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原系北周(公元557——581)大将军宇文护(鲜卑族)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其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历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多会于此,并留下许多不朽千古绝唱,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催人奋发向上,激励民族振兴的千古绝唱,早已脍炙人口。再如李益的《登鹳雀楼》:“鹳雀楼西百尺樯,汀州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恨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诗人由山河壮丽的景象联想到人生苦短的惆怅。
光岳楼:
光岳楼 ——位于山东聊城市古城中央,高楼凌空,巍峨壮丽,气势非凡。它始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当年,东昌卫守御指挥佥事陈镛修城垣时,为“严更漏,窥敌望远”,利用剩余木料建造而成。故始称“余木楼”,后亦称“鼓楼”、“东昌楼”。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考功员外郎李赞到聊城,见此楼高壮极目,已百余年,尚寞落无名,因与当时东昌府太守金天锡商定,命名《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
该楼是一座由宋元向明清过渡的代表建筑,在形式上承袭宋元楼阁遗制,结构上承袭了唐宋时代的传统风格,同时和明初其他建筑也有若干相似之处,开“官式”建筑先河。楼为四重檐歇山十字脊楼阁,由楼基和四层主楼组成,楼基为砖石砌成,方形高台,占地1236平方米,边长33米,高9米;四层主楼建于墩台上,高 24米,这样《光岳楼》通高和底边长都是33米,也就是中国古代的9丈9尺,中国古代九是阳数之极,寓意它的高度不可超越。底层由交叉相通的四个半圆拱门和直通主楼的50多级台阶组成。主楼为全木结构,四面斗拱飞檐,因有回廊相通。全楼112个台阶,192根金柱,200余斗拱。600多年来,《光岳楼》一直是中国最雄伟最高大的建筑之一。
楼内匾额、楹联、题刻,琳琅满目,清康熙御笔“神光鈡暎”匾、乾隆诗刻、清状元傅以渐、邓钟岳的手迹、郭沫若、丰子恺的匾额、楹联,都至为珍贵。于是有人称光岳楼与黄鹤楼、岳阳楼并成为中国三大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