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因学角度,哪些省属于南方汉族,哪些是属于北方汉族 百越是母系社会吗

目录导航:

  1. 从基因学角度,哪些省属于南方汉族,哪些是属于北方汉族
  2. 壮族婚姻起源
  3. 吴川人祖先来自哪里
  4. 广东客家人血统纯吗
  5. 广州人祖先是哪里人
从基因学角度,哪些省属于南方汉族,哪些是属于北方汉族

南方汉族是指中国南方(秦岭淮河以南)的汉族群体。南方汉族来源于汉族源头西南古羌人,北方汉族同源,和经过不断分化、融合、迁移形成。

秦汉之前曾有许多不同的称呼,如南蛮,东夷,西戎,百越,百濮,荆蛮等,但并不是严谨的民族划分。

南北方汉族的交流在史前时代就广泛存在,尤其是在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盛唐时期爆发的安史之乱、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时期的三次大规模民族融合为盛,大批北方贵族为逃避战乱南迁,同时南方平民北迁填补战后北方的人口,融合迁移之后形成了今天的南方汉族。 2004年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由文波、李辉领导的科研组通过对国内17个不同省区的871个抽检者的血样进行基因分析,比较南方汉族和北方汉族的Y染色体(父系)和线粒体DNA(母系)的相同率,得出结论:今天的南方汉族是北方民族和南方民族共同繁衍的后代。

生物遗传基因由染色体和线粒体携带。

人的细胞核内共有二十三对染色体,其中Y染色体比较特殊,它只能由父亲传给儿子(传子不传女),并且在遗传过程中不会出现重组,因此能稳定地记录父系方面的遗传信息。

举例来说,如果我们有办法知道宋朝赵匡胤的Y染色体特征,今天科学家通过测定某地区某一个男子(不一定姓赵)的血样,发现他的Y染色体与赵匡胤完全相同,就可以断定他是赵匡胤的后裔。

除Y染色体外,在人体细胞的细胞质中还含有线粒体DNA(mtDNA),线粒体DNA也很特别,它只能由母亲传给女儿(传女不传男),因此通过分析线粒体DNA基因可以重建母系血缘方面的联系。

史前北方汉族与南方汉族尽管有小规模的基因交流,但由于地缘分隔缺少大规模血缘上的联系,双方的Y染色体与线粒体DNA存在差异。今天的南北汉族是双方的混血后代,它的Y染色体、线粒体DNA与北方汉族具有共同点,与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也具有共同点。

科学家通过基因分析,计算南、北汉族在Y染色体与线粒体DNA上的“相同率”(以百分数表示,为了书写方便,一般以小数表示),可以以此来判断南方汉族是更接近北方汉族的后裔,还是更接近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后裔。

复旦大学的数据基本可分为三组: 第一组(湖北、安徽、江苏为代表) Y染色体的相同率很高(平均90.5%相等),线粒体DNA的相同率也很高(平均78.5%),与北方人群差异无几。

从基因角度看,江苏人、上海人、安徽人在南方汉族群体中靠近北方民族。

第二组(福建为代表) Y染色体的相同率较高(平均80%),说明基本是北方人群男性的后代。

线粒体DNA的相同率很低(平均22.4%),说明基本是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女性的后代。

综合两点,福建、云南等省区的居民基本是北方男性与南方女性婚配的后代。同时表明,迁徙到福建等地的北方人群中很少有女性移民,以及当地人群男性较少传下后代。

第三组(湖南、江西、浙江为代表) 情况比较平均,这组Y染色体的相同率高于50%(平均74%),说明南北方人群对基因的贡献相当。

线粒体DNA的数值达到50%(平均48.8%)。说明该地区北方女性的数量与南方女性的数量基本相等。说明北方民族与当地民族均衡婚配,均匀融合。 综合以上三组数据,总的表明在南方汉族形成的过程中,南方本土女性多于男性,而也有不少南方男性融入了北方汉族。 二○○四年九月十六日,英国《自然》杂志以《遗传学证据支持汉文化的人口扩张模式》为题,报道了文波、李辉等人的研究成果。

该报道称:汉文化的扩散的确伴随着大规模人口迁徙,但这场由北向南的人口迁徙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汉族男性。

壮族婚姻起源

壮族礼仪习俗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时代开始的阶段,礼俗文化的形成则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壮族礼仪和习俗很多,主要则以人一生中的出生、周岁、结婚、寿辰、丧葬等方面来规范,它以人的繁衍、平安、幸福为终极目标,通过内心企求的外部形态,表达一种对生命的欲望和激情,纯属一种以人缘亲、和为根本的礼俗文化。

壮族礼俗中,以结婚礼仪最为隆重。其婚姻的基本形态是一夫一妻制,普遍实行氏族外婚,同姓不同宗可以通婚。侬支系亦行单向姑舅表婚,即姑母子、舅女可婚,严禁舅子、姑母女通婚;沙支系同姓不通婚;土支系在四代以外认为没有宗亲关系,可以通婚,姑表不婚。婚姻有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两种形式,民国以前,多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成婚规矩,有早婚、小婚现象。

每年六月下旬或七月上旬,腊月十五日前后男方家还两次给女方家送糯米粑、棕粑、猪肉、鸡鸭等自产礼物。大礼是男方提前三四个月确定婚期,告知女方家。并送上带有"六",表示"六六有福"大额数的礼金,钱多与少视男方家经济条件而定,还要送上酒、肉各100-160斤,另还配上糯米粑、棕粑、油炸粑等食物。待到婚期吉日,婚礼仪式则要进行三天,有接亲、送亲、拜堂、回门等礼节。从恋爱至完婚一般要经过恋爱媒说、撮合定亲等过程。

壮族还有招赘的习俗。即男嫁女娶婚俗,谓之"欧龙肯魁"。招赘后,男子要改姓女方的姓,所生子女均随母姓,并可继承母亲祖业的遗产,三代后改父姓,叫做"三代还宗";不享受女家祖业的上门女婿,一般不改姓。其婚俗还有丈夫死,弟无妻,双方愿意兄嫂可转为弟妻,也可改嫁,年幼子女可留可带走,姓氏多保留原姓,有条件的,改嫁婚宴亦隆重。

历史上,壮族曾普遍实行早婚,根据有关地方志书记载:“依人,多早婚”,婚姻形式基本实行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双轨制。

父母包办必请媒人说婚。媒人说婚通常要进行若干次,第一二次去女家,若女方父母亦有意,则以便饭招待。如此往返三五次,即可议定亲事,并以“合八字”订婚。订婚礼银很重,一般须送与女子全套银制饰物。 父母包办婚姻,在壮族中亦占有一定地位,男女通常在十三四岁、有的早在七八岁就被双方父母“合八字”定了终身。

男女青年婚前有社交自由,但双方即便情投意合,也需征得父母同意后才能结婚。自由婚姻的主要方式是男女青年通过唱 山歌择偶。此种方式当地谓之“唱流”或“赶风流”。长期以来,在壮族婚姻生活中已成为一种制度,直至解放前后,广南一带壮区仍然十分盛行。

壮族的村寨一般由若干姓氏成员所组成,没有 氏族组织,具有明显的村社特征。壮族婚姻的基本形态是一夫一妻制。各支系都普遍实行氏族外婚,但同姓不同宗可以通婚。“土人”家族在四代以外即认为没有宗亲关系,可以通婚。舅表姨表可婚,姑表不婚.“依人”氏族外婚多行单线姑舅表婚,姑母之子与舅父之女可婚,但严禁舅父之子与姑母之女通婚。

发源于旧石器时期的壮族在2000多年的发展史中,不仅创造出了独具壮族特色的民族文化,同时也孕育出了流传千年的文化习俗。

从民族差异性角度来讲,壮族不仅拥有独特的建筑、服饰、饮食文化。同时在劳动生产以及日常生活中,也形成了具有壮族特色的民风民俗。由于生活在气候比较潮湿的南方地区,所以壮族人发明了依山傍水的“木楼”。

同时,为了能够延续民族文明壮族先民,还形成了一种独具民族风格的婚俗文化。相比较于汉族社会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古代壮族人在面对婚姻大事的时候,也别出心裁的演化出了“女娶男嫁,夫从妻居”的婚俗。

发源于先秦时期百越之地的壮族,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与中原大国,风格迥异的民族文化与社会实践活动。“百越”地处长江中下游至东南沿海区域,由于这里尚处于未开化的历史阶段,所以直到秦朝建立之后才浮现在大秦帝国的视野之中。

秦始皇为了实现天下一统的宏伟目标,曾派遣50万大军讨伐壮族祖先聚居的岭南地区。但由于此地交通不便、气候多变,所以一直到公元前214年,秦军才战胜西瓯人统一了岭南地区。并在此地设立桂林、南海、象郡,至此生活在该地的壮族先民,才正式被纳入秦朝的统治之下。

事实上当时生活在岭南之地的壮族先民,尚处于氏族部落社会发展阶段。这与中国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秦朝相比,至少在社会发展上已经不止落后了一千年。虽然此时的“西瓯”、“骆越”人,已经开始使用铜铁器并步入了文明时代。

但是这种氏族部落社会体制,却根本无法与封建体制相提并论。笔者认为岭南纳入秦朝版图之后,在秦朝先进的社会制度带动之下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简单说就是从氏族部落跨越式的进入了封建制度,这其实对壮族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种跨越式发展,至少可以让壮族少奋斗一千年的时间。这不仅为壮族的民族文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也为形成稳定的服饰、饮食,以及生活习俗文化开辟了一种新型发展模式。

而大秦帝国统治者为了稳固岭南地区的统治力,还曾派兵在此地修筑了“灵渠”。而“灵渠”所在地就在广西东北部,也就是现代壮族人生活的地区。同时,秦始皇也曾下令向岭南地区迁徙人口,这就出现了汉族人与“西瓯”、“骆越”人杂居的现象。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从此之后,当地的原住民不仅接受到了,较为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熏陶,同时也对生活于岭南西部的越人,向更加文明的社会迈进起了积极的作用,这些其实都是古代壮族的发展简史。

从先秦时期沉淀下来的壮族习俗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些独一无二的文化特征,而最能体现这种文化特征的元素,大致包括服饰、语言、文字、饮食等。人们可以通过不同语腔语调,很明显的区分出不同民族亦或是不同地区的人群。壮族作为两广地区最具民族特征的少数民族,一言一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可以体现出与众不同的壮族特色。

壮族开放式的婚姻习俗

1.壮族年轻男女恋爱方式

相比较于其他民族来说即使是在古代社会,壮族青年男女也可以自由恋爱。“对歌”就是一种较为开放的恋爱方式,壮族青年男女会在外出赶圩之时,展开一场以恋爱为目的的对歌大赛,当然在田间、村头等地也可以对唱山歌。

“老人也有十七八,父母也有风流时”,就是轧壮族青年对歌时最经典的唱词。这一点其实与封建社会中汉族女子,“大门不迈,二门不出”的领教制度截然相反。这其实也再次反映出了壮族尊徐母系氏族社会的风采。

2.“女娶男嫁,夫从妻居”

在壮族众多文化习俗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婚姻习俗。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从古至今,在众多民族中都是男人娶妻,而唯独壮族先民保留了母系氏族的婚姻制度。“女娶男嫁,夫从妻居”就是壮族独特的婚俗。

简而言之这种婚姻习俗有点类似于汉族的“入赘”,壮族年轻男女到了适婚年龄的时候,可以通过有对歌、抛绣球和打木槽等方式,寻找自己心目中的另一半。这其实也与壮族比较开放的社会制度息息相关。

直到现在社会壮族农村地区,依然在流传这种极具民族风格的婚俗。如果从现实意义上来讲“女娶男嫁,夫从妻居”,其实与壮族“不落夫家”习俗如出一辙。大意为壮族女性在结婚之后一般都不会常住婆家,就算是结婚当天也会与好姐妹一起庆祝。

这种习俗在现代人的眼中都特别难以理解,夫妻二人在结婚之后就应该按照,约定俗成的婚姻制度在一起过日子,但是壮族的“不落夫家”婚俗,却很容易导致夫妻感情淡漠,而最终走向离婚的边缘。

在古代社会结婚之后的壮族女子,一般都会在农忙时节或者重大节日,才会从娘家回到婆家小住几日。这种现象基本上会持续到两三年之后,而且还必须是在已经怀孕的前提下才能长住夫家。这种婚俗现象虽然令人无法接受,但是壮族男子也不得不勉为其难。

每个在历史画卷中留下印记的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发展与习俗传承历史。壮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所以也会在现代社会中依然人丁兴旺,其实与其固有的传统习俗有非常大的关系。

从先秦时期聚居于百越之地,再到融入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体系之中。不仅对壮族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也为完善壮族文化习俗奠定了重要基础。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壮族发展历程中,其独特的习俗就是迈向文明的助推器。

吴川人祖先来自哪里

吴川,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吴川人的祖先发自福建(莆田)。吴川在唐虞时代属南交,禹贡属荆扬南裔,殷、周属南越,周末属百越,秦时属象郡,西汉初年属南越国地,三国至南朝宋、齐时期,吴川先属广州高凉郡高凉县。424—453年(宋元嘉年间)始置平定县(吴川县前身),隶高凉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平南越,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祖先来自福建。

北宋时期开始迁入广东吴川,母系祖先为百越俚、僚两部,当地古越语。后来由于受高州府白话的影响,逐渐白话化。然而其始终与其他白话保持着巨大的差距,与其他白话分支皆无法沟通,甚至是最相近系数最高的化州话。比如吴川的“吴”,至今还保留着闽语的特征,发音为 ngōu cuun,而不是? chuin。

广东客家人血统纯吗

不算。

都不算纯血基本都混血,通过常染色体研究,广东人有一半东南亚土著矮黑人尼格利陀血统,按照吉林大学,云南大学,复旦大学考古古代百越时期中国南方新石器居民都是类似于澳大利亚原住民巴布亚新几内亚赤道人种面貌,广东母系80%来自于百越,其中百分之60是东南亚土著矮黑人,外貌酷似黄黑混血,具有黑人特征。

广州人祖先是哪里人

广东人的祖先:是百越人

广东人的mtDNA(母系祖先)80%属于百越 许多人第一次来到广州,会发现广州的男女,长相与五岭以北的汉人明显不同,广东人身材普遍较矮小,皮肤相对较黑,身材普遍较瘦,五官也相对分明生硬,甚至连性格,都与五岭以北的汉人存在明显的不同。 为什么?现代DNA研究,给我们揭示了答案:因为广东人,基本上都不是纯种的汉人,他们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汉化了的百越人。 我们知道,在人的DNA里面,有一些遗传片段,是只能从母亲遗传下来的,因此,科学家追踪这个母系片段,就能追踪一个人的母系祖先,我们平时所知道的“人类源自非洲”,其实用的就是这个手段,得出的结论。 同样的DNA研究显示,大部分广东人的mtDNA(母系祖先),不是汉人,而是百越族。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有许多许多,结果都是相互佐证,举个例子,2010年汕头大学与复旦大学,联合发表了一份名为《潮汕人与广府、客家人母系遗传背景差异的分析》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广府人与百越人血统非常密切。 广东人的唯一例外,是潮汕人。潮汕人的中原血统较为纯正,他们不是百越人的后代。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看到,潮汕人的长相、语言、性格,与广州周边的正统广府人,也存在明显的不同。 DNA图谱研究进一步表明,相对中原汉人而言,广东人与泰国人、越南人的血缘关系,更加密切,换句话说,从生物学上而言,广东人与泰国人、越南人,属于近亲。 (注:本文仅仅从学术、文化、人文知识的角度,谈论基因图谱研究的成果,本文并没有任何政治上的含义,也不隐含任何形式的政治意义)

广东话存在大量的古越语残留 鲜为人知的是,我们现在讲的广东话,竟然含有大量的古越语残留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