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封爵(公爵)有几人 古代宰相能封爵位吗吗

目录导航:

  1. 中国古代封爵(公爵)有几人
  2. 在古代,侯爷的爵位和丞相的爵位那个高
  3. 王侯将相的等级
  4. 王爷和丞相哪个大,为什么
  5. 封王拜相还是封王拜将
  6. 王侯和宰相哪个大
  7. 姚广孝封什么爵位
  8. 宰相要向王爷称臣吗
  9. 在古代一等忠勇伯是多大的官
中国古代封爵(公爵)有几人

古代爵位:“王、公、侯、伯、子、男”基本爵位。同时还有其他的爵位称呼,且历代爵位都有更改,增减。各不相同。

中国古代封爵(公爵)者,多是乱世,艰辛开国之人。或偶有战乱立功者。

这里我们举唐,明各二人例以做说明。

唐代分亲王、嗣王(承袭亲王的为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郡侯、县侯、县男、县子。国公以下,均加开国字样,如××郡开国侯、××县开国子。唐朝的封爵有食邑,但往往为虚封,唯加实封者可以享有所封地的租税收入(后改为领取俸禄)。

例如:郭子仪(697~781年),唐代著名将领。屡立奇功,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

李靖: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南平吴会北定沙漠,封卫公。

明朝,王爵为皇族专享(开国诸大将死后有追封郡王者),皇族封爵均世袭罔替: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诸子年十岁,则封为郡王;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诸子则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亲王岁禄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中尉三百石,奉国中尉二百石。由于这种世袭罔替的制度,导致后来出现举国一岁之入不能偿宗室岁禄的局面,远支宗亲将军、中尉甚至有故意犯罪入狱求饱者。另有公、侯、伯三等爵专授功臣,三等爵只能世袭,也有终身者。

李善长,明朝开国功臣,太师中书左丞相录军国重事兼太子少师韩国公,因胡惟庸案,满门抄斩。

徐达,明朝开国功臣,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魏国公,死后,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破例)。

在古代,侯爷的爵位和丞相的爵位那个高

这个是无法比较的。

古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一般功劳较高的丞相会被封为??大公,即公爵,这样的丞相即使不干了,也还有权威,享受国家津贴。但大部分丞相当完官就回乡了,所以是没法比较的

这是两个平行的通道上的职位,丞相是行政实职,有真实的管理权力,国家一品大员;而侯爷则是超品,但却是虚职,没有真实的管理权力,在地位上自然是丞相高,可是,实职和虚职是兼容的,丞相也可以是侯爷,像明代开国丞相李善长,爵位是韩国公;爵位通常来自开国功臣,或对社会,王朝有极大贡献的臣子,是奖励这些功臣,让其子孙享受父辈荣誉的,假如授勋的爵爷们没有实职,就相当于社会上的富二代,有钱有享乐,但在公司里没话语权。

侯的爵位高。首先侯是爵位,丞相是官职位;侯位可以代代相传,丞相有任期考核。关于爵位的分封和大小自周朝始就有明文规定的。周文王代纣立周,分封天下,按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大赏功臣。实封71个同姓诸侯王,83个侯,164个伯,加上子、男号称八百诸侯。后来朝代更迭频繁,但是爵位的排列没有大的变化。封建帝王封王封侯基本上是自家的儿孙,功劳大的大臣最多封侯。

丞相和侯爷两者不属于统一的系统无法做对比。

丞相中国古代官名,三国以后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

先秦时期有相、相邦等之名,但跟丞相一职不同,因为出土文物秦国东陵器物上刻有金文,八年相邦薛君、丞相殳,这证明相国与丞相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官职,而且是同时并存的,丞相是相邦的副手,相国地位高于丞相。

秦国的第1个相国是樛游,后来秦武王增设左右丞相作为相邦的副手,此后相国与左右丞相同时并存,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续保留左右丞相。秦二世时,秦朝才又增加设置了中丞相一职,此时左丞相、右丞相、中丞相同时存在。

侯爵侯是中国古代爵位名,侯爵为超品,即为超过一品之意。只授予皇亲国戚与极少数功臣,一些邻近国家受中国影响也以此为爵位名。

唐朝、宋朝有县侯,明朝有侯爵,清朝有侯爵,分三等。

侯爷是皇亲国戚,是属于皇后的弟弟,公主的儿子这类人的封号。简单来说,就是皇帝的表亲。

王侯将相的等级

王侯将相排名自然是王排第一,侯排第二,这两个都是爵位,历朝历代至少是一品甚至超品,有自己的封地,甚至可以世袭。将相是官职,大将军就位列丞相之上,丞相又是百官之首。大将军是武将里的极限,丞相是文官的极限,也都有机会获得封爵位。

王爷和丞相哪个大,为什么

看具体情况。

从封建等级来看是王爷大,因为王爷是皇帝封的爵位,在封建等级体系中是仅次于皇帝的第二高。丞相是国家行政职务,与爵位并不挂钩,没有爵位或者爵位低于王爷的丞相是不如王爷大的,见了王爷要主动行礼,走路要避让。

从国家权力来看是丞相大,丞相是国家最高行政首长,权力仅次于皇帝。而王爷只是有爵位,一般不掌握实权。假如王爷犯罪,丞相是可以惩办王爷的,当然实践中需要得到皇帝的许可。

丞相官大。丞相是中国古代皇帝之下的第一官员。是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朝廷当中的一切事物。王爷只是皇室宗亲。没有实际权利。只是一种待遇。与皇帝关系亲密。不能以平民待遇而已。

封王拜相还是封王拜将

是封王拜相,也可以是“封侯拜相”的意思是或封拜侯爵,或被任命为宰相。泛指显赫功名,功勋彪炳,爵位崇高,平稳升官的意思。

“封侯拜相”的正确说法应为“拜相封侯”,出自元·无名氏《东篱赏菊》一折:“我则待休休游游,他倒是御酒金瓯,浅酌低讴,锦带吴钩, 拜相封侯。”(我只能待在这里无所事事的游玩,但是他去喝着御赐的就、唱着歌曲,穿着锦帛带着武器,高高在上。)

王侯和宰相哪个大

这两个是不能比的,宰相是官职,而王爷是爵位。官职是实际权力的执行者,而爵位是“荣誉称号”。王爷:封建时代尊称有王爵封号的人。不一定是王公贵族出身。包括对国家和民族有贡献的平民被授予称号。宰相: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通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

姚广孝封什么爵位

姚广孝封荣国公爵位。

姚广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政治家,文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

姚广孝是《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撰官。永乐十六年(1418年),病逝庆寿寺,追赠荣国公,谥号恭靖。

宰相要向王爷称臣吗

不需要!

王爷是爵位,不属于官僚。宰相是最大的官僚。两者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因此宰相不需要称臣!

官僚制是从战国时代建立起来后,一直贯穿于全部的历史时期。官僚是君主任用的手下,他们的得失都是和君主直接挂钩的,不需要向君主之外的成员出力。

宰相是君主任用的最大官僚,直接帮助君主治理国家。而王爷只是和尊贵的爵位,也归君主管理。王爷和宰相之间没有臣属关系,当然宰相不需要向王爷称臣

宰相的级别等于诸侯王,身居高位,十分高贵,不会在王爷眼前自称为下官。王爷是由于是皇族和官爵高贵,手上不一定有权力。

丞相是皇帝的左膀右臂。统领百官,配合皇帝治理国家。丞相制度,始于战国。从秦武王开始,就有左丞相和右丞相,但有时也有相邦,魏冉和吕不韦曾经担任过这个职位。秦统一之后只设左、右丞相。

汉初,萧何任丞相,后迁相国。萧何死后曹参继任。汉惠帝刘盈、吕雉至汉文帝刘恒年间,设左、右丞相,之后只设一位丞相。在汉代初期,各个诸侯国都有丞相职位,公元前145年改称相。

在明朝之前,丞相的权利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个时期王爷的权利是不如丞相(宰相)的。但是明朝之后这一情况发生了改变。

明初朱元璋杀胡惟庸后废除了丞相制度,还废除了中书省,实权均集中化于皇帝,君主专制获得提升,皇权与相权的抗争以君权获胜而结束。

明制,皇上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保卫甲士少时三千人,多则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明史》按明朝制度,除开皇上,亲王最高,宰相级別(内阁首辅)要给亲王施礼。清代持续明朝制度。

王爷一般是皇室成员,是皇帝的兄弟,叔叔、大爷,叔公,宰相虽然是一品大员,见了王爷必须称臣,呼王爷千岁。

是要称下官的,但从权利层面得分情况。

从封建等级来看是王爷大,因为王爷是皇帝封的爵位,在封建等级体系中是仅次于皇帝的第二高。丞相是国家行政职务,与爵位并不挂钩,没有爵位或者爵位低于王爷的丞相是不如王爷大的,见了王爷要主动行礼,走路要避让。

从国家权力来看是丞相大,丞相是国家最高行政首长,权力仅次于皇帝。而王爷只是有爵位,一般不掌握实权。假如王爷犯罪,丞相是可以惩办王爷的,当然实践中需要得到皇帝的许可。

扩展资料:

丞相,中国古代官名,三国以后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

先秦时期有相、相邦等之名,但跟丞相完全不同,因为出土文物秦国东陵器物上刻有金文:八年相邦薛君、丞相殳。这证明相国与丞相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官职,而且是同时并存的,而且相国地位高于丞相。秦国的第1个相国是樛游,后来秦国增设左右丞相作为相邦的副手,秦朝才正式增加设置了中丞相,汉承秦制,依然设置相国,同时设置丞相作为相国的副手。西汉也设丞相,至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这段时间有300多年,是历史上丞相这一官职设置最久的时期。

在古代一等忠勇伯是多大的官

呵呵。。。你说的是韦小宝吧。。。汗。伯是一个爵位不是官。。。过去的爵位很好记的:公 侯 伯 子 男这些都是爵位。像清朝的时候一个什么王。爵位不小吧。确当的一个知县。。。

1、这种封号只会出现于清代。

2、古代的职官制度分官、勋、爵、禄、品阶等制度。一等忠勇伯属于爵制。爵位没有具体的权利,只是荣誉地位。如诸葛亮任汉蜀汉丞相、秩万石、封汉武乡侯。丞相是官职,有具体的职权,秩是禄,表示俸禄为1万石,汉武乡侯是爵位(侯爵)。

3、中外在爵制上比较统一,即传统的五等爵:公、侯、伯、子、男。按乾隆十六年定制,一等忠勇伯属于功臣外戚封爵,伯分一至三等伯,超品(位在正一品之上),对应宗室封爵的多罗贝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