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四次对高句丽的战争:隋文帝是首个出征高句丽(2)


     杨广坐镇前线,命令各路大军先后开赴战场,共计左、右二十四路,每军相隔四十里,直至走了四十天,逐郡的军队才出发完毕。可以想象杨广当时的心情,应该是意气风发、壮志铸铸,有一股横扫天下般的魄力。为了显示天朝宽阔的胸怀,杨广临征前靠戒诸将曰:“吊民伐罪,非为功名,诸将不得纵兵,不得擅杀,听侯指示,不可擅自作主,”以此宣扬天朝的威仪和襄公之仁。

  正因为此点,隋军最后反为高丽所趁,但杨广或许当时已浸淫在自己的惬想之中,居然始终不悟。大军一开始很顺利,强渡辽河,击败守军一万余人,几次野战均大获全胜,于是高丽改为坚守城池,与隋军打起消耗战。隋军不断攻城,辽阳摇摇欲坠,眼看就要攻下,偏在此时,高丽却诈作投降,借机休整。前线将领不敢私自作主,只有将情报报给杨广,一来一回,等到杨广指示传来时,高丽兵已经休整完毕,城防再次重新加固,两军于是重新开战。

  这样的情况居然持续了三次,可叹杨广始终不悟,并没有给前线将领临机应变权,已至错失良机。杨广眼见辽阳久攻不下,于是令宇文述率另一路人马30万人,绕过辽阳诸城,渡过鸭绿江,直取平襄。一路七战七胜,渡过青川江,直趋平壤城下。但其时,高丽使人诈降(又是诈降)暗中窥得隋军虚实,知道此时的隋军其实已是严重缺粮,诈降成功后,宇文述率军后撤,却被高丽自后追击,于是兵多战死,诸军皆溃,返回辽东者,不到三千人耳,真是可叹可悲。

  隋军水路大军,由来护儿率领,渡海至大同江口渡陆,在距平壤60余里处击败高丽军,乘胜以4万精兵攻城,遭遇伏兵大败,还者不过数千人。征高丽水陆两军皆是先胜后败,杨广亦困于坚城之下,不得已,下诏班师。这时杨广第一次征伐高丽,以惨败告终,损失兵员达30余万员。

  613年杨广再次亲征高丽,此次隋军包围辽阳城,昼夜不停地猛攻20余日,辽阳岌岌可危,但此时后方负责督运粮草的杨玄感叛乱,炀帝不得不撤兵回国平乱,军资、器械等皆弃之而去。第二次征高句丽虽未大败,但半途而废没达到任何目的。

  614年炀帝三征高丽,隋军在卑沙城大败高丽军。高丽与隋接连三年的战争,国力早已不支,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只好向炀帝称臣请和,并且送还了逃到高丽的隋叛将斛斯政。杨广此时也乐得有个台阶,挽回了前两次失败之辱,加之此时隋国内早已因征高丽而怨声载道,天下骚动。“群盗蜂起,不可胜数。”遂罢兵许和。后来杨广忽然想起来,还坚持要高丽王到隋朝来晋见,高丽王不至。炀帝又大怒,下诏四征高丽,后因国内的变乱而作罢。

  观隋之四伐高丽,真正惨败的只有前两次,所丧之师,于广大的隋来说,并非致命。但百万之师所需粮草、运输之人力,却数倍于此。民间耕稼失时、官府侵逼、连年兴兵无尽的兵役、徭役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隋末之变,乃至亡国。高丽拒隋百万大军于国门,竟拖其至亡国,一方面的确是其顽强善战,一方面则是使用一贯的“败即请降”的无赖方针得以保全。胜隋之役后,高丽仿照古中国的做法,用战死隋军的尸体,堆成金字塔状的纪念物,名曰“京观”。岂不知隋末的乱世即将引出中国最辉煌的唐朝,高丽离国灭之日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