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秦国损失
世人皆知,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对当时的赵国可谓是产生了毁灭性的打击。是的,赵国在这场战争中伤亡的人数以及损耗的财力、物力,在当时来说的确是一个巨大的灾难。那么,在这场战争中,交战的另一方秦国又有着什么样的损失呢?它的损失大不大,对国内又有着怎样的影响?
电视剧《长平之战》剧照
事实上,在长平之战中,秦国不仅有损失,而且损失还不小。虽然史料上对其在战争中伤亡的具体数目并没有详细记载,但我们仍然能从现有的文字资料中得到一些侧面信息。
长平之战结束没多久,秦国与赵、魏、楚之间又爆发了一场“邯郸之战”。当时,秦王想继续让白起为主将,攻打赵国的首都邯郸。但是白起却拒绝了,理由是:邯郸城并不是那么容易攻打的,而且诸侯国若来救援的话,一日即可到达。从大局面来看,各诸侯国怨憎秦国已久,打起仗来必不会手下留情。且长平一役,秦虽大胜赵军,但自己的兵力也损失过半,国内空虚。现在秦国又要跨越山河去攻打他人的国都,若赵国在内接应,而各诸侯国在外攻打,里应外合之下,秦军必败。后来事实证明,白起的这段话并没有错,秦国确实在邯郸之战中吃了大亏。
由此可见,长平一役,如果按照秦国发兵约60万的说法来看,它极有可能伤亡人数将近30万,这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了。再加上赵国损失的兵力,也难怪世人皆为这场长平之战的惨烈伤亡而震惊。
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公元前260年,秦军占领上党,继而去攻打长平,由此爆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其中,身为交战方的秦国与赵国都投入了众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对比两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赵国虽然在综合国力上要劣于秦国,但战争除了要看交战双方的综合国力外,还要看两方将领在战场上的实战与谋略。
长平之战图
赵军一开始领兵的将领是廉颇,一个非常勇猛果敢的战将。长平之战中,由于秦军的攻势锐不可当,赵军数次与之交锋,皆以失败告终。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这位老将慎重地分析了战场的局势以及敌方的劣势,制定了固守不出的战术方案。无奈,赵王中了秦人的反间计,廉颇被撤下,转而换上了擅长“纸上谈兵”的赵括。赵括此人虽熟于兵法,但却非常缺乏实战经验,他改变廉颇的战术,贸然进攻,最终大败于秦军,也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而秦军的将领是王龁和白起。长平之战初期,王龁带领着秦军不断发起进攻,接连取得胜利,攻占了赵军的两个重要据点,并俘虏了不少尉官,逼得廉颇只能固守不出。后来,秦军主将又换上了白起这位赫赫有名的战国将领,他针对当时赵军主将赵括的弱点而制定了计谋,从而获得长平之战的胜利,使赵国元气大伤,再难与秦国抗衡。
因此,无论是从综合国力来对比,还是交战双方的用人、计谋,都仍然是秦国略胜一筹。
长平之战时间
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平之战发生后,赵国受到了巨大的打击,综合国力下降,实力大不如前。而秦国在战争中运用谋略得当,将赵军围歼,使之全军覆没,从而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加快了统一六国的进程。
长平之战解读图
然而,对于长平之战的具体时间,历史上一直都存在着争议,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是“三年说”,二是“半年说”,三则是“二十一月说”。那么这三种时间说法到底有什么依据,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呢?