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音瑜伽创始人是哪里的人 古印度说的梵音吗是啥意思

目录导航:

  1. 梵音瑜伽创始人是哪里的人
  2. 古诗发展历程
  3. 梵音经贝是什么意思,指什么,颂佛经的声音么
  4.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与外域音乐交流
  5. 梵文起源
  6. 梵音同义词
  7. 梵是不是有两种念法,各代表什么意思
  8. 印度音话是梵音吗
梵音瑜伽创始人是哪里的人

饶秋玉,FinaYoga梵音瑜伽的创始人。饶秋玉女士从 2000 年开始练习哈他瑜伽,连续 6 年到印度学习,师从 Pattabhi Jois ( 阿斯汤伽鼻祖 ) , 她更是早期在他教室里练二级的中国人 ( 大陆 ) ,也是被阿努萨拉瑜伽授权的中国教练 ( 大陆 ) 。

古诗发展历程

古诗的发展历程是:诗经、楚辞、乐府、赋、辞、唐诗、宋词、元曲。

最早的诗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诗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305篇,其内容有“风、雅、颂”三个部分,这是从音乐角度上分的。

在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因此前人把“风、雅、颂”和“赋、比、兴”称作《诗》的六义。

在语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个字一句。

继《诗经》之后,公元前四世纪,在楚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叫“楚辞”,它的创始人是屈原。

后来,汉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写的作品编成一书,叫《楚辞》。《楚辞》发展为五言句,七言句。

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

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

到了魏晋,由于受到了印度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

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其分类有两种:

一是古体诗,也叫古风,所谓古体诗,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传统诗体,没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长可短,用韵平仄都比较自由,句子的字数有整齐的,也有不整齐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体和七言古体两种。

二是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即格律诗。近体诗在篇幅,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律诗和绝句。律诗和绝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作排律。

在唐代中期,由诗派生出新的体裁,这种体裁到了宋代最为发达,这就是词。由于词是由诗派生出来的,所以词又被称为“诗余”。由于词的句子字数长短不一,古人也称为“长短句”。

到了元明两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体裁,叫曲,也称散曲。

曲可以说是词的另一体,除了咏唱时的伴奏乐器不同以外,在语言上更加接近口语,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加衬字。中国古代诗歌按题材内容可分为:

1、山水田园诗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了一个重要诗派——山水田园诗派。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生机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2、别塞战争诗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焕、王翰等,这些诗多以描写边塞山川景物、风土人情。

3、咏史怀古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颂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

4、咏物言志诗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5、赠友送别诗这类诗歌主要抒写离别之情,借对送别情景的描写,表达达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

6、闺怨诗闺怨诗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有浓重的感伤色调,细腻的心理描写。

从创作特色上说,闺怨诗从整体而言,都呈现出一种婉约缠绵幽怨感伤之美,悠长含蓄,有无尽之味。

闺怨诗都以女性为描写对象,“怨”是这类诗的基调。

梵音经贝是什么意思,指什么,颂佛经的声音么

是:梵音经呗。

就是梵呗诵经的声音而已。

梵呗是中国佛教音乐的原声,源于印度声明学。

就是和尚念经的声音。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与外域音乐交流

古代音乐文化交流的记载,最早可上溯至夏代末年。汉代,张骞通使西域促进了西域文化与华夏文化的交融与发展。一条“丝路”把东方文明带向西方,西方的艺术家们也不远万里,来到长安,将西亚文化传入东方。这种东西文化交流,就包括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

汉代疆域内音乐文化交流

汉代疆域内音乐文化交流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南北音乐文化的共生性增强,特别是乐府中乐官的采诗作乐活动,在客观上造成了南北音乐得以共存一体的状况。

2.楚乐文化第一次对北方中原文化产生广泛的影响。关于楚乐的影响作用,有大量史籍记载,譬如,《汉书·礼乐志》载:“高帝乐楚声,故房中乐楚声也。”《旧唐书·音乐志》载:“楚调者,汉房中乐也,高帝乐楚声,故房中乐皆楚声也;侧调者,生于楚调;与前三调(平、清、瑟三调)总谓之相和调。”

汉代疆域内外音乐文化的交流

汉代疆域内外的音乐文化交流十分活跃,中国音乐传到了中亚、南亚,甚至传到了欧洲;另外,异域的音乐也传到了中国;还有中朝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的加强。

公元前2世纪,原居住在今甘肃河西地区的月氏族和乌孙族,先后向新疆伊犁河移动。其中西迁的月氏人,史书称大月氏,他们后经中亚进入大夏。这一迁徙,把包括音乐在内的中国文化带到中亚和南亚。

公元1世纪,匈奴族分裂,北匈奴西迁,最终定居东欧之匈牙利。把中国的音乐文化带到他们所经过的和新定居的地区。

在汉代,不仅中国的音乐文化传出到境外,异域的音乐文化也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国,例如,随着张骞通使西域,西亚音乐文化传入渐多。虽史载张骞曾得《摩诃兜勒》一曲的说法尚有争议,但一些西亚乐器,如胡笛、胡箜篌;一些杂技、乐舞的传入还可见诸记载,并得到验证。

公元前1世纪,印度的佛教经中亚传入新疆地区,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内地。佛教音乐也随之传入,但花当时,影响并不大。

公元前2世纪初年,燕人卫满率领一批人到朝鲜,并设置行政区划加以统治,这促进了古代中朝音乐文化的交流。

魏晋以来音乐文化的交流

1.歌舞伎乐的交流

东晋时,北方先后出现了十几个封建政权。大批中亚、西亚和印度的乐舞艺人陆续进入中国。

前凉王张重华在世时,天竺乐传到凉州。

公元382年,前秦派吕光征西域,384年攻占龟兹,将“奇技异戏”带到凉州。这种龟兹乐本来已经吸收了一些天竺乐舞的因素,传到凉州,又和当地中原乐舞融合,逐渐形成西凉乐。

公元435年,魏太武帝派遣20人出使西域,带回疏勒和安国(今中亚布哈拉)的乐伎。

公元568年,北周武帝与突厥联姻,皇后阿史那氏从突厥来,西域各地如龟兹、疏勒、康国都派艺人组成乐队,随皇后到长安。乐队中还有著名的龟兹音乐家苏祗婆,此人擅长龟兹琵琶,并把西域乐律传授给长安音乐家郑译。

2.乐器、乐曲的交流

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得《摩诃兜勒》一曲,带回长安。另外,汉以来乐器交流渐多。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约在公元350年前后,通过印度传入中国北方。筚篥也在此前后由西域传入内地。

西域音乐文化的东渐,与当时佛教的盛行不无关系。寺院、佛塔,寺院中经常有歌舞杂技的表演。僧人亦用歌唱吸引听众,宣传教义。一些西域传入的佛曲得到流传。另外,中国僧人将梵音佛曲译成汉文,改用中国音调歌唱,中外音乐得以融合。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梵文拼音的启发,还直接促成了我国音韵学的发展。这对后世的歌唱和作曲都有影响。

与此同时,中原音乐文化还经历着南北音乐文化的交流过程。这主要是由于战乱局面而造成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由此使得北方的民歌、鼓吹乐,以及相和歌等艺术形式的南流,它们为南方民族音乐注入新的发展因素。

梵文起源

自古以来对梵文的创造者有多种传说。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说:“详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则,四十七言”(47个字母)。“梵王天帝作则随时,异道诸仙各制文字。” 印度所使用的最古老文字,依近代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Harappa)及莫汗佐达罗(Mohenjodaro)等地出土的材料来看,当为史前时代的象形文字。但其起源究属何体系,尚无定论。而梵字与腓尼基文字(现代欧洲文字的原形),同属闪族文字系统,已为近代学术界所共识。在公元前700年左右,印度商人与美索不达米亚地方的人(闪族的一支)接触,乃将闪族的二十二个字母传往印度。经过印度人的整理,大约在公元前400年时,终于制作出四十个左右的字母。随着时代与地方的不同,书法与字体也逐渐地产生差异。公元一世纪左右,北方的梵字逐渐变成方形字体,南方的梵字逐渐变成圆形字体。至四世纪,两者之间的差异已极其明显。其中,北方由四世纪至五世纪间发展成笈多(Gupta)文字,六世纪再由笈多文字衍生悉昙字母(Siddham)。悉昙字母后来传入中国及日本等地,同时笈多文字也流传于龟兹、于阗等地而形成特殊字母,为各种中亚古语言所采用。

18世纪英国的东方学学者琼斯(Sir William Jones)爵士提出了著名的“印欧语假说”来解释印欧诸语言之间的相似性。1786年他在亚细亚研究会的一次学术讲演中,指出梵语与希腊、拉丁语的联系。他说:“梵语……的动词词根和语法形式与希腊、拉丁语酷似,这决非偶然。任何考查过这三种语言的语言学家,不能不认为三者同出一源。不过始源语言恐已不存于世。同时也有理由假定(虽然理由还不很足),哥特语、凯尔特语与梵语虽然面目迥异,但与梵语仍属同源,而波斯语也属同一语族。”这种“始源语言”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原始印欧语。欧洲学者现在一般认为,原始印欧母语起源于黑海以北的地区。在文献方面,现存最古老的直接材料是用可以上溯至公元前14世纪或更早时期赫梯语的楔形文字书写的,而在20世纪初发现赫梯语和释读迈锡尼线形文字B之前,通常认为用梵文书写的吠陀经典之一《梨俱吠陀》(成文于公元前16世纪到前11世纪)是印欧语系中最古老的文献。

梵字与腓尼基文字(现代欧洲文字的原形)同属闪族文字系统,已为近代学术界所共识。在公元前700年左右,印度商人与美索不达米亚地方的人(闪族的一支)接触,乃将闪族的二十二个字母传往印度。经过印度人的整理,大约在公元前400年时,终于制作出四十个左右的字母。随着时代与地方的不同,书法与字体也逐渐地产生差异。公元一世纪左右,北方的梵字逐渐变成方形字体,南方的梵字逐渐变成圆形字体。至四世纪,两者之间的差异已极其明显。其中,北方由四世纪至五世纪间发展成笈多(Gupta)文字,六世纪再由笈多文字衍生悉昙字母(Siddham)。悉昙字母后来传入中国及日本等地,同时笈多文字也流传于龟兹、于阗等地而形成特殊字母,为各种中亚古语言所采用。

梵音同义词

答:你好,梵音没有同义词。

词语名称:梵音。

拼音

fàn yīn

释义

①梵呗。②梵语。也泛指印度的语言。

例句

在梵音袅袅中,冷却的是拥有的患得患失。

梵是不是有两种念法,各代表什么意思

梵有两种念法,各代表的意思如下。

梵fàn(形声。从林,凡声[fán]。本义:梵梵,草木茂盛的样子) 。梵的原意是魔咒曼荼罗、祭祀仪式和唱诗僧侣,引申为自祭祀仪式所得的魔力。实际应用中加梵字以区分古印度和中华文化。

梵[fán] 通凡音 ,佛家提倡放下烦恼,追求平凡心。求得心灵的解脱与自在,平凡百姓习惯性就念[fán]音。

是有两种读法。分别是:fàn和fán。

梵fán:梵的本意是树木茂盛。佛教传入神华帝国后,因为佛教发源地印度树木茂盛,又有近似读音“梵天”的神灵信仰,所以又借用华文的“梵”字来表达印度或者印度宗教。

梵 fàn:形声,从林。字念四声。本义:梵梵:草木茂盛的样子)。梵,即芃之俗体。

不是,梵字只有一种念法,读fan,第四声,它做为形容词,如梵文,佛经原用梵文写成,故凡与佛教有关的事物,皆称梵,如梵言(佛经),梵境(佛的境界),梵磬(佛寺之磬),梵学(佛学),梵文为古印度书面语,故对印度等地的事物,常冠以梵字,以示与中国有区别,梵俗一般就是指印度风俗了。

是有两种读法。

一种读fàn,本义:关于古代印度的:~语(印度古代的一种语言)。~文(印度古代的文字)。组词:梵呗、梵文、梵宫、梵刹、梵行、梵乐、梵贝、梵堂、梵侣、梵衲 造句: 有的乡下佬以为梵天已经降生。 这种辛勤的练习,使梵高精通了绘画技巧。 有史料证明有崇信梵文佛典的小乖佛教存在。

一种读fán,本义:梵梵,草木茂盛的样子。

梵一种念法是fàn的读音,代表的是梵语音译词。寂静,高净。佛教中常常把经籍称作“梵本”,佛寺称为“梵刹”等。梵音等等

梵字另一种念法

拼音:péng

反切:房戎切,《集韻》蒲蒙切,平,東韻,並。侵部。

通「芃」。見「梵㈡梵㈡」。

所以说中国汉字的读音不同意思也会有所差别但一定要认真对待

印度音话是梵音吗

是。梵语是印度的古典印欧语系语言,是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的祭礼语言。就像欧洲的拉丁和希腊语一样,梵语在印度和东南亚有重要位置,是印度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

印度音话(Indian music)通常指的是印度传统音乐,它是印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传统。印度音乐包括北印度音乐(Hindustani music)和南印度音乐(Carnatic music)两个主要流派。

梵音(Vedic chanting)是指在梵语经文的朗诵和唱颂中使用的音乐形式,它是印度古代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梵音是根据梵语文献的语法、韵律和音调规则来演唱的,它具有特定的旋律模式和韵律体系。

虽然印度音乐和梵音都是印度文化中的音乐形式,但它们有一些区别。印度音乐是一种基于丰富的音乐理论体系和复杂的旋律编排的传统音乐形式,它注重乐器演奏和歌唱技巧的运用。而梵音更侧重于经文的宗教朗诵和唱颂,强调规定的调式和语调。

梵音可能可以被视为是印度音乐中的一部分,但印度音乐包含了更广泛的音乐形式和表达方式,包括乐器演奏、歌唱、舞蹈等。因此,印度音话并不仅仅等同于梵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