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高考”时数学仅15分为何仍被清华录取?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钱锺书“高考”时数学仅15分为何仍被清华录取?的相关内容:在民国时期,有许多大师向有才能的人学习并变得富有。原因当然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肯定与当时存在的许多伯乐和灵活的招生制度有关。从几个名人在高考中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豹。康:胡适被录取了,因为他威胁要

在民国时期,有许多大师向有才能的人学习并变得富有。原因当然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肯定与当时存在的许多伯乐和灵活的招生制度有关。从几个名人在高考中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豹。

康:

胡适被录取了,因为他威胁要辞职

康·(1896-1959),四川安岳县人,中国白话诗的开创者之一。五四时期,他与、罗家伦、张等人是北大最重要的人物,但他几乎进不了北大的大门。

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英文成绩都得了第一名,但数学却得了零分。北大起初拒绝接受他,但胡适威胁要辞职,北大勉强接受了他。

罗家伦:被北京大学录取

罗家伦(1897-1969)出生于浙江绍兴。他从小就深受国学的影响,从小父母就给他启蒙教育。当他两岁时,他的母亲开始教他阅读和背诵短诗;他长大后,父亲经常教他古诗词和现代诗词,并每天亲自挑选两三个有趣又有教育意义的典故对他进行文学教育。罗家伦有着深厚的文学修养,因为他从小就受到父母的影响,在私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这也导致他非常擅长文学而不擅长科学。1917年,20岁的罗嘉伦参加了北京大学的入学考试,但他的成绩让人哭笑不得。当时罗家伦的作文得了满分,批改试卷的胡适非常赏识他,推荐给学校招生委员会。然而,委员们看完罗嘉伦的所有成绩单后都很头疼,因为罗嘉伦的数学成绩竟然是零!其他科目也很平庸。最后,主持招生会议的蔡元培校长挤过人群,破例接受了罗嘉伦。结果,罗家伦进入了北京大学,主修外国文学。

罗家伦以其杰出的文学才华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写的《五四宣言》曾经鼓舞了广大有前途的年轻人奋起救国。

钱钟书:他数学得了15分,被清华大学录取了

钱钟书(1910-1998)出生于江苏无锡。1929年夏天,他以优异的中文和全英成绩获得了清华大学外语和中文第一名,这在清华引起了轰动。尽管他在数学上只得了15分,但在清华大学正式录取的174名男生中,他的总成绩排名第57位。

根据《清华大学本科生入学标准》,1929年清华大学新生的平均分数在40分以上。由此可见,当时清华的入学考试题很难,分数在40分以下,钱钟书数学得了15分,这只是其中之一。

吴涵:震惊了许多著名的大学老师

吴晗(1909-1969)出生于浙江义乌。1931年7月,他考入北京大学时,也报考了清华大学历史系。他因在文学和历史方面的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排名第四(共录取5名学生)。

1927年,吴晗从浙江省第七中学毕业后,担任农村教师,考入杭州之江大学预科。不料一年后,1928年6月,由于资金短缺,老校长费培德辞职,新校长朱敬农没有到任。枝江大学被关闭;1929年,吴晗考入上海吴淞私立大学,为中国公学本科预科班。由于他深厚的历史功底和杰出的才能,赢得了校长胡适的赏识。在研究胡适的中国文化史课程时,他的作业被公开发表,在学术界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1930年,胡适出任北京大学教授,吴晗追随胡适,决定申请北京大学历史系。同时,在胡适的推荐下,吴晗到北平燕京大学图书馆任图书管理员;1931年初,他辞去了在焰炟大学的临时工作,集中精力为大学做准备。他第一次进入北京大学,但不幸的是,他被打败了,因为他的数学成绩很低。

吴晗被清华大学录取后,胡适请清华校长照顾他。在文理学院院长冯友兰和历史系系主任蒋廷黻的帮助下,吴涵作为勤工俭学学生受到了最高的待遇;大学教授顾颉刚和洪也劝说吴涵回到大学,并为他在哈佛燕京学社谋得一个职位。

吴晗的入校震惊了三所著名大学的文科领袖,显示了他杰出的史学才华。

臧克家:数学0分,作文98分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1930年,他以数学零分和作文最高分通过了国立青岛大学(现为山东大学的前身)。这时,臧克家已经在青岛大学补习班学习了半年,因病休学后又参加了考试。当时,闻一多是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系主任。他在新生入学考试的语文试卷上出了两个作文题,一个是“你为什么申请青岛大学”,另一个是“杂感”。候选人可以选择任何一个。

臧克家做了两个题目,其中《杂感》只写了三句:“人生总是追求幻光,但谁把幻光当成幻光,谁就会沉入痛苦的无底海洋。”正是这三句话打动了考官闻一多,获得了最高分——98分。闻一多先生非常热爱人才。在他的坚持下,他破例接受了臧克家,成就了一代杰出的诗人。

臧克家的学习经历相当坎坷。在考入青岛大学之前,他已于1927年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院,即黄埔军校。黄埔军校精英云集,招生严格。笔试和口试都有。除了作文和政治,还有数学。如果臧克家能通过考试,他的数学成绩应该不会太差。

大革命失败后,他回到了家乡,不久就因为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而逃到了东北。也许是过去两年的疾病、流放、婚姻和生儿育女让臧克家忘记了他所有的数学知识。

周祖谟:正确回答陈寅恪的“奇怪问题”

周祖谟(1914-1995),字、音韵、训诂和文献学学者,生于北京。1932年,18岁的他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毕业。当时,国立大学是单独招聘的。他申请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和清华大学英语系,两个系都被录取了。

北京大学中文试题之一是翻译杜甫的《秋风破草堂之歌》,这可能是文学院院长胡适的题目。他在小学时就学会了这首诗,并且会背诵,所以他没有遇到任何困难。

清华的试题非常新颖。一个问题是“配对和配对”,标题是“太阳行者”,这需要配对和下线。他是对的:第一,王引用了它,第二,。原来是胡适之。因为适者,去也,“适者”更接近于“行为”。此外,《易经》和《行者》在音级上是对立的。

后来他听说这个题目是陈寅恪先生提出来的,陈寅恪先生读了他的答卷,称赞了一番,虽然标准答案是“祖冲之”。

然而,由于进入清华每年要花费300大洋,而周的家庭又穷又供不起,他最终还是去了北京大学中文系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钱锺书“高考”时数学仅15分为何仍被清华录取?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