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弥一郎没想到自己居然从一名“战俘”变成了共产党的飞行教官,他向航校的领导提出:“不要以战俘来对待我们,作为飞行教练应该有下达命令、执行纪律的权利。”与此同时,还要求航校关心原日本军人的个人生活与身心健康,甚至提出帮助未婚者成家等要求。对此,航校领导都表示“没有问题”,吴修权还把自己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时用的一支勃朗宁手枪送给了林弥一郎。
东北老航校的诞生地——通化位于长白山山麓,是著名的“通化葡萄酒”的故乡,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创建的第一个根据地——南满根据地的首府。航校诞生不久,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大举进攻下沈阳失守,四平吃紧,东北形势日趋恶化。为了避敌锋芒,航校成立才一个多月,就被迫离开通化向牡丹江搬迁,1946年5月,由通化向牡丹江的搬迁工作尚未结束,航校为尽快展开教学工作,迅速成立了两个飞行教员训练班,其中一期甲班12人,一期乙班33人,此外还成立了一个机械班。5月中旬全部学员进入了理论学习阶段,飞行教员训练班则在6月初开始飞行训练。到1946年11月,航校又从牡丹江迁往密山的东安机场。就在这时,宫田忠明被调入航校担任飞行教员训练班一期甲班的飞行教官。
“共产党的飞行教官”
正值严冬季节,气温降到摄氏零下40多度,冰天雪地,寒风凛冽,手一接触金属,就被粘下一层皮来。宫田走进一期甲班上课的教室,那是一幢长长的土屋,屋顶很低,窗户上挂着一层冰凌。昔日在战场上兵戎相见的敌人,如今变成了朝夕相处的师生。面对年龄比自己大,又多是“领导干部”的学员,宫田要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讲评,时时感到十分为难。其他日籍教官也有类似的畏难情绪。
航校领导及时发现日籍教官感到为难的情绪和处境,一再教育学员要注意同日籍教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服从和尊重日籍教官的指导。对于教学训练中的问题,校领导经常征求和倾听日籍教官的意见,不把日籍教官当成外人。渐渐地,宫田感到教学工作好做了,同时觉得自己也能从学员那里学到很多东西。不过,也有的日籍教官由于长期受日本军队法西斯作风的影响,有时对待学员态度粗暴,引起了学员的不满和反感,一时间教官与学员之间关系紧张。航校领导发现后,一方面耐心教育学员识大体顾大局,虚心向日籍教官学习,另一方面诚恳地批评日籍教官,使其认识到法西斯军队的管教方式与革命军队水火不相容,帮助他们端正教学态度。还组织学员与日籍教官谈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促使师生关系日趋融洽。
当时,航校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不要说肉和油,连细粮和青菜也没有,吃的是苞米窝窝头,飞行员和机务人员还要开荒种地,冬天下河塘抓泥鳅,春夏挖野菜,秋天上山打猎。住的房子全是因陋就简,没有取暖设备,冬天夜里冻醒了,就裹着被子在屋里转圈子。
宫田回忆说,即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航校领导仍在生活上对日籍教官和技术人员给予力所能及的优待(也许是考虑到日籍教官和技术人员过去的待遇和生活水平较高的实际情况),保证他们平时能经常吃到大米、白面等细粮。每当日籍教官生病时,学员就主动带上在野外捡来的野禽蛋和采集的鲜花前去慰问。每当日籍人员见到中方战士吃的是玉米面、高粱米,而他们吃的却是白面大米,都非常感动。宫田至今还记得当年航校领导满怀深情地对日籍人员说,“你们为航校建设做出贡献,中国人民是不会忘记的。你们现在为中国人民服务,也就是为日本人民服务。”作为一名教官,最重要的是能够得到信任。宫田深深感到,自己在航校是被当作“自己人”,而不是“外人”。他还说,“其实,我的学员同时也是我的老师,他们勤奋好学的精神使我十分感动,从他们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