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必未敢忘忧国全诗 古代谁会称自己为孤臣呢

目录导航:

  1. 未必未敢忘忧国全诗
  2. 刘禹锡雅号
  3. 体现柳宗元人格和形象的诗歌是
  4. 政已三王上,言皆六籍醇是什么意思
  5. 不以位卑而自贱的人物
  6. 书愤尾联赏析
未必未敢忘忧国全诗

《病起书怀 》

宋 ·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

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

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

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

夜半挑灯更细看。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译文

病体虚弱消瘦,以致纱帽帽沿都已宽松,不受重用只好客居在与之相隔万里的成都江边。

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即使事情已经商定,也要等到有了结果才能完全下结论。

希望天地神灵保佑国家社稷,北方百姓都在日夜企盼着君主御驾亲征收复失落的河山。

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

注释

病起:病愈。

病骨:指多病瘦损的身躯。支离:憔悴;衰疲。

孤臣:孤立无助或不受重用的远臣。江干:江边;江岸。

忘忧:忘却忧虑。

阖(hé )棺:指死亡,诗中意指:盖棺定论。

庙社:宗庙和社稷,以喻国家。

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 和銮(luán):同“ 和鸾 ”。古代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銮”。诗中代指“君主御驾亲征,收复祖国河山”的美好景象。

出师一表:指三国时期诸葛亮所作《出师表》。

挑灯:拨动灯火,点灯。亦指在灯下。

出自南宋陆游的《病起书怀》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诗是淳熙三年(1176)诗人被免去参议官后写下的。诗人落职之后,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一病就是二十多天。这首诗从衰病起笔,以挑灯夜读《出师表》结束,所表现的是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永不磨灭的意志。其中“位卑”句犹如漫漫长夜中的一盏心灯,不但使诗歌思想生辉,而且令这首七律警策精粹、灵光独具,艺术境界拔人一筹。

刘禹锡雅号

刘禹锡的雅号是:诗豪,他是晚唐时期的一位豪放派的诗人,因为他的诗句非常的豪迈,这才有了这样的称号,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存在。

诗豪。刘禹锡号庐山人。刘禹锡——诗豪,李白——诗仙,杜牧——樊川居士,李贺——诗鬼,王维——诗佛。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

诗豪。

刘禹锡“诗豪”的称呼,最初是白居易赠送的,白居易在诗集《刘白唱和集解》中称赞道:“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刘禹锡之后便一直被称为“诗豪”。

雅号诗豪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

刘禹锡的雅号是诗豪。刘禹锡的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

刘禹锡,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

体现柳宗元人格和形象的诗歌是

01.入黄溪闻猿

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柳宗元出生于世家大族,少年成名,春风得意。当他正要实现心中抱负之时,却遭到致命的打击。公元815年,他被贬永州,一住就是十年。漫长的等待,在孤独寂寞中舔舐伤口,却绝无“起复”的可能,这种悲苦与绝望,足以把柳宗元“逼疯”,这首诗即写于他被贬永州期间,写得可谓字字血泪,声声凄苦。

猿啼之声是凄苦的,诗人多以“猿啼”表示环境的凄凉与内心的悲苦。柳宗元被贬永州,听到猿啼之声,勾引起内心的压抑与悲愤,故而写下这首诗。苏东坡曾评价柳宗元的诗“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即他的诗字面看似乎干枯无味,实则内涵非常丰富,他看似写得毫不用力,其实表达出曲折幽微且细腻的感情。

▲王和尚解诗:柳宗元的孤独与哀鸣

这首诗,字字精练,字字意深。“溪路千里曲”,千里,写其远。永州在湖南南部,此处离作者故乡长安,有数千里之远。刘禹锡曾有诗说“春明门外即天涯”,意思是:走出长安春明门,就是天涯海角。这更多的是心理的距离。作者被皇帝抛弃,满腔抱负和才能无处施展,被贬到蛮荒之地,其距离之远与内心的绝望,都被“千里”二字写尽。

作者沿溪而行,不知何处响起猿啼之声。“哀猿何处鸣”,“猿”称其“哀”,可见猿啼之声正像其内心的绝望嘶喊。诗中“何处”二字,细思也很妙,它暗写自己的迷茫。作者内心压抑沉重,犹如行尸走肉般茫茫然前行,在一片茫然和空洞中,猿啼之声犹如利剑,让他惊醒,把他从茫然中拉回现实,也让他清楚地意识到现实的痛苦与绝望。

首联的铺排可谓字字有神,但尚属于常见之句。若是俗笔,则会写听猿啼的感受与内心的忧思。但是柳宗元却在二联陡起波澜,把感情推向了高潮。作者内心如此哀苦,听到凄凉的猿啼,却不再啼哭,这就很有悬念,细思,如此写却比泪雨滂沱更有力量。

▲王和尚解诗:柳宗元独钓寒江雪

作者说:猿猴啊猿猴,再啼叫也不能引起我的愁绪了,因为我的泪已经流干,你叫得再哀苦也没有用了。“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写得更加绝望,其笔力也更加遒劲。 “孤臣”,二字如血,作者孤身一人,远赴蛮荒,断绝了所有的希望,“孤”字把他的孤独寂寞写得非常有力。

而“泪已尽”更是让人感慨,作者身处蛮荒,毫无“起复”的希望,虽然夜夜啼哭,却毫无用处,他就像林黛玉一样,泪已经流干,可见多么伤心和绝望。这就是“哀莫大于心死”。所以他说:猿啼还叫什么呢?我已经没有泪可以流了,表达伤心的欲望都没有了。

这首诗写得非常绝望,也非常有力量,只有设身处地才能体味作者的深意。

政已三王上,言皆六籍醇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朝政已经历了夏、商、周三代之君主,记载的都出自于禅家六经。

出自 宋代 苏轼 的《神宗皇帝挽词三首》:

文武固天纵,钦明又日新。化民何止圣,妙物独称神。

政已三王上,言皆六籍醇。巍巍本无象,刻画愧孤臣。

未易名尧德,何须数舜功。小心仍致孝,余事及平戎。

典礼従周旧,官仪与汉隆。谁知本无作,千古自承风。

接统真千岁,膺期止一章。周南稍留滞,宣室遂凄凉。

病马空嘶枥,枯葵已泫霜。余生卧江海,归梦泣嵩邙。

不以位卑而自贱的人物

他只有初中学历,但他不以卑微而自贱,承继先哲之业,开拓学术新涯,终成为了不起的学者、名师。钱锺书先生称他为“旷世奇才”,季羡林先生说他是“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与钱锺书并称“南饶北钱”,与季羡林并称“南饶北季”……他就是广东潮州人饶宗颐,被誉为“业精六学,才备九能,已臻化境”的国学大师

陆游。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出自宋代陆游的《病起书怀》。全文为: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病起书怀》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四月,陆游时年五十二岁。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病愈之后仍为国担忧,为了表现要效法诸葛亮北伐,统一中国的决心,挑灯夜读《出师表》,挥笔泼墨,写下此诗,"位卑“句成为后世许多忧国忧民的寒素之士用以自警自励的名言。

书愤尾联赏析

陆游《书愤》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鉴赏如下: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终陆游一生,以诸葛亮“自勉”。抑或有之,诗人却未曾以诸葛亮“自况”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百年来谁可与诸葛亮相比?”答案应当已包含在这反问之中。

陆游《书愤》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鉴赏如下: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类似说法.在不少赏析文章中也可读到。如影响较大的上海辞书版《宋诗鉴赏辞典》:但老骥伏枥.陆游的壮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番与伊、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文学作品的鉴赏,一条重要的原则是论世知人。《书愤》是一首著名的爱国诗歌,倘称陆游于诗中以矢志北伐的诸葛亮“自勉”“自况”,须探究一下这种“自勉”“自况”的主客观条件是否存在。从创作背景看。据于北山《陆游年谱》,《书愤》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初,时陆游蛰居山阴落职赋闲。这一年。陆游六十二岁。自淳熙七年(1180)被劾居乡后.陆游离开政治中心已五年之久。作此诗前,陆游有诗记其精神及身体状况:志士凄凉闲处老,名花旁落雨中看。(《病起》)病起清赢不自持,年光即上鬓边丝。(《山居戏题》)在可以确证与《书愤》作于同时的诗作中,陆游坦陈其“背时”“杜门”之心态处境:扫榻欲招贫与语,杜门聊以醉为乡。(《新年》)佳人空谷从来事,莫恨桃花笑背时。(《梅花已过……》)虽说“终忆祁连古战场”(《新年》)为志士本色,但当年在南郑前线“铁马秋风”建功立业的一腔豪情,应该说是烟消云散了。佳人空谷志士不遇,杜门谢客一醉消愁。如此心态。如此境况,陆游离诸葛亮的勋业无论如何是很远的。自视如此。朝廷又是如何看待陆游的呢?这一年,陆游新蒙起复.除朝请大夫、知严州。陆游至临安觐见宋孝宗之时。皇帝对这位一生大声疾呼抗金的志士的训谕是:“严陵,山水圣地,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宋史》本传)皇帝眼中,“一生报国有万 死”的忧国之士。其实不过是咏风弄月浅吟低唱的一介文人。落职赋闲毫无实权的一位贬官,皇帝定位“赋咏自适”的一介文士,欲以诸葛亮“自况”,岂不有自作多情之嫌!能以蜀相诸葛亮“自况”之人,当得有诸葛亮那样的身份、地位、权力、威望,否则,便难免贻人以笑柄。从淳熙十三年陆游的境遇看.与诸葛亮有一丝一毫的可沟联相通之处吗?称陆游以诸葛亮“自况”,不是表彰诗人的爱国之心.倒是将其置于大言不惭的尴尬境地了。从意象运用看。“拈风想象梁甫吟,尚忆幡然答三顾。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陆游《游诸葛武侯书台》)陆游一生景仰北伐曹魏的诸葛亮,《出师表》遂成为陆游诗中的常用意象。淳熙三年(1176),陆游五十二岁,作《病起抒怀》,诗云:病骨支离沙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此前,诗人有一段在四川的从军经历,夜读《出师表》,激起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以诸葛亮“自勉”之情的确有过。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看不出诗中的“自况”意味。诗人在擘画进军关中的抗战派四川宣抚史王炎幕府,度过一段在大散关前线的烽火岁月,更有可能成为“当代诸葛亮”的.应该是职位较陆游高得多的这位封疆大吏。“出师一表通今古”,诗人运用这一意象,正是道出了对当权者的一种希望,尽管王炎的北伐后来成为泡影。《书愤》作后又过十年,庆元二年(1196),陆游作《七十二岁吟》,诗中再一次运用《出师表》这一意象:七十人言自古稀,我今过二未全衰秋晚雁来空自感,夜阑酒尽不胜悲。渭滨星云逾千载。一表何人继出师!尾联意思十分清楚:千载而下之今日。像诸葛武侯那样的一心报国者已后继无人了。“一表何人继出师”其实正是“千载谁堪伯仲间”的同义语。区别仅在前者说得更为明确罢了。所以,终陆游一生,以诸葛亮“自勉”。抑或有之,诗人却未曾以诸葛亮“自况”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百年来谁可与诸葛亮相比?”答案应当已包含在这反问之中:绝不是“舍我其谁”。只能是“世无英雄”!三十年中,诗人三次运用《出师表》这一意象,“一表何人继出师”这一结论。是从现实的屈辱政治中得出的。从诗歌内容看。杜甫《咏怀古迹》(其五):“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陆游《读杜诗》:“常憎晚辈言诗史,《清庙》《生民》伯仲间。”凡言伯仲,当指相去不远.可资比照。千载而下,谁堪与诸葛亮相比?这样的人物应当是身居中枢要津之当权派。“塞上长城空自许”.年轻时。陆游自比自况的对象是南朝宋文帝之大将檀道济,但那也是遥远的过去了。而今。“镜中衰鬓已先斑”.连“塞上长城”的“自许”也显得空邈而不切实际.更不用说是自比挥师北伐的诸葛亮了。陆游抗战的热诚从来没有消逝过.对当权的投降派的揭露也从来不曾停止过: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庙谋尚出王导下,顾用金陵为北门。(《感事》之二)不忘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更无人。(《追感往事》)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夜读范致能揽辔录……》)与上列诗句直斥衮衮“诸公”有别,《书愤》一篇则间接曲折.通过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暗中谴责主和派。“世事艰”就艰在朝中主和派当权。自己虽有作“塞上长城”的报国之志,却投闲置散,横遭压抑,不受重用。“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抚今追昔,用一则典故婉转地写下了对政坛人物的客观评论。诗歌的这一内容在诗题中有明确交待。《书愤》所抒之“愤”,涵盖两个时段:昔时和今朝。“塞上长城空白许”,一个“空”字,热泪满襟,明言往昔人生失意的无穷感喟。“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谁”字,明知故问,坦陈当代世无英雄的可悲现实。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对文恬武嬉的主和派的绵绵不绝之“愤”。辅弼重臣多庸碌苟安之辈,竞无一人能像诸葛亮那样倡言北伐恢复中原,诗人的现实之“愤”,正集中表现于《书愤》之末二句。诗人以酣畅淋漓之笔猛力抨击死气沉沉的现实政治.如此解释,方可使《书愤》之“愤”落到实处。综上.可知“自勉”“自况”之说不过是赏析者臆想的产物。用这种说法诠释陆游《书愤》尾联,甚为不妥。于北山先生“指斥当局,蔑视强敌”(《陆游年谱》)之八字短评当为不易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