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朝鲜才是始作俑者?(6)

暗流涌动

朝鲜以儒教治国,儒家思想取代佛教成为国家统治理念,朝鲜也模仿明清两朝的科举制度。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朝鲜由于遭到后金和日本的攻击而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自清朝建立以来,朝鲜与中国的关系更加密切,它除了偶尔与日本有过往来外,与西方国家并无交往。欧洲人曾称其为“隐士之国”。

《江华条约》签订后,日本势力得以进入朝鲜。清朝政府当然不甘心放弃朝鲜,特别是日本吞并琉球后,中国对来自东邻日本的威胁更加敏感。另一方面,北方的俄国也在跃跃欲试。清政府既不愿意因出面维护朝鲜的权益而同日本和俄国发生对抗,又怕日俄势力渗透朝鲜,故决定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大行“以夷制夷”的故智。

1882年,朝鲜大旱,人心浮动。这年7月,朝鲜发生京城侍卫部队联合城市贫民的起事,史称“壬午兵变”。在士兵行进的同时,大量的手工业者、小商人、城市贫民等汉城普通市民加入了这次起义,使“兵变”迅速转化为社会矛盾总爆发的“民变”。大院君利用局势,引起义军人把矛头指向闵妃。民众冲进王宫搜寻闵妃,闵妃装扮成宫女,逃出王宫。下午17时许,成千上万的朝鲜军民开始围攻日本公使馆,起义士兵和市民与日本人激战至深夜,他们焚毁了公使馆周围的民房,日本驻朝公使花房义质被迫烧毁公使馆,仓皇逃走。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一时汉城大乱,政局陷入瘫痪。高宗李熙无奈之下,不得不把生父大院君召入宫内,由他主持国政以收拾乱局。李昰应趁机入宫掌权。大院君上台后,打击外戚势力和腐败官吏,废除闵妃集团执政时的一切措施,恢复锁国政策。

“壬午兵变”被清朝平定,上台仅33天的大院君李昰应再次倒台。因为被认为是这次兵变的幕后主使,大院君被清军诱捕,用船押送天津。大院君刚被禁时既悲且恨,颇有抵触,“在船颇切危惧,食物概不入口”。大院君后来被监禁于直隶省城保定。李昰应的国王生父身份令同是皇帝生父的光绪帝生父醇亲王奕譞非常同情,他反对囚禁李昰应,并为其求情。到了1885年,大院君才被释放回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