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出名的十大宰相排行榜(2)

 

8、白衣山人: 李泌

搜狗截图22年09月25日1958_3.jpg

    李泌(722~789),字长源,京兆(今西安)人,唐朝大臣。天宝中,自嵩山上书论施政方略,深得玄宗赏识,令其待诏翰林,为东宫属言。为杨国忠所忌,归隐名山。安禄山叛乱,肃宗即位灵武,召他参谋军事,又为幸臣李辅国等诬陷,复隐衡岳。代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又屡为权相元载、常衮排斥,出为外官。千百年来,李泌一直是南岳衡山的一位传奇人物,为儒家、佛家、道家所共同赞颂。

 

    李泌恐怕是唐朝宰相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个。之所以说他很传奇,主要表现在以下。

 

    首先,他是和神仙走得最近的宰相。他自幼研习佛道,对易经、老子很有研究。成年之后,游历道教名山,学习神仙不死之术。后来身为高官,亦不避讳大谈神异之事。其子所著《邺侯家书》更是对其事迹说得神乎其乎。

 

    其二,他虽然精通黄老之术,但是在处事之中亦懂得儒家出世之道。以往的黄老专家或是玄学家针对政治大多无为而治,但是李泌不同,一旦为官,决不虚妄浮华,而是做了很多实事。肃宗时期他被李亨的倚为肱股;代宗即位后又成了天子之师;到了德宗朝,是名副其实的真宰相。安史之乱,李泌是首席谋臣。后来德宗以安西北庭贿赂于吐蕃,以期吐蕃出兵协助镇压朱泚,幸得李泌极力反对,安西北庭乃得全。张延赏改革吏治,正员多有裁撤,但是冗官并没有解决,反而使得怨声载道。李泌上台后马上停止了这一政策,避免了人事局面的进一步恶化。由此可见,李泌绝非空谈者而是实干家。玄宗重道,他培养的一批黄老专家中,成为闻名的宰相者有三。其唯诺者如陈希烈;善聚敛者如元载;而可谓贤相者仅有李泌一人。

 

    其三,李泌直至贞元三年才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至贞元五年卒,居相位仅仅两年时间,但是他执掌实际的中枢事务在肃宗时期就开始了。肃宗想拜他为相,他不受;代宗专门请他出山做宰相,他也不接受,直到德宗时候才答应了。范文澜称“李泌也大概感到非任职不可,这时候确实只有李泌一人可以挽救危局。”

 

    其四,李泌历经四朝,受到的嫉妒诽谤无数,但最后还是得到善终。玄宗时候,他由于得罪杨国忠而被贬;肃宗时候,又不为崔圆、李辅国所容;代宗即位后,由于没有接受首相元载的拉拢而被元载赶出了京城;元载死后,代宗以为可以重用李泌,没想到有过不了权相常兖那一关。这种尴尬局面一直持续到后来的权臣杨炎、卢杞、张延赏死后或是失势后。象刘晏、杨炎、卢杞都还只是一个人咬一个人,但是这足以致命。而李泌树敌如此之多,但是还可以安然无恙,这绝对是一个奇迹。能有这个奇迹并不是说李泌很幸运,而是因为他这方面的“智慧”要高一些,知道什么时候应该闪,要怎样闪。

 

    李泌是中唐史上突出的人物,他几乎和郭子仪相终始,身经四朝——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参与宫室大计,辅翼朝廷,运筹帷幄,对外策划战略,配合郭子仪等各个将领的步调,使其得致成功,也可以说是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天下的重要人物。只是因他一生爱好神仙佛道,被历来以儒家出身、执笔写历史的大儒们主观我见所摒弃,在一部中唐变乱史上,轻轻带过,实在不太公平。

 

    其实,古今历史,谁又敢说它是绝对公平的呢?说到他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善于运用黄老拨乱反正之道的作为,实在是望之犹如神仙中人。李泌的处世态度十分机智,充分地表现了一位政治家、宗教家的高超智慧,四次归隐,五次离京,随时随地牢记并显示自己的布衣、道士的身份,以此来避害全身。

 

    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六月他终于同意德宗的请求,出任宰相,可当时已经是六十七岁高龄。贞元四年(公元788年)三月,李泌便与世长辞。虽然执政的时间很短,可李泌在任期间却做了许多意义重大的事,从而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贞元年间帝国总体形势的和平与稳定。在贞元三年七月,命各道及州县将正常的政府税收之外所有的非法聚敛悉数革除,缓解民生困难。同月,下令边防戍卒开荒屯田、自力更生,目的是解决军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八月,向德宗劝谏,消除了李适对太子李诵的猜忌,成功化解了一场废立风波。九月,力谏德宗,联合回纥与南诏共同对抗吐蕃,减轻了帝国边境线上的军事压力。贞元四年十一月,设置徐泗濠节度使(治所在徐州),以保障帝国的生命线、即江淮漕运不受平卢(李纳辖区)等藩镇的威胁。

 

    总之,李泌在政治上是成功的,在多次危机中挽救了唐朝,也总能自保善终,当时人柳砒就说:“两京复,泌谋居多,其功乃大于鲁连、范蠡。”(《新唐书·李泌传》)

 

9、元和中兴名相: 裴度

搜狗截图22年09月25日1958_3.jpg

    裴度(765~839),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曾率兵讨平淮西割据者吴元济势力,使唐朝一度出现中兴局面。后又以拥立文宗有功,进位至中书令(宰相),封晋国公。裴度贞元五年(789年)进士及第,登宏词科,又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对策高第,授河阴县尉。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累官至御史中丞。时宪宗在宰相李吉甫、武元衡的支持下,决心削平不受朝命的藩镇。

 

    淮西(治蔡州,今河南汝南)自李希烈以来,节度使均由军中拥立,专制一方。这一年节度使吴少阳死,子吴元济图谋继立,发兵侵扰邻境,威胁朝廷。宪宗发兵征讨。成德(今河北正定)节度使王承宗、淄青(今山东益都)节度使李师道与元济勾结,派遣刺客刺死主张讨伐的宰相武元衡,砍伤裴度。宪宗即命裴度代元衡为相,主持讨叛军事。

 

    元和十二年(817年),讨叛军打了一次大败仗,宰相李逢吉等以淮西屯兵四年,劳师弊赋,力主罢兵。裴度认为淮西是腹心之疾,必须扫除,且河北藩镇正据此估计朝廷强弱,故不宜中止讨伐,并自请督师。同年八月,裴度以宰相领淮西节度使、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赴前线,出发时,裴度慷慨誓道:“臣若贼灭,则朝天有期;贼在,则归阙无日。”宪宗为之流泪。这时诸道兵都有宦官监军,诸军将事权不专,裴度奏准罢去监军,加强了统一指挥。十月,名将李晟之子李诉雪夜破蔡州,行军深入七十里,生擒元济。李愬打下蔡州后,迎接裴度进城,拜谒道旁。李诉诚恳说:“蔡人顽悖,不识上下之尊,数十年矣,愿公因而示之,使知朝廷之尊。”淮西既平,河北震慑,诸藩相继归顺。贞元十四年,又平定淄青李师道。史称“元和中兴”。

 

    “宪宗朝,则有杜邠公(黄裳)之器量,郑少保(余庆)之清俭,郑武阳(絪)之精粹,李安邑(吉甫)之智计,裴中书(垍)之秉持,李仆射(絳)之强贞,韦河南(貫之)之坚正,裴晋公(度)之宏达,亦各行其志也。”这段话是来自于李肇的《唐国史补》。宪宗元和年间是李肇的当代,所以这段话可以大体反映当时舆论对元和诸相的评价。

 

    裴度以功业著称,在文学上也有成就。他认为“文之异,在气格之高下,思致之浅深,不在磔裂章句,隳废声韵”,主张“不诡其词而词自丽,不异其理而理自新”(《寄李翱书》)。这对于当时古文写作上追求奇诡的倾向,具有补偏救弊的意义。他对韩愈的才能是赞赏的,但不赞成韩愈“以文为戏”,写那些嘲讽性的杂文。晚年留守东都,筑绿野堂,与白居易、刘禹锡等名士唱酬甚密。方回说:“裴晋公度累朝元老,于功名之际盛矣,而诗人出其门尤盛。”(《瀛奎律髓》)他对文士多所提掖,时人莫不敬重。

 

    宪宗以后,裴度又仕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在当时有“勋高中夏,声播外夷”的盛名和地位,但由于宦官当道,其虽有“将相全才”而不能为天子所用。裴度为将相20余年,荐引过李德裕、李宗闵、韩愈等名土,重用过李光颜、李朔等名将,还保护过刘禹锡等,但从不荐引无才的亲友为官。敬宗、文宗二朝,裴度历任淮南等四道的节度使,其间虽曾短期入相,亦遭到李逢吉等排挤,不能久任。开成三年(838)冬,因病乞还东都,翌年去世。裴度死后,追赠太傅,谥文忠。宣宗大中年间,配享宪宗庙廷。

 

    元和宰相中活到文宗朝的不少,像李绛、王涯、李逢吉、裴度均是。李绛元和以后再也没有做过宰相,一代名臣,可谓无用武之地,最后还冤死于剑南;王涯积怨众多,身死甘露之变,中外称快;李逢吉是一大奸臣,遗臭万年;只有裴度一人善始善终,名动华夷,风度传于古今。关于裴度风度的野史记载很多,他的处变不惊、神观迈爽,操守坚正不仅直接影响了大唐的下一位名相李德裕,而且成为宋代宰臣效仿的榜样。

 

10、中晚唐大政治家:李德裕

搜狗截图22年09月25日1958_3.jpg

            李德裕(787~850年1月26日),唐后期宰相,著名政治家。字文饶,赵郡(今河北赵县)人。祖栖筠,唐代宗时御史大夫;父李吉甫,唐宪宗时名相。德裕少好学,精通《汉书》及《左氏春秋》,善为文。

 

    元和十五年(820)穆宗即位,德裕以监察御史充翰林学士。历穆、敬、文、武四朝(821~846),他外任浙西、郑滑、剑南西川、淮南等镇观察使、节度 使;还朝,历任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兵部侍郎、兵部尚书、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宰相),加官至太尉,封卫国公。在著名的牛李党争中,他是李党的领袖(关于 “牛李党争”,历代学者见解不一,此暂不提)。政治上李德裕主张强化朝廷威权,维护统一;主张抑制不服从朝命的藩镇,反对姑息;主张整顿吏治,反对虚浮和 朋党结交;重视门第,反对进士浮华。

 

           长庆、宝历年间,在浙西(今江苏镇江)观察使任上,他废除境内祀典以外的祠庙一千零十所,私邑山房一千四百六十,谏止敬宗要浙西进奉银器和缭绫。文宗大和 四年(830),他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五年,吐蕃将领悉怛谋以维州(今四川汶川西北)归附,德裕派兵接管。但宰相牛僧孺却劝文宗下诏把悉怛谋等送还吐蕃, 于是唐兵退出维州。这件事激化了以后的牛李党争。

 

           会昌间,德裕为相,深得唐武宗李炎信任。这时回鹘被黠戛斯所破,部落南移。武宗采纳德裕意见,发粮赈济回鹘,同时又严加备御。会昌三年,回鹘乌介可汗大掠 云朔北边(今山西北部及内蒙古境),德裕命河东(今山西太原西南)节度使刘沔与幽州(今北京)节度使张仲武协力招抚。刘沔部将石雄率骑夜袭乌介牙帐,乌介 遁走,唐军取得重大胜利。同年,泽潞(今山西长治)节度使刘从谏卒,侄刘稹擅称留后,意图继位。德裕力主讨伐,武宗支持他,组织诸镇军队进击;同时让德裕 起草诏书给成德(今河北正定)、魏博(今河北大名北)二镇,说明朝廷对河北的政策不变,允许子孙世袭,两镇遂奉命出兵助攻刘穆。经过一年的战斗,泽潞平 定。在这次战役中,德裕从流配军人中提拔起来的石雄为泽潞西面招讨,首破刘稹军。

 

           武宗尊信道教,鉴于佛教长期盛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严重影响国家的课役征发,会昌五年决定废佛。早在浙西观察使任上,李德裕就奏请制止徐州出卖度牒,以 免减损州县户口。这时,他从这一角度支持武宗废佛行动。拥立武宗的仇士良在文宗朝十分专横跋扈,会昌三年德裕掌权时,迫仇士良致仕而卒。宦官权力有所削 弱。

 

           李德裕是个有作为的宰相,在唐武宗会昌年间执政六年,成就了大唐帝国爆发最后之生机气象的“会昌中兴”。会昌六年,武宗死,宦官拥立武宗叔光王怡,是为宣 宗。宣宗即位,德裕罢相为东都留守,牛党白敏中、崔铉等为相。不久,德裕又被贬为潮州司马,再贬崖州(今海南岛琼山东南)司户。

 

           李德裕爱才,常提拔那些出身贫寒的人让其入仕。在他被贬到南荒之地后,这些贫苦的书生为之悲痛,并作诗来描述他们的心情:“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 州。”李德裕在崖州任期,著书立说,奖善嫉恶,备受海南人民敬仰,生前代表作有著有《会昌一品集》、《次柳氏旧闻》,今存。又著有《文武两朝献替记》、 《会昌伐叛记》、《大和辩谤略》等,均佚。

 

           大中三年(公元八四九年)十二月十日(850年1月26日)卒于贬所,终年63岁;十年后,牛党新贵们尽数罢相,朝廷追封其为太子少保、卫国公,赠尚书左 仆射。与他同时代的李商隐称他为“成万古之良相,为一代之高士”。近代梁启超把他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并列,称他是中国古代六大政治家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