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公元115年赤亭之战是怎么发生的

    公元115年,乙卯兔年,东汉元初二年,赤亭之战爆发,战斗双方为东汉王朝与羌人。那么,赤亭之战是怎么发生的呢?赤亭之战下的背景是什么?揭公元115年赤亭之战是怎么发生的。
    羌人,曾是古东方大族,形成于青藏高原地区,也就是藏族古称。以羊为图腾(早先以畜牧业为主)。关于“羌”的文字记录见于商代。殷商甲骨文中频繁出现“羌”这个字,意为奴隶。历史上因时代、地域的不同,羌人又被称之为“姜”、“羌”、“氐羌”、“羌戎”、“西羌”等。

揭公元115年赤亭之战是怎么发生的

    公元115年,正是东汉元初二年,西羌攻打武都(郡治下辨,今甘肃成县西)。当时正是邓太后临朝,代十三岁的汉安帝处理国家大事。眼看西羌军队要攻陷武都,而且仍有南下之势,邓太后闻虞诩有将略,令其为武都太守。
    虞诩率三千兵马往武都。羌军早就知道虞诩很厉害,听说汉朝派他前来征讨,感到很紧张,赶忙率领几千人的军队,集中在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境内的崤谷(大散关),凭险设防,想在这里堵住虞诩军队的进攻。虞诩带领部队来到崤谷附近,发现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心想羌军一定会在这里设下重兵,利用有利地势阻挡我军前进。他立即派出尖兵在前边仔细侦察,果然发现羌军已有了准备,在崤谷埋伏了大批的军队,占据了有利地势。虞诩一想,觉得硬攻不仅会造成很大伤亡,而且很难奏效。
    他决定先用假象分散羌军兵力,然后 再乘机突破崤谷天险,进占赤亭,直逼武都。定下计策之后,虞诩便命令部队停止前进,扎营待命,他则到部队各处巡视。每到一处,他不管有没有外人,就说:“羌军凭险据守,我们兵力有限,不易突破。现在,我已派人报告朝廷,请求援兵,等援兵到了以后,我们再开始进攻。”羌人为其所惑,分散至各县掳掠。留在崤谷的少数羌军,也觉得虞诩一时不会进攻,放松了警惕,没有一点作战准备。
    虞诩至武都时,兵不满三千,被羌众数万围于赤亭。虞诩命令将士顽强固守,一直坚持了十天,打退了羌军的多次进攻,大大挫伤了羌军的锐气。 到了第十天,羌军又开始进攻了。虞诩站在城墙上晾望,发现羌军士兵畏缩不前,好像是怕被虞军的强弓利箭射着, 于是,虞诩下令士兵改用小弓向敌人射击。羌军一看虞军的弓箭已射不到自己跟前,就一窝蜂似地向赤亭发起进攻。当羌兵冲到城下时,虞诩命令强驽手分成二十人一组,共同瞄准一个敌人射击,箭箭命中,无一虚发。羌人大震,赶快向后撤。汉军出城反击,多有杀伤。
    此仗,羌军虽然败北,死饬不少人马,但发现虞军反攻时只出动两千多人,故以为虞诩兵力不多,准备再次进攻赤亭。虞诩总结上次战斗的情况,也感到暴露了实力,估计羌军可能会再来进攻。为了迷惑羌军,他决定再次给羌军一种假象,造成敌人的错觉。次日,在羌军败退回营后,虞诩让所有的官兵排长队,耀武扬威地从东边城门出去,转一圈,再从北边城门进城。进城后更换衣服,又从这个城门出发,那个城门进来,并不断更换衣服以迷惑羌人。每天都这样反复出入多次。羌人见虞军成群结队,出出进进,摸不透虞诩到底有多少人马,以为汉军兵多势众,力不能敌,遂撤退。虞诩得到羌军逃跑的可靠消息后,就在敌人撤退的必经道上,以五百余人设伏于城外河流浅水处,待羌人涉水渡河时,发起攻击,斩获甚众,羌人败散。
    此战,虞诩智谋超群,用兵灵活,在兵少势孤的情况下,不断地虚张声势,以弱示强,以强示弱迷惑敌军,取得对数万羌军作战的胜利,是中国战争史上灵活用兵,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