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冷月:大唐陌刀之绝代传奇

  公元757年9月,长安城西南的香积寺以北,贼将李归仁以精锐骑兵发起强悍冲锋,大唐军队陷入混乱,危在旦夕。关键时刻,身高2.1米的唐前军主将李嗣业脱上衣、执陌刀,奋力突前,杀敌数十骑,唐军“阵容方驻”。李嗣业抓住战机,率领陌刀手“如墙而进”,所向披靡。

  陌刀长约3米,刀柄和刀刃分别是1.5米,重约33公斤,其最早的原型可能是西汉时的斩马剑,因为两者都是双刃、狭长、锋利异常,可刺可坎,专为对付骑兵。军队中使用陌刀在唐高祖武德年间已肇其端。621年唐将阚棱率一千陌刀手,死战地方军阀李子通。 唐代陌刀手都是严格选拔的壮士,人人技艺惊绝,臂力体力胆气过人,否则也舞不动沉重修长的陌刀,并敢与骑兵正面交锋。

  古代兵器专家周正武复原的唐朝陌刀

  反冲锋战术

  冷兵器时代,无论欧洲的封建骑士、西亚的穆斯林骑兵或还是中北亚草原上的游牧战士,凭借优良的机动性和强大的冲击力,成为战场上的优势兵种。步兵防御正面突击的骑兵,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远射武器打击,比较著名的有英国长弓,欧洲流行的十字弩和中国从春秋后期就应用的强弩。弓弩手能一定程度抑制骑兵冲锋,但不能近距离交战,所以骑兵突破箭网之后,就要靠步兵自身了。

  14世纪欧洲步兵革命以后,以苏格兰和瑞士长矛兵为代表的步兵战胜骑兵屡见不鲜。密集排列的步兵手持几米的长矛,矛柄斜立于地面、矛尖向前,组成令人胆寒的长矛方阵。受过良好训练的步兵也不会被骑兵攻击时排山倒海的气势和声响吓到。冲刺的骑兵如果不及时收手,就会连人带马死于枪林之下。长枪步兵的防守方式固然有效,却也非常被动,不便于移动,通常也不敢进攻。唐朝的军队则采用了一种更具进攻性的战术体系。这套体系的关键武器就是陌刀。

  隋末唐初,突厥人已是中亚草原霸主,突厥骑兵“来如激矢,去如绝弦“,骁勇善战,极难对付。唐高祖和唐太宗模仿和利用突厥人,建立起颇为“突厥化”的精锐骑兵,但唐军主力是步兵,仍要设法克制游牧骑兵。如前所述,对骑兵的远程打击要靠弓弩手,唐朝弩兵数量、强弩配备虽然都不如后来的两宋,但实力不可小视,唐军步兵强弩擘张弩最大射程为400米。

  唐军对付骑兵正面冲锋的核心思想是多兵种协同作战,唐初军事家李靖的《卫公李靖兵法》总结了这种战法。敌军在230米左右,弩手放箭;90米处弓手射箭。然后弓弩手放下弓弩,敌骑兵距30-50米处,则持陌刀杀向敌军。如果陌刀手不能胜,唐军骑兵从两翼迎前腾击,陌刀手退回阵内重整,然后支援前面的骑兵。

  唐军战法与欧洲被动防御最重要的区别,就是陌刀手的反冲锋。漫天箭雨打击下,骑兵(突厥人一般为轻骑兵,甲胄保护不足)会有不少人马中箭倒地,给后边的骑兵造成障碍,令阵型混乱。轻骑兵驰过300米的距离一般只需20-30秒,最后的50米也就3-5秒左右,考虑到敌我相向而行,两军遭遇只需2-3秒甚至更短。陌刀手必须立即上前痛击,打骑兵一个措手不及。手持三米长刀的壮汉密集冲锋,场面震撼,战斗力惊人。史书中常描述陌刀手能将敌骑一斩为二,所谓”白刃霜飞, 红血星流”。

  唐朝的陌刀反冲锋战术,充分结合了中原王朝军队善于步兵作战,武器制造发达,以及精确把握战场时机等能力与优势。陌刀手的近距离迎头痛击一般足以打垮骑兵的攻势。退而求其次,如果陌刀手不发动反冲锋,也可效法长矛步兵,将陌刀刀尖冲外,亦足以遏制骑兵,但杀伤力度不如反冲锋,不掌握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