马皇帝侧面像的圆形浮雕、花叶、瓶罐以及古代的武器和战车图案等)、结构(如圆拱)。阿韦利诺曾说:“谁在建筑中沿用古代的风格,就正如文学家们力图重现西塞罗和维吉尔的古典风格一样。”但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在继承古代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也有自己的创新,如透视法和严格比例关系的运用。布鲁内莱斯基本人就是透视法的发明者。这种方法不仅改变着传统的绘画、浮雕模式,对建筑也带来深刻的影响。那时,关于建筑问题的争论非常激烈。据说,佛罗伦萨修建圣玛丽亚大教堂时,全市许多市民都参与正面图的设计。因为这个建筑物的形式关系到所有人。那是一个思考、讨论和理论上形成的时期,例如有人发表《论神圣的比例》的文章,强调所有技术工程必须遵循数学结构的重要性。建筑师为了在投标中获胜,他必须向他的广大公众阐述他的“科学”方案,和说明人们能从他的方案中受益。

人文主义思潮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能闪烁着智慧的光辉,与当时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分不开。1414年,人文主义者波焦在瑞士的一座修道院中发现了古罗马建筑家维特鲁维奥的著作《论建筑》手稿。维特鲁维奥认为,建筑是一门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精密科学,并介绍了有关修建神庙、剧场以及其它建筑物的技术。但人们在学习古籍中遇到很大困难,阿尔贝蒂据此并结合他的研究写了《建筑十书》,对后世影响甚大。阿尔伯蒂认为,建筑所追求的美并非神秘之物质,它可以通过计算各种比例关系求得,美在于各部分的和谐。1468年蒙费尔特罗的君主多维科说,建筑学“是为我们赞赏与珍视的最确定和伟大的科学知识”,因为它以算术与几何学为基础。建筑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表现。带古代装饰风格的建筑,它的基础仍然是表明理智和智慧的进程。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这个词几乎是个象征意义的词汇,它并不局限于指一种职业,而可以泛指以某种方式能遵守数学的程序和具有人文精神的人。建筑师是用数学武装起来的科学——艺术家,是为了征服自然的高水平的“艺人”。贾诺佐·马内蒂在他的著作《论人的尊严和卓越》中说,人的伟大表现在他有建设的能力,人们赞扬建筑师的工作,因为他们表现了人类精神的崇高,通过理智的完美实践,人变成了“尘世间的上帝”。人们在恭维一位君主或统治者时也常常称他为“建筑者”。建筑师作为人们模仿的范例,其社会地位也日益提高,他可以平等地同君主商谈,如何建设城市。当时人们认为,对建筑师的尊敬不仅涉及建筑问题,还表示提倡科学。人文主义者认为,艺术首先赞美的是人的伟大,而不是神的万能。建筑的首要功能是为人的世俗生活服务,特别是为城市公民生活服务。建筑的最大荣耀在于为城市提供实用之需与现实之美,因此商业利益、军事防卫和生活日用是建筑服务的主要内容。公共建筑方面,如收容弃婴的佛罗伦萨育婴堂就主要服务于市民,并为人们提供舒服的庇荫处,他们可在柱廊内交谈、聚会,甚至从事商业活动。在陵墓建筑方面,在中世纪由于人们最关心死者的灵魂能否得救,因此在坟墓建造中多表现死者生前的功德和对上帝的虔诚。而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则大大减少了宗教因素,突出了世俗因素,更多地表现死者生前的生活和业绩。

罗马竞技场,君士坦丁凯旋门,万神殿,许愿池,威尼斯广场,圣彼得教堂,佛罗伦萨乔托钟楼,圣母之花大教堂,威尼斯叹息桥,圣马可广场,庞贝古城遗址、古罗马竞技场、比萨斜塔、米兰大教堂、佛罗伦萨大教堂。另外,在意大利的国中国梵蒂冈(世界天主教中心)还有圣彼得大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