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的度量衡(2)

谈至容量,班固《汉书·律历志》中记载“千二百黍实其龠”,一千二百个黍米,放到一个容器里,这个容器称作龠,龠作为最小的容量单位,能够盛一千二百个黍米。另一个容量单位为“合”,合就是两个“龠”合在一起,作为一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这就是汉代班固《汉书·律历志》所记载的五量单位。

从汉代出土的铜合、铜升、铜斗、铜斛,收藏于北方的各个博物馆,其形态大致相同,铜合因其容量小,容器也相对较小,另配置了一个长长的把手,为方便使用。

秦始皇嬴政统一度量衡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割据混战,各国度量衡皆为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统一管理,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颁发统一度量衡诏书,制定了一套严谨的管理制度。

秦朝度量衡

秦朝度量衡

统一度量衡是秦始皇推行古代标准化的基础和前提,因为只有度量衡单位量值统一、准确、可靠,才能保证货币、车轨、田亩、兵器的规格、尺寸、重量等保持一致。因而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刀阔斧地将一百多年前商鞅制定的战国秦度量衡推行至全国,其举措为:一是发布政令,颁布了统一度量衡诏书,其大意为:皇帝兼并诸侯各国,天下统一,百姓安宁,立皇帝称号。颁布诏书特命丞相王绾,制定统一度量衡法令,凡使用不合标准的度量衡器,都必须命令统一起来。短短四十字,简要地说明了历史背景和统一要求;二是颁发度量衡标准器具,标准器具由中央监造、分发到各地使用。三是实行检定校准制度。由官府检定校准量器和权衡器,每年至少进行一次。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对中华民族的统一与政令的推行具有很大的意义。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有利于消除割据势力的影响。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

度量衡制度与社会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建立在经济制度发展的基础上,明清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劳动力的性质有了相对的变化,封建生产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生产发展的桎梏,在一定地区、一定生产部门中,资本主义萌芽,但还不能摆脱封建势力。

清代度量衡器具图片

清代度量衡器具图片

清朝的商品经济与宋元时期相比有了更近一步的发展,南、北方一些大的城市“商贾云集”、“乡市喧嚣”。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扩大,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更为频繁,白银成为了主要流通货币,度量衡器具也成为了商品,并出现了戥秤行业。据记载,乾隆年间,长江戥秤行业颁布了如下限令:“新开店者,要隔十家之外方许开设,违者公罚”。足见当时的戥秤行业极为兴盛,这与当时白银货币流通量增加有密切的关系之外,也是商品经济繁荣的另一种表现。

清代的度量衡管理早在顺治帝年间就有着手进行,直到康熙时期才基本实现,据《大清会典》记载:清代的尺共有两种,一种是横黍尺,另一种是纵黍尺,横黍尺是以十个黑黍的横广算作一寸,长短和夏尺相同,所有又叫古尺或律尺;纵黍尺是以十个黑色的纵长算作一寸,工部制造皆以此为标准,所以又叫营造尺。尺的原器存放工部,由工部按此原器再制造出同样的尺来发放给各省布政使,以作使用时度的标准。

中国历代度量衡盘点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起初国家统一的局势尚未形成,计量方式因地域和国情的差异大为不同。传说黄帝“设五良”、“少昊同度量,调律吕”。最初的度量衡单位都以人体为标准衡量,“布手知尺,布指知寸”、“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但是如此衡量标准因人而异,实为不准。

度量衡器具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