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为两个国家,即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般简称为朝鲜)和南部的大韩民国(一般简称为韩国)。
韩国官方出版的《韩国史》认为:“甲午战争是1894年至1895年中国与日本围绕着控制朝鲜展开的战争,战争导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的世界秩序崩溃,代之而起的是新兴的日本成为该地区别的霸主,这是一场在东亚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争。
韩国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关于甲午战争的章节
作者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为两个国家,即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般简称为朝鲜)和南部的大韩民国(一般简称为韩国)。由于历史上的朝鲜王朝在中国也被简称为朝鲜,这样就会造成一些混乱。本文介绍的是大韩民国即韩国学界对甲午战争的看法,因此涉及韩国学界或机构等时使用“韩国”,而在叙述历史内容时使用“朝鲜”。
简单来说,在本文使用的概念中,“韩国”是指现在的大韩民国,“朝鲜”则是指历史上的朝鲜王朝,并非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了两个甲子,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知识人都在对这场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众多方面带来巨大冲击的战争进行反思,相关的研究成果数不胜数,这些相关的研究从多个层面为当代中国人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今年又恰逢甲午年,当年这场战争的三个当事国中国、韩国和日本(虽然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之间的战争,但这场战争是由朝鲜问题引发,且成欢驿战役、平壤战役等是在朝鲜的国土上进行的,更何况在战争爆发后日本强迫朝鲜政府签订攻守同盟,向其提供战争支援,故韩国应算是这场战争的当事国)之间的关系又陷入复杂的紧张之中,中日、韩日之间的外交往来几陷停顿。一些日本右翼政客甚至不断发出好战言论,一时间战争乌云似乎又笼罩在东亚上空。在这种情况下,反思一百多年前的那场战争无疑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中日进行战争的那个甲午年也是朝鲜的多事之秋,先是有东学农民战争,接着是日本占领景福宫,成立亲日政府,强迫进行内政改革(韩国称为甲午更张或甲午改革),后来又被迫与日本签订攻守同盟,不情愿地卷入中日间的战争之中,因此甲午年在近代朝鲜的历史上也是有着特殊意义的一年。也正是因为如此,韩国学界给予了甲午战争更多的关注,有相当多的关于甲午战争或与甲午战争有关的研究成果,同时还经常举行各种形式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讨论那场给中韩两国带来巨大伤痛记忆的战争。由于相关研究成果过多,故本文主要介绍一下韩国官方的看法和一些学术论著的观点,这些看法和观点也许能为中国学界的甲午战争史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早期认识
无论是在战时还是在战后,日本在对内外的宣传中都强调1894年中日战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朝鲜的独立,然而仅过了两年朝鲜人就对此提出了质疑。1896年5月16日的《独立新闻》就刊文称:“虽说日本和中国战争结束后韩国取得了独立,但就实际情况来看好像成了日本的属国。朝鲜的内政和外交正由在汉城的日本公使馆在处理,一方面是独立国家,另一方面却是他国的使臣来决定这一国家的政府,我们还从没有听说有这样的独立国。”作为朝鲜近代史学的开创者之一的朴殷植,在1915年出版的《韩国痛史》一书中也质疑道:“所谓独立非我自力而得之,终乃被他坏了,是岂吾民革命之本意哉?”除了质疑日本的战争目的外,朴殷植也提到了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和所带来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