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起义是怎么回事(2)

义军攻克洛阳之后,迅速带兵西进,通过潼关,自爱广明元年进入长安。黄巢的部下安慰百姓说“黄王起兵是为了百姓,百姓们安心安居不要觉得恐慌。”黄巢在长安登基称帝,改元金统,建立起农民的政权。但在唐军进行反攻的时候,黄巢所带领起义军形势逆转而下。在危机的时刻,黄巢身边的大将叛变投靠唐军,于是长安战线崩溃,义军失利。黄巢军队撤离长安,在渡河时遭到突袭队伍溃散。在中和四年,黄巢自刎于狼虎谷,起义失败。

虽然起义失败了,但是它所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领袖以天补平均大将军和冲天大将军为号召,显示出义军具有平等、平均的要求,使得农民起义进入了新的阶段。农民起义基本瓦解了旧的统治政权,打击了地主经济,扫荡了门阀,使得农民与地主之间的关系稍有缓和,为之后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黄巢的诗介绍

目前关于黄巢流传较广的诗有三首,分别为《题菊花》、《不第后赋菊》和《自题像》。这三首诗在时间上有递进的关系,从黄巢的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描写了黄巢在不同时期的心境的变化。

黄巢画像

黄巢画像

《题菊花》是在他在青年的时候写的一首诗,这时候的他豪情万丈、雄心勃勃,彰显出他青年时的豪情壮志。这首诗是他第一首为菊花写的诗句,他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写菊花,对菊花的命运的不公表示同情,又想要帮助菊花摆脱这种命运。

《不第后赋菊》是在他生活遭遇很大变故之后写的诗句,自己的屡试不第,生意遭到破产,生活颠沛流离等各种变故,使他的精神和心理上受到了很沉重的打击。于是,他将自己比喻成一朵菊花,想要摆脱自己悲惨的命运,想要跟命运进行对抗。之后唐朝末年便有了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场搏杀,血雨腥风遍布了整个大地,黄巢开始了他的起义之路。这句诗中的“我花”,套用现代版本的理解就是广大农民群众。黄巢抛弃了富家子弟和知识分子的头衔,他成为了农民群众起义的领袖人物,他浑身充满杀气,并且蔑视一切,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也就随之横空出世了。这场农民起义长达十年之久,建立了农民的政权,多历史的推进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自题像》是他晚年所写的诗句,诗中表现出一种淡定自若的儒家风范,虽然也有人怀疑不是他亲手写的。

黄巢造巨舂磨碎人肉当军粮是真的吗

根据历史书教科书上所说,黄巢是一名优秀的农民起义领袖,他的起义加速了封建统治的灭亡,是为人歌颂的对象。但是事实上,这位称要为百姓谋福利的领袖,在对待百姓的手段上可谓是让人胆战心惊,他的食人手段是任何一个屠夫都不能与之相比的。

黄巢画像

黄巢画像

中和元年,黄巢带领起义军攻入了长安,推翻了唐朝的政权。广明元年,黄巢自立为王,建立了大齐政权。

后来,在与唐军的战争中战败,同时又听闻自己信任的手下孟楷被遇害,非常生气,发誓一定要为孟楷报仇,之后又进攻陈州。在他包围陈州的一年左右的时间里,为了应付军队的军粮问题,保持军队的战斗力,于是便下令抓百姓来当作军饷,造了无数台巨舂磨来磨碎人肉,数台机器同时开工,成为了供应军队的粮食作坊,在陈州周围的百姓不论男女老少,全部抓来充当军粮,放入巨舂中,因此又称此地为“捣磨寨”。在黄巢围攻陈州的三百天左右,吃点的人有好几十万人。陈州的老百姓吃完了,他们便选择别的地方进行原料的收集,纵兵四处侵掠,从河南、徐州、邓州等十州对百姓进行俘虏。

黄巢起义军所采用的机械化的杀人方式,将活人进行捣碎,把人肉当军队的粮食,供应围城的军队,来保证他们的战斗力,这种规模和方式都是前所未有的,像黄巢这样的恶性,是人性灭绝的屠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