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6月,64师改为红四军13师,粟裕仍任师长;5个月后,他调任红四军参谋长,与军长林彪搭档,不久却又调入红军学校任学员连连长,且一时三连(军事连)连长,一时又四连(政治连)连长,直到第二年2月才返回红四军仍任参谋长。10个月后,林彪升任红一军团军团长时,他出任红一军团教导师政委,依然是师级。三个月后,粟裕又被调离红一军团,出任红11军参谋长;过了7个月,他又被调任红七军团参谋长。
随后,红七军团于1934年7月组成抗日先遣队,粟裕与军团长寻淮洲率部奔赴方志敏领导的闽浙赣苏区,不久调任红10军团参谋长。1935年2月,红10军团在军团长刘畴西的指挥下失败,粟裕将余部组建为挺进师,担任师长,一直到国共第二次合作的1937年9月。
粟裕与林彪都是朱德、陈毅于1927年10月对南昌起义余部大庾整编的连级干部之一,一为政治指导员,一为连长,但升迁之途迥异,除了粟裕缺乏黄埔军校的文凭之外,更主要是为三个原因所耽误。
一是负伤次数过多,一共达6次(其中三块弹片一直留在头颅中,直到辞世后才从骨灰中取出),每一次负伤均需长短不一的时间治疗。因作战需要,他一治疗脱岗,原来的指挥位置便被其他人取代,失去了许多领兵打仗的机会。
二是单位频繁更换太多。因频繁治疗脱岗之外,他还被上级当作万金油,先后“改换门庭”,到红12军65师、64师、红四军13师、红四军军部、红军学校、红一军团教导师、红11军、红七军团、红10军团、红军挺进师等10个不同的单位任职。
三是丛莽间的南方游击战三年,因长时间远离可以进行安排人事的中共中央,粟裕的挺进师师长也就只能“原地踏步”了。
粟裕此时的处境,与尚未被人发现,不曾“锥之处囊中”的毛遂相似。
战国时期,秦国包围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忙派平原君前往楚国求救。平原君当即从门下食客中,找出了19个心目中智勇双全的人准备前往。这时,一个食客毛遂主动站出来要求跟着去。
平原君对已处于门下三年的毛遂毫无印象,拒绝了他,毫不客气地说:“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
平原君的意思是说,有才能的人处在世界上,就好比锥子放在口袋里,尖梢立即就能显现出来。毛遂已经处在平原君门下三年,别人却对他毫印象,肯定是毛遂没有才能。
毛遂不卑不亢地回答说:“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他的意思是说,“我不过是今天才请求放进口袋中罢了。假如我早一点放进口袋,就会像锥子那样,整个锋芒都会露出来,不仅是露出一点点尖梢而已。”
平原君见毛遂说得有理,便将信将疑地带上了他。到达楚国后,毛遂果然发挥了决定作用,让求救的赵国“重于九鼎大吕”,最终迫使楚国答应了平原君的请求。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也就是说,平原君知道自己以往忽略了毛遂这一英才,从此再也不敢鉴选人才了。
7年不曾上升半步的粟裕,也正是因为不曾“锥之处囊中”,失去了许多展现才干、“脱颖而出”的机会。
反观粟裕的同龄人林彪,从1930年6月起,便一直被毛泽东“锥之处囊中”,在主力部队红四军、红一军团担任军事主官,战绩自然容易为他人所见,才干也就随着机遇的把握而“脱颖而出”。
粟裕“停滞不前”,“沉舟侧伴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许多人却能机缘所致,往往后来居上。粟裕后来麾下的猛将许世友即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