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嘉庆为什么叫仁宗
- 姓上官古代名人
嘉庆皇帝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在乾隆皇帝去世之后,立刻下手惩治史上最大的贪官污吏和珅,让百姓津津乐道。据历史记载,和珅聚敛天下财富高达八亿多两白银,所拥有的财富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的财政收入总和,民间甚至传出"和珅倒、嘉庆饱"的顺口溜。
第二件事便是广开言路,为乾隆时期因言获罪者平反昭雪。康熙、乾隆执政时期,虽然被称呼为"盛世",但却充满了文字狱的腥风血雨,孙嘉淦案、胡中藻案、王锡候案、徐述夔案、石卓槐案等等,让当时的文人士子生活在文字专治的恐怖之下,只懂得唯唯诺诺、歌功颂德。嘉庆皇帝却利用咸与维新的机会,重新起复这些因言获罪的官员,为士子平反昭雪,让民心重新凝聚。
在对国家的治理上,嘉庆皇帝开始整饬内政,实施仁政,大肆兴修水利工程,重视农业发展,对灾民给予免税和救济,惩戒粉饰太平和怠惰之风。虽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清朝政府的颓败局面,但却极大缓解了国内的阶级矛盾,为整个国家迎来了一股清风。
乾隆末期,国内危机四伏,到处都是农民起义。而嘉庆在掌权之后,开始对起义军分化瓦解,更换统军大将,惩罚镇压不利的官员,对农民进行安抚,从而割断了农民与起义军之间的联系,让国家重新回归稳定。尤其是对英法等国外势力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力主严禁鸦片,明智的拒绝了英国想要帮助镇压起义军的要求。
嘉庆初期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二帝同治时期,虽然唐朝有过两次,明朝也有过一次,但都隐藏着血腥与压迫。而嘉庆皇帝在登基之初虽然权利还是掌握在乾隆皇帝的手中,但他却以极大的孝心和耐心来压制自己的野心,做到了父慈子孝与乾隆皇帝和谐相处的局面,实属难得!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年号嘉庆。仁宗是庙号,他父亲乾隆是高宗,爷爷雍正是世宗,高辈分的庙号已无所用,故用个美号。谥法本无仁字,宋仁宗赵祯首开先河,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嘉庆帝内除佞臣、去贪官、开言路,外理民讼、平苗乱、镇白莲、拒外夷,尚称平恕,无显恶大愆,有守成循规之行,当个仁字
清代的嘉庆皇帝庙号仁宗。
“仁”是古代对一位君主的最高评价了。在中国古代,能够得到“仁宗”庙号的皇帝屈指可数。只有宋仁宗赵祯、明仁宗朱高炽、清仁宗永琰等寥寥几个人。这几个仁宗宅心仁厚,施政风格都非常宽厚仁慈。
这一点,从嘉庆皇帝改掉自己的名字可以看出来。
嘉庆皇帝继位后,将名字从“永琰”改为了“颙琰”。嘉庆皇帝认为,自己名字“永琰”中的“永”字,是一个常用的汉字,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使用频率都非常高。不如自己改一个不常用的生僻字。这样一来,文武百官和天下老百姓就能继续使用“永”字了,于是,嘉庆皇帝放弃了“永”字,改为“颙”。从此,“永琰”变成了“颙琰”。
清代的嘉庆皇帝庙号仁宗。嘉庆之前,尚有宋代的赵祯、明代的朱高炽,庙号也是仁宗。“仁”是古代对一位君主的最高评价了,“为人君者,止于仁矣”。仁既有仁爱、仁厚、仁德之意,又有“克己复礼”(克制自己的欲念,服从制度的安排)之义。君主要做到仁,并非易事,宋仁宗、明仁宗都无愧于仁宗的庙号。但清嘉庆以仁宗为庙号,似乎不怎么合格。
那么为什么清代的统治集团在嘉庆去世之后,要给他一个“仁宗”的盖棺定论呢?我个人认为,可能是因为,嘉庆帝在他父皇——乾隆帝的反衬下,确实显得很仁厚了。大家都知道,所谓的“康雍乾盛世”,也是文字狱横行的严酷时期,特别是乾隆时代,
据《清代文字狱简表》统计,乾隆在位60年,退休后仍不舍得弃权,又管4年,共计64年,制造的大规模、中规模和小规模的文字案共计130多起,可以说五个月就要对文人“刀斧伺候”一次。
嘉庆继位之后,基本结束了搞文字狱的做法,甚至对乾隆时的一部分文字狱作了平反。与他爸爸、爷爷相比,平庸的嘉庆帝确实要仁厚得多,嘉庆朝的政治氛围也相对宽松,历史学家孟森先生对此有一个评论:“嘉庆朝,承雍、乾压制,思想言论俱不自由之后,士大夫已自屏于政治之外,著书立说,多不涉当世之务。达官自刻奏议者,往往得罪。纪清代名臣言行者,亦犯大不韪。士气消沉已极。极宗天资长厚,尽失两朝箝制之意,历二十余年之久,后生新进,顾忌渐忘,稍稍有所撰述。虽未必即时刊行,然能动撰述之兴,即其生机已露也。”(孟森《明清史讲义》) 在这个意义上,嘉庆便成了仁宗。
嘉庆皇帝,清朝第七位皇帝,在位二十五年,庙号清仁宗。所谓“仁”,就是以民为本,重视人民生活,让百姓都过上好生活。”仁“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颇为接近。他是守成之君,既没干出什么成就,也没什么大错误。
庙号是臣子给定的,仁 孝之类就是给平庸皇帝的.
仁这词做庙号不是什么好词,类似神宗,哲宗等等,虽然大同小异,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没什么好评价的.
姓上官古代名人上官周字 文佐,号 竹庄。长汀(今福建省长汀)人。布衣。
与查慎行、黎士弘友善。善画山水,烟风弥漫,墨晕可观。查慎行题其罗浮山图,有“上官山人今虎头”之句,其推许可谓到矣。人物神情潇洒,于唐寅、仇英之外,别树一帜。刊晚笑堂画传,所画古今名人,各具神态。张浦山(庚)谓其有笔无墨,尚未脱闽皆也,人物工夫老到,亦未超逸。似非确论。兼精篆刻,能诗。着晚笑堂诗集。年至八十五尚作台阁风声圆。
1、上官桀
西汉外戚大臣,汉昭帝皇后上官氏的祖父。
少任羽林期门郎,以才力著称。历任未央宫厩令、太仆、侍中等职。汉武帝刘彻病重时,拜为左将军,封安阳侯,与霍光同为顾命大臣。汉昭帝即位,结好大将军霍光,互通婚姻,常常代行政务。其子车骑将军上官安受罚、鄂邑长公主求官职失败等事件,与霍光水火不容。
元凤元年(公元前80年)九月,联合御史大夫桑弘羊、燕王刘旦打算设宴谋杀霍光,事败被杀。
2、上官凤儿,孝昭上官皇后(前89年-前37年),上官氏,6岁为汉昭帝皇后,是中国历史上最年幼的皇后。左将军上官桀的孙女,车骑将军上官安之女,大司马霍光的外孙女。其母为霍光之女敬夫人霍氏。
出生于公元前89年(征和四年)。于公元前83年(始元四年)被汉昭帝纳入宫中;初封婕妤,月余,立为皇后。在皇后位10年。
公元前74年(汉昭帝元平元年),昭帝死后,过继昌邑王刘贺为昭帝儿子,立为皇太子,继皇帝位,尊上官氏为皇太后;刘贺被废,汉宣帝刘询过继给昭帝为儿子,上官氏仍为皇太后。在皇太后位25年。
3、上官仪(608年-665年),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人,唐朝宰相、诗人,才女上官婉儿的祖父。
上官仪早年曾出家为僧,后以进士及第,历任弘文馆直学士、秘书郎、起居郎、秘书少监、太子中舍人。他是初唐著名御用文人,常为皇帝起草诏书,并开创“绮错婉媚”的上官体诗风。
龙朔二年(662年),上官仪拜相,授为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麟德元年十二月(665年1月),因为唐高宗起草废后诏书,得罪了武则天,被诬陷谋反,下狱处死。中宗年间,因上官婉儿受中宗宠信,追赠上官仪为中书令、秦州都督,追封楚国公。
4、上官婉儿(664年—710年7月21日),复姓上官,小字婉儿,又称上官昭容,陕州陕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人 ,唐代女官、诗人、皇妃。因祖父上官仪获罪被杀后随母郑氏配入内庭为婢。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
唐中宗时,封为昭容,权势更盛,在政坛、文坛有着显要地位,从此以皇妃的身份掌管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告。
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在此期间主持风雅,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全唐诗》收其遗诗三十二首。710年,临淄王李隆基起兵发
姓上官最著名的就是上官婉儿,她是中国唯一一个女皇武则天身边的女官,她为武则天处理事情,拥有着很多政治资本,而上官婉儿更是和太平公主是好朋友,也是政治同谋,直到上官婉儿被李隆基政变后处死,结束了她极其传奇的一生,这也是上官中最著名的名人。
上官均(1038-1115年),字彦衡,宋邵州邵武(今福建省邵武县)人。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科考榜眼,任监察御史等职,一生廉正,以龙图阁待制致仕。上官均著有《曲礼讲义》2卷、《奏议》10卷、《广陵文集》50卷等
上官婉儿(公元664年-公元710年7月21日),别称上官昭容、小婉,诗唐代著名才女,著有《彩书怨》、《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等作品。
上官均(1038~1115),字彦衡,邵武人。宋熙宁三年(1070)举进士,授大理评事,任北京留守推官、国子直讲。
上官桀(前140—公元前80年),字少叔,西汉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