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与无心法师顾玄武有关系吗(2)

可见,顾炎武是很务实的一个读书人,所以他才会在诸多领域展开学术研究,能撰写大量有份量的著述,能在其中提出很多有独到的见解,从而为后人提供了很多宝贵经验与建议。研读顾炎武的书籍,会发现他的治学态度非常认真、非常严谨,而这也是因为他是带着经世致用的思想在读书,所以不会不求甚解,会用心地收集证据,以论证其研究。

在明朝晚期,文坛是盛行空疏之风的,在这种风气下诞生的官僚当然也不会用心为国家百姓办事,因而社会腐败程度非常严重,并最终导致了这一朝代的灭亡。而经世致用的主张一问世,文坛也逐渐发生变化,清代很多优秀学者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从而促进了清初文化的繁荣发展。

文学大家顾炎武说保国者

在明末清初时期,虽然国家大局已定,可是各种斗争依然存在,因此也就催生了大量风云人物,而顾炎武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其实,顾炎武的主战场是在文坛,他是清学当之无愧的泰斗,是具有宗师风范的文人。这样的人物一定都是博学洽闻的,而且也都乐于著书立说,顾炎武也是如此。在读书与著书的过程中,顾炎武便形成了其独特的学说主张。

顾炎武文集插图

顾炎武文集插图

顾炎武最著名的学说之一,便是经世致用之说。在很多教育场所,都可以看到顾炎武的名言,比如学以致用等。具体说来,就是主张做学问时应以务实为标准,不管是学习什么知识,都应该以致力国事为目标,而不能不切实际,不能沉迷于空虚无用的知识当中。

这种学说对于社会而言是很有积极意义的,它鼓励人们认真地探索,力求以实际证据来分析验证各种问题,如此才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沉溺于空谈。因为有了这种学说的影响,当时的学风也逐渐沾染了更多朴实气息,浮夸不实之风一统天下的局面逐渐发生改变。

此外,顾炎武还有很多著名观点,比如利国富民。其实,这与经世致用之说是相通的,都是主张务实而批判空谈,都是号召读书人为国家为百姓多做实事,而不是做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文字游戏。总之,顾炎武是一心救世的伟大文人,其学说在当时很有开创意义,他本人也是名符其实的“一代宗师”。

文学大家顾炎武手不释卷译文

顾炎武,生于明朝1613.7.15,死于清朝1682.2.15,是横跨两朝的杰出思想家、史地学家、经学家、音韵学家,为清朝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代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对于天文仪象、河漕、典制、郡邑掌故研究,并精通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晚年自己开创了清代朴学风气,著作了很多以悲伤壮观的诗句。

顾炎武雕像

顾炎武雕像

代表作有《日知录》《音学五书》 《顾亭林诗文集》等等。

手不释卷就是形容顾炎武爱书的程度,原文大概是这样说的:凡先生出游。所导致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和平时所闻的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意思是:只要是先生外出或者旅行,均会用两骡三马来载着书跟随,路中遇到险要的地方,就会叫更随的人员去看看情况,如果打听来的情况和自己预想的不一致,就会到住宿的店里面打开书核对矫正,有的时候,走到了平原开阔的地方,没有值得欣赏的东西或者事情,就会在马鞍上默默的背诵各种经典著作,偶尔发现自己遗忘了文字,就会在客店翻阅书本认真复习。

顾炎武从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和文学,从小就是一个特别勤奋的孩子,11岁的时候,祖父也就是蠡源公严格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他深知读书学习时必须要踏实做的事情,必须要认真忠实地对待它,于是自己采用了“自督读书”的措施:给自己每天都定一个计划,阅读多少卷数,而且读完还要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做好笔记,写下阅读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