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玻利维亚向英国维克斯公司订购了大量山炮和机枪、2辆维克斯6吨坦克和一批卡登·洛伊德V1型坦克(相当于装甲车)。并且,玻军还从维克斯公司购买了一批量身定做的战斗机。这种战机适合高原作战,被命名为“玻利维亚侦察兵”。此外,玻利维亚还从美、德等国陆续进口了“霍克”Ⅰ型、Ⅱ型战斗机,寇蒂斯“猎鹰”轰炸/侦察双翼飞机,以及容克W.34运输机等,玻空军共拥有约60架先进战机。
相比之下,由于经济萎靡不振,巴拉圭无力大肆采购军火,巴军装备大多是别国的淘汰货,而且数量也极为有限。据称,当时每7名巴军士兵才能分到1支被阿根廷淘汰的毛瑟枪。巴空军的战机只有十余架,不是一战的“收藏品”,就是淘汰货,作战效能低下。
除了装备差异,两国军队的规模也相差甚大。巴军仅有3000人左右,而玻军超过万人。既然军力军备都明显占优,玻国总统的萨拉曼卡对战胜巴国信心满满。他甚至放出“4000人足以扫平查科”的豪言。
“如意算盘”落空
1932年5月,一位玻军少校乘飞机巡视北查科时,发现一个大湖。由于北查科炎热干旱,玻、巴两国对控制当地水源极为重视。一个面积广阔的湖泊,战略意义重大。
少校向政府报告了这一重大发现,并很快接到命令:迅速占领该湖泊。于是,他便带领着一支小分队赶往湖边。经过3个星期的艰苦行军,当他抵达湖边时却沮丧地发现,巴军已在湖边建起一个有10人驻守的哨所。由于兵力占优,少校决定发起进攻,这个被巴国称为“皮蒂安图塔要塞”的哨所很快陷落。
这只是一次不起眼的小冲突,却引爆了两国的全面战争,查科战争就此爆发。
战争初期,玻军实力占优,准备也更为充分,因此在战场上高歌猛进,连续拿下北查科的科拉莱斯、托莱多和博克龙等3座堡垒。萨拉曼卡于此时暂停攻势,开始积极寻求国际社会干预。
玻国的“如意算盘”是凭借战场上的有利局势获取谈判优势,迅速结束战争,保住胜利果实。然而,在国际联盟调停过程中,玻方提出的“必须获得巴拉圭河沿岸港口”的要求,被巴方一口回绝。同时,巴方还要求玻方将攻占的堡垒和要塞全数无条件奉还。双方分歧过大,调停失败,战争继续。
然而,这次“短暂调停”却给了巴国喘息的机会。巴国在这段时间里进行全国动员,兵力急剧膨胀。随着时间推移,巴军总人数剧增至6万人。另一方面,尽管玻军继续大举推进,甚至一度攻至距巴国首都亚松森仅200公里处,但长达数百公里的后勤运输线极为脆弱,玻军前线的物资补给变得困难。双方实力对比开始发生变化。
人体“绞肉机”在现
1932年9月,巴军开始反击。首要目标就是战略要地--博克龙要塞。8000多人的巴军包围该要塞,经过20多天的激烈交火,成功将之占领,并俘虏1000多玻军。随后,巴军以该要塞为依托,对周边玻军展开攻势,短短一个多月便横扫敌军12座要塞。玻总统萨拉曼卡不得不走马换将,任命德国人汉斯·孔特担任玻军战争总指挥,意图扭转战局。
孔特是一位老派将军,他的上任并未能改变战局。巴军进攻仍在继续,战况也越发惨烈,双方不断拉锯。1932年12月,巴军进攻萨维德拉,双方在一块名为“七千米”的开阔地展开血腥战斗。此战,双方共投入2.5万人,依靠堑壕、机枪和重炮进行混战,阵地上尸横遍野,人称“凡尔登绞肉机”南美版。由于孔特指挥失误,草率反击,导致玻军2个师被全歼,这处战场也因此得名“血腥的七千米”。玻军自此一溃千里。到1932年底,巴军已攻占北查科30多个据点。在短短半年里,双方伤亡人敌超过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